理解之謬 改變之謎 (美)埃德加.列文森 著 陳祉妍 沈東鬱 譯 978710015761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NT$38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1804*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理解之謬 改變之謎
ISBN:9787100157612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美)埃德加.列文森 著 陳祉妍 沈東鬱 譯
叢書名:心理治療譯叢
頁數:326頁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080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分類:心理學

重整精神分析思想和實踐的兩部力作。

讀者對象:精神分析的學習者和愛好者,心理健康工作者,心理學、精神病學、社會工作學系的學生

作者簡介
埃德加•列文森(Edgar Levenson)是人際精神分析學派現存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理解之謬》(1972)和《改變之謎》(1983)是促進精神分析理論與實踐從弗洛伊德驅力理論向當代強調互動和參与的觀點轉折的經典著作,無愧於「當代精神分析經典」之稱。他的其他著作有《偷來的自我:精神分析的人際觀點》(The Purloined Self: Interpersonal Perspectives in Psychoanalysis)(1991)以及尚未結集的多篇近年論文。

內容簡介
在《理解之謬》(1972)與《改變之謎》(1983)中,埃德加 列文森闡述了分析師與病人之間──無意識的、持續的、不可避免的──互動的諸多方式。在列文森看來,治療師無法不與病人發生互動,分析的療效源干治療師從互動紛擾(及其導致的相互重演)中抽身出來,並與病人共同反省彼此在對對方做什麼、在和對方一同做什麼。列文森發現,分析師-受分析者之間的互動總是會重複那些代表著受分析者早年家庭關係的經驗模式。對分析師-受分析者的關係以及分析過程展現的方式進行概念重建,已經成為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療中當代人際與關係流派的基礎。然而列文森的觀點在《理解之謬》中最初形成之時,是革新的,在《改變之謎》中得到更充分的闡述時也仍是如此。 精神分析的思想與實踐遠離了弗洛伊德的驅力理論,轉向對臨床過程的互動、重演、參与方面的當代理解。在精神分析思想與實踐的重新整理中,這兩本著作的影響力已毋庸置疑。分析出版社在精神分析新視角叢書中欣然重印此兩本著作,並由叢書主編唐奈 斯特恩新為作序,《理解之謬》與《改變之謎》完全無愧於精神分析的「當代經典」之稱。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