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18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古代禮學禮制文獻研究叢稿 ISBN:9787100153157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閆寧 著 叢書名:霽光人文叢書 頁數:239頁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177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目前傳統三禮學與中古禮制史兩個研究領域相對隔絕,閆寧著的這本《古代禮學禮制文獻研究叢稿》嘗試融匯傳統經學、現代儒學、禮制史以及文獻學,立足於文本詮釋來還原先秦儒學中關於禮的哲學建構,從經學、文獻學的角度出發對中古禮制流變作出新的解釋。本書由四個相互關聯而又相對獨立的部分組成,在「《禮記》與孔荀禮學中的『義數之辨』」「中古郊廟制度流變的經學背景」這兩章中,貫穿的是對「義與數」這一禮之哲學層面最基本問題的關注,禮的內容與形式(也就是傳統禮學所謂的「義與數」或「情與文」)間的關係問題,肇端于孔子學說中的仁禮之辨,更與孔荀二家的政治哲學理論有密切的聯繫,在《禮記》中也是最常涉及的話題之一,但是對於諸如「禮之所尊尊其義」「禮以義起」「忠信之人可以學禮」等命題,現代研究者的理解往往仍受古代經學家重義輕數的影響,本書則從對《禮記》諸篇相關文本的詮釋入手,廓清了「重義說」對經典文本的曲解,進而聯繫孔子學說中的道與義、荀子提出的「禮義文理」,揭示了孔子人道論中固有的兩個層面,並以此為線索勾勒出了「義數合一」思路在先秦禮學中的發展脈絡。中古郊廟制度研究則是對「義與數」這一問題在禮制史領域研究的延伸。作者簡介 閆寧,男,漢族,1981年1月生於北京。201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獲古典文獻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南昌大學國學研究院。主要研究先秦禮學、儒學、中古禮制史。已出版專著《中古禮制建設概論:儀注學、故事學與禮官系統》,于《文史》《北方論叢》等刊物發表研究論文數篇。目錄 小引第一編 《禮記》與先秦儒家禮論研究 孔子道論中的創造性與「實得」概念:從王船山到安樂哲與陳來 一、游夏之爭中所見道的內在矛盾:「心行合一」與行道「動力不足」 二、孔荀禮學中的「通道」觀:作為規則的道與義 三、實得之道:禮道的兩個層次及與「仁」的關係 《禮記》中的「義數之辨」——對《禮運》《禮器》中兩處文本的重新解讀 一、「義」作為禮之意義:「禮以義起」辨析 一、義「作為忠信之德:《禮器》」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辨析」 三、餘論 「忠信為本」還是「義理為文」——《禮記·禮器》篇主旨探微 一、對幾處行文屬於「忠信為本」或「義理為文」的考辨 一、「遠人情者」——「義理為文」的確切涵義與由敬文而言情 先秦儒家禮學中情與文關係試探:從孔子、子游到荀子 一、重仁與情文取中:孔子禮論的兩個向度 二、「微情」與「以故興物」:子游情文禮論的發展 三、情文俱盡——從子游到荀子 第二編 中古郊廟制度考論 魏晉及南朝郊祀禮沿革之經學背景探微 東晉廟制理論及其經學背景 一、刁協、賀循的廟制設計方案 二、華恆與溫嶠的方案以及東晉廟制的終確定 三、其他禮學家廟制評說 元代宗廟禮中蒙古因素的重新審視——以「蒙古巫祝」職能為中心 一、蒙古巫祝的兩類職能與「割奠、致辭」問題 二、蒙古巫祝作為「司禋監官」之淵源 第三編 中古禮書編 纂體例與成書研究 《宋書·禮志》編 纂體例初探 一、《後漢志》《宋志》分卷體例對比 二、《宋志》收錄材料性質分析 三、《宋志》諸禮次序及與《後漢志》比較 齊梁《五禮儀注》修撰考 一、修撰始末 二、齊梁《五禮儀注》在禮制史上的意義 第四編 正史禮志校勘獻疑 中華書局本《晉書·禮志》《宋書·禮志》校勘獻疑 點校本《南齊書·禮志》獻疑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