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10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城市交通與城市發展 ISBN:9787100066891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張文嘗 馬清裕 等著 頁數:41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220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著作闡述了現代城市發展的基本特徵和城市發展對於交通發展的需求,及交通發展與城市發展之間的相互促進及其空間協調關係。特別是通過解析城市居住區、商業中心區、CBD等現代城市空間構成要素的變化論證了城市交通建設如何實現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配合。 本書在全面闡述城市化和城市交通發展的基礎上,深入分析城市交通與城市功能區、城市空間結構的相互作用機理,揭示規律性特徵。同時對於交通與居住區的相互作用、交通與商業中心、CBD的相互作用、交通可達性、居民出行分析進行了專題研究。內容簡介 本書共計十三章。第一章到第八章為理論篇,在全面闡述城市化和城 市交通發展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城市交通與城市功能區、城市空間結構 的相互作用機理,以大量實例和數據進行了論證,得出了相應的規律性結 論。在此基礎上,對交通與居住區的相互作用、交通與商業中心、CBD的相 互作用進行專題研究,對交通可達性做了理論和實證分析。居民出行分析 是本書的特色之一,不僅收集了國內、國外許多城市的出行調查結果,而 且利用本課題組在北京、大連、成都的1600份調查問卷,進行了多角度系 統分析。第九章到第十三章選擇五個典型城市,對城市發展與城市交通的 緊密關聯進行分析和總結:北京為典型的中國城市模式;天津是在多國租 界缺乏總體布局的基礎上建設的,通過改造和新建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新體 系;大連是通過規劃建設的近代城市,近年在城市交通建設方面取得了顯 著成績;香港城市交通長期嚴格限制私家車,是以公共交通為主的典型城 市;洛杉磯是典型的低密度小汽車城市,其特殊條件在於,作為礦業城市 ,也是地震多發區,並且擁有多種族。作者簡介 馬清裕:1936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碩導,曾任城市與人口研究室主任,從事專業:人文地理,側重於城市地理、區域發展,著作30餘部,論文40餘篇。主要著作:《城市化與城市體系》副主編、《設市預測與規劃》副豐編。目錄 序前言 第一章 現代城市化基本特徵與趨勢 第一節 現代城市化基本特徵 一、1950年代以來世界城市化快速推進 二、城市化區域差異懸殊 三、大城市快速增長——城市數量和人口比重不斷上升 四、城市郊區化 五、城市密集區的形成與迅速發展 第二節 未來城市化發展趨勢 一、世界未來城市化仍將繼續加快推進 二、特大城市將繼續快速增長 三、大城市郊區化將呈繼續發展態勢 四、城市密集區及城市連綿區將繼續快速發展 第二章 城市交通發展歷程與趨勢 第一節 城市交通國際發展趨勢 一、發達國家的城市交通發展趨勢 二、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交通 三、城市交通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二節 中國城市交通發展 一、中國古代與近代城市交通發展 二、1950∼1990年代中期城市交通網發展較為迅速 三、1990年代中期以來城市化與機動化同步快速增長 四、中國城市交通發展方向 第三章 城市交通與城市發展交互作用國外研究綜述 第一節 國外研究 一、概述 二、國外學者對城市交通和城市功能區的專題研究 三、國外城市蔓延背景下的交通和規劃新趨勢 第二節 國外城市案例研究及其啟示 一、國外城市案例研究 二、國外研究對中國的啟示 第四章 城市交通與城市發展協調配合 第一節 城市空間構成與交通 一、城市空間構成要素 二、交通空間的作用及與其他空間的關係 三、城市交通建設與城市發展的協調配合 第二節 城市空間結構演變與城市交通協調發展 一、城市空間結構演變及其與城市交通的關係 二、我國大城市空間結構存在的問題 三、城市空間結構狀況給城市交通發展帶來的問題 四、開展市域城鎮空間規劃,改善城市交通環境 五、城市多中心結構的幾種規劃模式 第三節 典型城市天津的交通與城市發展 一、天津城市布局的問題 二、天津城市交通與城市空間布局協調發展的分期闡述 第五章 城市居住區空間變化與城市交通協調發展 第一節 城市住宅發展歷史及現狀基本特徵 一、城市住宅歷史演變及規劃布局基本理念 二、城市住宅發展與現狀基本特徵 第二節 城市居住區空間變化影響因素及分佈特徵 一、城市居住區空間變化的影響因素 二、城市居住區空間分佈特徵 第三節 城市居住區存在的交通問題及與居住區協調發展 一、居住區存在的交通問題 二、城市居住區與城市交通協調發展 第六章 城市大型商業中心區、CBD發展與城市交通 