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脈與新思潮之間-中國早期電影批評 (1897-1932) 趙軒 978720816030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人民
NT$38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傳統文脈與新思潮之間-中國早期電影批評 (1897-1932)
ISBN:9787208160309
出版社:上海人民
著編譯者:趙軒
叢書名:中國電影批評思潮史
頁數:39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310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是由上海大學電影學院影視藝術系主任曲春景教授主編的「中國電影批評思潮史」叢書的第一卷,內容主要論述19世紀末隨著電影的發明及傳入中國以來到30年代初,伴隨著近代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而發展的電影批評思潮。
19世紀後半葉的中國內憂外患,文化事業,包括文學、電影等領域,通常的主題都離不開反帝反侵略的民族解放和反古反封建的思想革新主題。近代中國的電影事業發展以及電影批評、文化評論的伴生髮展都緊密圍繞著這一時代大背景而展開。隨著西學東漸、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一系列具有標誌性的歷史事件的發生,作者在文中對1890年代以來的近代中國電影批評思潮作了細緻而縝密的梳理,既有民間組織、學生社團等發起的相關影社、雜誌等對電影批評的影響,也有官方對電影的審查管控等路徑的敘述,有對電影這一發軔于歐洲的文化形式在進入中國時中西文化交流碰撞時的張力與融合,也有電影在地化之後的獨特流變和「中國性」的展示。

作者簡介
曲春景,女,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大學電影學院影視藝術學科帶頭人;上海大學影視批評中心主任;中國高教影視學會副理事長。主要研究影視敘事學、電影敘事倫理批評、觀眾心理研究等;先後主持過多項國家哲社課題,獲得過多次獎項。
趙軒,江蘇徐州人,1983年生,電影學博士。江蘇師範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早期電影批評史、亞洲類型電影。曾在《文藝理論研究》《當代電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發表過文章,並有2篇文章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影視藝術》全文轉載。

目錄
001 總序 曲春景
001 引言
一、近代中國的現代化啟蒙與電影的傳入 001
二、早期電影批評的思想史語境 007
三、1932 年之前中國電影批評的特徵 017
030 第一章 早期電影批評中的傳統迴響
036 第一節 「緣情遣興」在早期影評中的在場
一、從傳統「詩話」到「影戲話」 036
二、「考證故實」:光影敘事的衝動 044
三、「隨性閑談」:日常生活的在場 049
057 第二節 「民智教化」在早期影評中的延續
一、驚嘆:觀影的奇觀體驗 057
二、電影作為現代性的物化表徵 061
三、「啟發民智、教化民眾」理念的血脈相續 066
074 第二章 早期電影批評對西方文化的鏡鑒
079 第一節 西學中源:「影戲源流中土」的偏執論證
一、「影戲源流中土」的文本表述 079
二、「西學中源」說的歷史衍變 084
三、「影戲源流中土」的文化心理機制 089
096 第二節 中體西用:「影戲論」的體用之道
一、電影的藝術「家數」 096
二、「影戲論」的技巧批評實踐 106
三、「影戲論」的文化底色 116
122 第三節 群己之辯:「新英雄主義」影劇觀的在地化歷程
一、「新英雄主義」溯源:從羅曼·羅蘭到《銀星》 122
二、「新英雄主義」之新:革命與領袖 128
三、「新英雄主義」的功用:平民、階級與群己觀 137
147 第三章 早期電影批評中的民族主義思潮
150 第一節 「國片復興運動」與作為公共事業的電影
一、「復興國片」與實業救國 150
二、「到民間去」:語焉不詳的平民化 160
三、步入公共領域的電影與儒商精神 165
171 第二節 抗議「辱華電影」與眾聲喧嘩間的多方話語角力
一、國族形象:自我表述的衝動 171
二、文化滲透:表述中國的衝動 184
三、話語共謀:多方角力的公共事件 190
200 第三節 「民族主義電影運動」與「國民性」改造
一、「民族主義文藝運動」與《電影月刊》 200
二、改造「國民性」的一次嘗試 211
三、「民族主義電影運動」的當下性省思 222
230 第四章 早期電影批評中的社會功利思維
234 第一節 電影娛樂思潮:正當娛樂、類型意識與敘事機制
一、正當娛樂:從清華「?社事件」說起 234
二、類型意識:商業導向與話語徵用 250
三、敘事機制:滑稽穿插與教化字幕 260
280 第二節 電影教育思潮:直觀教育、社會教育與寓教於樂
一、直觀教育:作為教學方式的電影 280
二、社會教育:電影的普及傳播 289
三、寓教於樂:文化統制的話語策略 297
306 第三節 電影檢查思潮:必要、權屬與主體定位
一、電影檢查之必要:社會教化、行業准入與民族主義情緒 306
二、電影檢查的權屬機制:行政權力、統一電檢與派系紛爭 318
三、電影檢查的主體定位:體恤商艱、藝術眼光與意識管控 326
334 結語
340 參考文獻
354 附錄
大可:活動影戲濫觴中國與其發明之歷史 354
濤痕:論電影與新戲之於社會上關係 360
大釗:早川守成之唐人 364
楊小仲:影戲話 365
心冷:觀《殘花淚》后 367
陳趾青:穿插? 369
張若谷:第八藝術——隨筆之三 372
盧夢殊:新英雄主義的影劇 381
盧夢殊:民族主義與中國電影 388
392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