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16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民間文化批評的理論與方法 ISBN:9787100122047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趙德利 著 叢書名: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頁數:300頁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128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趙德利編寫的《民間文化批評的理論與方法》從生命活動和人文生態理論視界構建的民間文化批評基本理論(體系),將人生民俗的「通過」轉換、性別與身份理論、中國家族文化、交感思維、儀式化還原等學科理論及其方法應用於文學批評實踐, 提煉闡述了多種民間文化批評範式、母題模式和關鍵詞,是對二十年來民間文化批評的一次理論總結和批評實踐。專著不僅有助於揭示文學形象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豐富文藝作品的社會歷史生態和審美文化意蘊,而且它的實踐應用也拓展了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神話學等學科研究領域,其理論方法還有助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的建設。目錄 導論 民間文化批評:交叉學科理論與文學批評方法一、民間文化批評形成的文化背景 (一)世界範圍學科交叉聯動 (二)中國改革開放西學東進 二、民間文化批評的形成與發展 (一)文學的演化與民間方式的確立 (二)民間文化批評的形成與發展 三、民間文化批評的理論建構體系 (一)文學人類學的批評理論建構 (二)文藝民俗學的批評範式借鑒 (三)文學社會學的批評要素選擇 四、民間文化批評關鍵詞 (一)民間與民間文化 (二)文學的民間精神 (三)民間立場與民間文化視角 五、本課題研究的思路與構想 上編 民間文化批評的理論建構 第一章 民間文化批評理論的邏輯原點 一、民俗文化源於生存活動 (一)人類生活文化萌生期 (二)人類生活文化形成期 (三)人類生活文化成熟期 (四)人類生活文化完型期 二、生存活動視野下的民俗特性 (一)民俗的宗義 (二)民俗的性質 (三)民俗的特性 三、民俗審美:超越民俗形式的生命活動 (一)民俗基質:從生存追求到生命意義的超越 (二)民俗變異:不斷裂變與演化的生命圖景 (三)審美批判:文藝民俗的認知與價值 第二章 民間文化批評理論的審美基質 一、人生過程:文藝與民俗同構的對象化 (一)走向人生「過程」的民俗與文藝 (二)民俗共性與藝術個性的統一 二、生命永恆:文藝與民俗同構的人生契點 (一)審美批判:現世悲劇的認知與超越 (二)「陰陽」轉換:藝術超越的民俗契點 (三)審美活動:超越有限的生命存在方式 三、多重轉換:文藝與民俗同構的敘事機制 (一)家國同構的象徵轉換 (二)血親倫理悲劇的建構 (三)多重轉換的敘述基質 第三章 民間文化批評理論的價值向度 一、文藝民俗的社會功能 (一)文藝民俗的歷史性 (二)文藝民俗的民族性 (三)文藝民俗的社會批判性 二、文藝民俗的審美價值 (一)文本結構表層的審美功能 (二)深層審美文化意蘊的建構 (三)原型層審美價值的探尋 三、文藝民俗的創化模式 (一)原生民俗的摹寫 (二)再生民俗的整合 (三)新生民俗的創化 下編 民問文化批評的範式實踐 第四章 家族文化審美範式 一、家·枷·出家:家族文化的審美象徵 (一)家:傳統家族的功能 (三)「出家」:家族審美的象徵意蘊 二、家族文學母題模式 (一)家族文學母題流變述論 (二)俗民家族 國家關係複合母題模式 (三)宗族民族命運母題模式 (四)家族一階級(政黨)鬥爭母題模式 (五)生產隊一村鎮宗族關係母題模式 (六)家族歷史一心理慾望母題模式 三、家緣與詩思:家族文學的兩難選擇 (一)「家」情結與作家的使命 (二)『拙家」的追求與「歸家」的渴望 (三)「最後」現象與審父意識 第五章 人物性別與身份的審美範式 一、長子情結與人格悲劇 (一)身份的社會與長子情結 (二)愛欲的失抑與人格悲劇 (三)父像的轟塌與長子無繼 (四)長子的拯救與浪子出遊 二、長女形象的文化心理透視 (一)長女形象:躬親齊家的女性 (二)聖母與妖女:長女形象的類型特徵 (三)身份認同:靈與肉分異的苦魂 三、女神與女巫:女性偶像的審美批判 (一)女神:女性偶像的雕塑與批判 (二)女巫:女性偶像的顛覆與反思 第六章 鄉里能人與民間權威的審美範式 一、鄉里能人與民間權威的類型特徵 (一)鄉里能人的身份特徵 (二)民間權威的類型特徵 (三)民間權威的審美特徵 二、作家立場與鄉里能人審美範式 (一)啟喚與救助:科學民主啟蒙視角與啟蒙形象 (二)改革與建設:主流意識形態視角與革命形象 (三)生存與超越:民間文化價值視角與俗民形象 三、民間權威的文化闡釋 (一)傳統土匪觀批判 (二)審美視界中的土匪類型 (三)土匪與民間權威身份的轉換 (四)土匪權威的審美文化意義 第七章 人生的儀式化還原審美範式 一、人生儀式與審美象徵 (一)儀式的含義與類型 (二)人生儀式的文化象徵 (三)儀式與藝術的化合同構 二、民間信仰思維審美建構的功能 (一)民間信仰思維的基本特徵 (二)交感思維審美建構的功能 三、20世紀文學的儀式化還原範式實踐 (一)五四文學:民族啟蒙與巫教儀式 (二)土改文學:鬥爭理想與革命儀式 (三)尋根文學:文化重建與世俗儀式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