第一節 城市大型商業區的空間結構特徵與交通發展 一、城市大型商業中心區及CBD的空間結構與交通的關係 二、城市大型商業中心區及CBD區位選擇因素及其機制與交通的關係 三、北京市大型商業中心區發展與城市交通 第二節 不同商業中心區和商業業態的區位選擇與交通發展 一、不同商業中心區和商業業態的區位特徵與空間布局 二、北京大型商業中心區的區位選擇與交通的關係評價 三、北京不同商業業態的區位特徵與交通發展的關係 第三節 北京市兩個典型商業中心商業環境滿意度調查與交通發展 一、西單商業中心區商業環境滿意度與交通發展 二、中關村商業中心區商業環境滿意度與交通發展 第四節 消費者需求對城市大型商業中心區與交通協調發展的影響 一、消費者行為與商業區發展、交通發展的矛盾 二、城市居民購物出行的影響因素分析 三、城市大型商業中心區及CBD發展與城市交通的問題和協調對策 第七章 交通可達性評價方法的理論與實踐 第一節 交通可達性理論 一、交通可達性的定義 二、影響交通可達性的因素 三、可達性的分類 第二節 交通可達性的評價方法 一、顧及交通系統的評價方法 二、顧及交通系統、土地利用的評價方法 三、顧及交通系統、個人、土地利用的評價方法 第三節 交通可達性案例研究 一、基於拓撲度量法的地鐵可達性評價 二、日本地方城市道路網模式評價 第八章 居民出行與功能區布局 第一節 居民出行研究 一、居民出行研究的理論概要 二、中國城市居民出行特徵與結構分析 第二節 典型居住區出行調查與分析 一、本課題組問卷調查與分析 二、問卷分析 第三節 交通出行與城市功能區布局問題 一、新興居住區居民出行調查,反映城市功能區的布局問題 二、居民各類出行與功能區布局的內在關聯 三、功能區空間結構調整 第九章 北京市城市發展與城市交通 第一節 北京市城市空間結構與功能區變化 一、新中國成立后至1960年代中期變化較大 二、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末期變化緩慢 三、1980年代以來重大變化 第二節 城市空間結構與功能區存在的問題及其對城市交通的影響 一、城市空間結構及功能區發展存在的問題 二、城市空間結構及功能區存在的問題對城市交通的影響 第三節 北京城市交通網路的發展與布局特徵 一、舊北京市區道路系統 二、新中國成立後市區道路建設(1949∼1976) 三、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北京市交通網建設 四、1990年代以來城市交通設施建設 五、現狀評估(2003年)與交通癥結分析 第四節 城市交通發展與城市功能區協調配合的經驗和教訓 一、1950∼1970年代城市交通布局與功能區 二、1980年代以來城市交通布局與功能區 第五節 未來北京城市空間結構及功能區發展趨勢 一、北京城市空間布局調整戰略 二、北京中心城空間布局調整 三、發展新城——疏解中心城人口,集聚新興產業,帶動區域發展 第六節 北京市交通發展戰略 一、北京市交通發展戰略 二、交通發展策略 三、交通發展重點任務 第十章 天津市城市交通發展與城市空間結構 第一節 城市布局與空間結構演變 一、城市空間形態演化趨勢 二、居住空間結構的演變及特徵 第二節 城市交通網路的發展 一、城市道路網路基本格局演變 二、城市交通發展戰略制定、實施與評價 三、交通發展戰略 第三節 城市公共交通發展及出行結構 一、公共交通發展現狀評述 二、居民出行方式與結構演變 第四節 城市交通發展與城市功能區布局的協調配合 一、城市住宅建設規劃與城市交通發展的關係 二、城市交通發展與雙核心建設的緊密關聯 三、京津塘高速公路成為天津城市空間未來發展主軸 第五節 軌道交通對天津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 一、軌道交通網規劃布局 二、快速路建設優化城市空間布局 第十一章 大連市城市交通發展與城市功能區布局 第一節 大連市城市空間結構變化 一、大連市城市發展 二、建市以來大連市改善城市功能的主要舉措 第二節 大連市城市交通發展與城市功能區調整的協調 一、城市功能區調整的模式 二、大力提高大連現有城市建成區道路通行能力 三、強化現有功能組團之間的快速公交線路建設 四、重點通過企業搬遷和功能園區建設尋求最佳的協調方案 五、「多管齊下」的區域差異化協調策略 第十二章 香港: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優先體系的經濟管理學 第一節 香港的獨特條件與其交通特徵 一、香港的獨特條件 二、香港的交通特徵 三、香港發展公交優先體系的過程 四、香港發展公交優先體系的經驗 第二節 仍需改進的問題與值得借鑒的經驗 一、教訓、改進和仍然存在的問題 二、值得借鑒的經驗 第十三章 洛杉磯城市交通發展 第一節 洛杉礬城市自然經濟特點與交通發展 一、洛杉磯城市交通發展的背景與軌道交通 二、城市快速發展時期:第一個汽車城市的出現 第二節 城市地區蔓延時期成為世界高速路之都 一、城市不斷擴展與高速公路建設 二、洛杉磯城市蔓延的負面效應 三、對於城市蔓延和小汽車普及的各種不同見解 第三節 城市結構的重構與交通 一、城市結構的重構:多中心化 二、1990年代開始的環境和公平交通 第四節 洛杉磯的經驗教訓與借鑒意義 一、經驗教訓 二、對中國的借鑒意義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