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地區災難性滑坡早期識別與評估 王賢敏等著 978703075409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科學
NT$81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5*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城鎮地區災難性滑坡早期識別與評估
ISBN:9787030754097
出版社:科學
著編譯者:王賢敏等著
頁數:15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331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城鎮地區災難性滑坡早期識別與評估》瞄準「平安中國」,針對目前城鎮滑坡災害防治的社會經濟發展重大需求,聚焦潛在滑坡災害隱患識別和大尺度區域滑坡易發性評價,提出涵蓋表觀特徵、活動特徵和成災特徵的滑坡隱患識別綜合判據,提出危險人工邊坡自動識別新方法,構建滑坡易發性動態評價技術框架,建立綜合歷史滑坡和滑坡隱患開展易發性評價的方法。《城鎮地區災難性滑坡早期識別與評估》內容基於成功應用於四川茂縣、薛城,西藏察雅,河北寬城、邢台、涉縣,三峽庫區秭歸—巴東等地區的研究成果,提高滑坡隱患識別的精度,提升易發性評價的準確性、合理性與實用性,為防治人類活動頻繁地區的滑坡災害,以及制定合理的城鎮化發展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目錄

目錄
第一篇城鎮地區潛在災難性滑坡隱患識別
第1章城鎮地區活動滑坡隱患早期識別2
1 1地表形變特徵提取2
1 1 1基於PS-InSAR技術的地表形變特徵提取2
1 1 2基於SBAS-InSAR技術的地表形變特徵提取3
1 2滑坡隱患識別判據4
1 3薛城地區活動滑坡隱患盲識別7
1 3 1薛城地區工程地質特徵7
1 3 2薛城地區多源數據9
1 3 3薛城地區孕災與致災因素建立10
1 3 4薛城地區活動滑坡隱患識別12
1 3 5薛城地區活動滑坡隱患分佈特徵與成因特徵20
1 3 6薛城地區滑坡隱患野外調查驗證25
1 3 7薛城地區特大滑坡隱患形變模式與規律29
1 4茂縣地區高位滑坡隱患識別37
1 4 1高位滑坡隱患含義37
1 4 2茂縣地區工程地質特徵39
1 4 3茂縣地區多源數據40
1 4 4茂縣地區孕災與致災因素建立42
1 4 5茂縣地區高位滑坡隱患識別42
1 4 6茂縣地區高位滑坡隱患孕災與致災特徵50
第2章城鎮地區危險人工邊坡自動識別59
2 1河北省三地區工程地質特徵59
2 1 1涉縣地區工程地質特徵59
2 1 2邢台地區工程地質特徵60
2 1 3寬城地區工程地質特徵61
2 2河北省三地區危險人工邊坡自動識別63
2 2 1地表覆被自動變化檢測63
2 2 2人類工程活動區域識別65
2 2 3危險人工邊坡自動識別方法66
2 3危險人工邊坡自動識別系統73
2 3 1總體架構73
2 3 2功能模塊75
第二篇城鎮大範圍區域滑坡災害易發性評價
第3章基於隱患識別和集成學習的城鎮地區滑坡災害易發性評價82
3 1察雅研究區工程地質特徵82
3 2察雅研究區歷史滑坡災害發育特徵84
3 3察雅研究區滑坡隱患識別86
3 3 1察雅研究區多源時空數據86
3 3 2察雅研究區孕災與致災因素構建87
3 3 3察雅研究區潛在滑坡隱患識別88
3 4察雅研究區滑坡易發性評價102
3 4 1滑坡易發性綜合評價102
3 4 2察雅研究區滑坡高易發成因機制110
第4章城鎮地區滑坡易發性動態評價與演化特徵113
4 1三峽庫區秭歸—巴東段工程地質特徵113
4 2三峽庫區秭歸—巴東段滑坡易發性評價116
4 2 1三峽庫區秭歸—巴東段多源時空數據116
4 2 2三峽庫區秭歸—巴東段孕災與致災因素構建117
4 2 3三峽庫區秭歸—巴東段斜坡單元分割123
4 2 4基於深度神經網路的滑坡易發性評價演算法125
4 2 5基於深度神經網路的滑坡易發性評價結果126
4 2 6不同模型滑坡易發性評價比較130
4 3三峽庫區秭歸—巴東段滑坡易發性演化特徵與動態響應機制135
4 3 1三峽庫區秭歸—巴東段影響滑坡易發性的關鍵因素135
4 3 2三峽庫區秭歸—巴東段滑坡易發性動態演化特徵136
4 3 3三峽庫區秭歸—巴東段滑坡易發性動態響應機制140
參考文獻143

精彩書摘
