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敘事學 (增訂本) 楊義 著 978710017453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19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敘事學 (增訂本)
ISBN:9787100174534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楊義 著
頁數:603頁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156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從中國文化豐富、深遠的精神文化內涵出發,通過對敘事學中的結構、時間、視角、意象、評點五大板塊進行從理論到立論、從例證到總結的全過程式的探討和剖析,同時以西方文化與西方敘事學與之做參照、對比,將中國敘事學中原先模糊、細碎、分散的成分系統地整合、貫通起來,使其有了一個較為清晰完整的形象。作者在中國敘事悠久的歷史篇章中對或明或暗、或隱或顯的文字穿針引線,破迷解惑,溝通古今,初步建立起以其特有形態存在的中國敘事學原理。

內容簡介

敘事學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於西歐興起的文學理論。楊義先生的《中國敘事學》從中國文化豐厚、深遠的精神文化內涵出發,以西方文化與西方敘事學與之做參照、對比,指出並闡釋了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歷史文化背景表現在敘事結構上的差異。通過對敘事學中的結構、時間、視角、意象、評點家五大板塊進行從特質到立論、從例證到總結的全過程式的探討和剖析,作者將中國敘事學中原先模糊、細碎、分散的成分系統地整合、貫通起來,使之有了一個較為清晰、完整的形象。作者在中國敘事悠久的歷史篇章中對或明或暗、或隱或顯的文字穿針引線,破迷解惑,總結出以自身特有形態存在的中國敘事學原理,建立起中國特色敘事學體系。本書被譽為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作者簡介

楊義,1946年生,廣東省電白縣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澳門大學人文學院講座教授。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中國文學創新研究首席專家,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1998-2009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評論》主編,全國「格薩(斯)爾領導小組」組長。曾講學于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巴黎東方語言學院,聖彼得堡大學,早稻田大學,首爾大學諸名校,或任客座研究員、客座教授。在海內外出版著作五十余種,發表論文五百余篇。,主要有《中國現代小說史》《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圖志》《中國古典小說史論》,《中國敘事學》、《中國古典文學圖志》《老予還原》《庄、子還原》《墨子還原》《韓非子還原》《文學地理學會通》《國學會心錄》《論語還原》,曾獲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中國社科院優秀成果獎、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導師獎等。

目錄

導論:敘事學的文化戰略
一 從中國文化的原點出發
二 時間觀念與敘事形態
三 敘事作為超越體裁的文類的發生
四 在中西文化對話中把握中國敘事形態
五 敘事文類的新變與明清之際小說戲曲評點家
註釋
第一章 結構篇
一 結構的動詞性及「精神契約說」原理
二 道與技的雙構性思維
三 結構要素之一:順序
四 結構要素之二、三:聯結,對比
五 結構動力學——勢能
六 結構形態發展的五個主題(上)
七 結構形態發展的五個主題(下)
八 組織結構的死法與活法
註釋
第二章 時間篇
一 作為人類經驗的時間
二 時間表述形態和文化密碼
三 敘事元始和時間整體性
四 敘事元始的時間表現形態
五 歷史時間與敘事時間
六 時態非原生性及其功能
註釋
第三章 視角篇
一 視角的意義
二 視角與作者
三 全知視角與限知視角
四 視角的流動性
五 視角的一與多及其層面
六 聚焦與盲點
七 聚焦于「有」與聚焦于「無」
註釋
第四章 意象篇
一 意象原型及其釋義
二 意象的選擇和組合
三 意象的類型
四 意象的意義指涉
五 意象的功能
註釋
第五章 評點家篇
一 敘事學的獨特存在形態
二 黏附於直覺的理論思維方式
三 評點體例的完善
四 評點體例的變異
五 閱讀預約視野的設計
六 全局預約視野的比較性和透視性
七 精神共享的閱讀形態
八 點醒靈性和點醒趣味的閱讀範式
九 從儒家經典闡釋中走出來
十 建立「另一個經典世界」
註釋
附錄:專家推薦意見二則
初版後記
增訂本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