第一篇城鎮地區潛在災難性滑坡隱患識別
伴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極端降雨增加、城市擴張和人類工程活動加劇,城鎮地區災難性滑坡和人工邊坡失穩發生頻率明顯增加。大約80%的災難性滑坡事先未被發現,給人民生命財產和重要基礎設施帶來重大損失,嚴重阻滯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亟須提前準確發現潛在的滑坡隱患和危險人工邊坡,及時採取有效防治措施,避免造成社會經濟的巨大損失。本篇從活動滑坡隱患早期識別和危險人工邊坡自動識別兩方面,開展廣域城鎮地區潛在滑坡隱患識別研究,揭示滑坡隱患的形變破壞模式、形變演化特徵與成因機制。識別結果已在野外地質調查中得到成功驗證,並成功應用於四川茂縣、理縣薛城,河北寬城、邢台、涉縣,西藏察雅等地區。
第一章城鎮地區活動滑坡隱患早期識別
1 1地表形變特徵提取
干涉合成孔徑雷達(interferometric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測量技術通過對
不同時刻獲取的具有相干性的圖像進行干涉處理,計算雷達波干涉相位,進而提取地表形變測量值,精度可達毫米級(Zebker et al ,1994;Li et al ,1990)。InSAR技術能夠在廣域地形陡峭的山區開展同步監測,準確提取地表形變特徵,成為滑坡隱患早期識別的重要支撐技術(Mondini et al ,2021)。用於測量地表形變的InSAR監測技術主要包括差分干涉合成孔徑雷達(differential InSAR,D-InSAR)測量技術(Gabriel et al ,1989)、永久散射體干涉合成孔徑雷達(persistent scatterer InSAR,PS-InSAR)測量技術(Ferretti et al ,2001)、小基線集干涉合成孔徑雷達(small baseline set InSAR,SBAS-InSAR)測量技術(Berardino et al ,2002)、集成時序InSAR技術等(Bekaert et al ,2020;Dong et al ,2018)。
1 1 1基於PS-InSAR技術的地表形變特徵提取
PS-InSAR技術的原理是採用時序雷達影像提取永久散射體點,這些永久散射體點的散射特性不受時間、空間和大氣影響,是長時間序列下回波信號穩定的點目標(Ferretti et al ,2001)。根據提取的永久散射體點,建立地面雷達波反射信號相位差分與地表形變之間的函數關係,從而提取雷達視線向地表形變測量值(Farina et al ,2006;Ferretti et al ,2001)。
採用相干係數閾值方法來選取永久散射體點(Colesanti et al ,2002;Ferretti et al ,2001):
(1 1)
式中:M為影像干涉對中主影像的局部像素信息塊;S為從影像的局部像素信息塊,像素信息為複數,*表示共軛運算;m和n定義局部窗口的尺寸;i和j為像素坐標;γ[0,1]為相干係數,γ的值越接近1,則對應空間點(中心像素)處干涉相位雜訊越小,信噪比越高(Colesanti et al ,2002;Ferretti et al ,2001)。將相干係數γ與相干係數閾值T進行比較,若某個像素處的相關係數γ大於相干係數閾值T,則該像素為永久散射體點(Ferretti et al ,2001;Zebker et al ,1992)。
基於提取的永久散射體點建立德洛奈(Delaunay)三角網,並進行相位解纏,去除線性形變、地形誤差、大氣相位和雜訊,從而獲得每個永久散射體點處的地表形變數估計(廖明生等,2014;Ferretti et al ,2001)。其中,採用數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數據去除地形相位的影響和進行地理編碼,採用空域低通濾波器和時域高通濾波器去除大氣延遲誤差(陳強等,2012;祁曉明,2009;Ferretti et al ,2001)。
1 1 2基於SBAS-InSAR技術的地表形變特徵提取
SBAS-InSAR技術連接獨立的時序雷達影像,生成一系列短基線的影像集合,每個影像集合均具有短的時間基線和空間基線(Berardino et al ,2002)。SBAS-InSAR技術在每個影像集合中進行干涉處理,生成差分干涉圖,能夠有效解決空間失相干問題和長時間基線導致的失相干問題,最小化大氣相位延遲誤差;根據最小范數準則,採用奇異值分解方法連接各影像集合,計算地表形變(Berardino et al ,2002)。SBAS-InSAR技術通過小基線集,即短基線,能夠提升時序雷達影像的時間採樣率,保證差分干涉影像對的相干性,提高相干點的空間密度,從而實現連續準確的地表形變測量(Berardino et al ,2002)。
SBAS-InSAR技術的主要步驟簡述如下。假設在N+1個時間節點t0,t1, ,tN分別拍攝N+1景雷達影像,設置時間基線與空間基線閾值,使每景SAR影像與至少1景SAR影像構成干涉影像對,並生成差分干涉圖,因此干涉影像對的數量M滿足(Berardino et al ,2002)。
第j個差分干涉圖的差分干涉相位(廖明生等,2014;Mora et al ,2003;Berardino et al ,2002)為
(1 2)
式中:和分別為tB和tA時刻的相位;dtB和dtA分別為tB和tA時刻相對於初始時刻t0的雷達視線向累積形變位移量;λ為雷達中心波長;分別為大氣延遲相位、地形相位和相干雜訊相位。
對差分干涉圖進行相位解纏,並採用地面控制點進行軌道精鍊和平地效應去除,解纏后的差分干涉相位Δ j(廖明生等,2014;Mora et al ,2003;Berardino et al ,2002)為
(1 3)
式中:VL為tL時刻的形變速率。所有解纏后的相位構成了一個M×N的矩陣,採用奇異值分解演算法求解形變速率最小范數意義上的最小二乘解,進而求解形變速率在時間上的積分,得到地表形變位移量(Schmidt et al ,2003;Berardino et al ,2002)。最後,採用空域低通濾波和時域高通濾波去除大氣相位,並進行地理編碼,獲得最終的地表形變測量值(廖明生等,2014;Berardino et al ,2002)。
1 2滑坡隱患識別判據
InSAR技術能夠有效監測和提取地表形變特徵,然而由於存在幾何畸變、一維視線向測量敏感性、相位混疊效應等局限性(Mondini et al ,2021;許強等,2019),InSAR技術在滑坡隱患識別和調查方面存在局限性和挑戰性。此外,InSAR產品存在大量雜訊和信息干擾,且除活動滑坡以外,還有許多因素可產生地表形變,包括地面沉降、採礦活動、地下水開採、基坑開挖、地殼運動等。
目前活動滑坡隱患識別主要依據:?地表形變特徵(Rehman et al ,2020;Wang et al ,2019;Dong et al ,2018;Xie et al ,2016);?地表形變與地形特徵(Guo et al ,2021;Liu et al ,2018;Zhao et al ,2012);?地表形變、地形與地貌特徵(Dun et al ,2021;Zhang et al ,2020;Zhao et al ,2018a,2018b);?地表形變與地質特徵(Solari et al ,2020)。可見目前研究通常採用地表形變、地形、地貌特徵來識別活動滑坡隱患。然而,滑坡災害是一個複雜的演化系統,受到地質、地形、環境等孕災因素控制,受到降雨、人類工程活動、地震等致災因素誘發,表現出地表形變和災害微地貌特徵。滑坡災害的發育發生是孕災環境和致災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研究採用的滑坡隱患識別判據忽略了關鍵的致災機制,導致較低的識別精度和較高的虛警率,從而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用於野外調查驗證虛假的滑坡隱患。因此,需要建立綜合地表形變、表觀特徵、孕災機制和致災機制的活動滑坡隱患識別判據,建立涵蓋滑坡產生、發展、失穩全過程的隱患識別判據,從而有效提高隱患識別的準確性,降低虛警率。
本節提出集成地表形變、地表覆被變化、工程岩組、地形、微地貌、環境、斷層構造、降雨、地震、人類工程活動特徵的隱患識別綜合判據,該判據集成了滑坡運動特徵、表觀特徵、孕災特徵和致災特徵,貫穿滑坡發育、發展和運動全過程,為滑坡隱患識別的通用判據,可用於滑坡隱患盲識別,即無須先驗知識便可開展活動滑坡隱患識別。建立的綜合判據如圖1 1所示。
當斜坡滿足以下7條判據時,該邊坡被認為是活動的滑坡隱患。
1 地表形變特徵判據
(1)斜坡雷達視線向的形變速率VLOS大於雷達視線向形變速率標準偏差σ的2倍,即(Bekaert et al ,2020;Solari et al ,2020)。標準偏差σ反映了形變速率值的不確定性(Bekaert et al ,2020),因此當斜坡的形變速率超過2σ時,可以確定斜坡在發生運動形變。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