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開講 (全三冊) 鮑鵬山 978751536963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青年
NT$1,38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孟子開講 (全三冊)
ISBN:9787515369631
出版社:中國青年
著編譯者:鮑鵬山
頁數:110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348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七篇十四卷,全本•全注•全譯•全解讀,跟隨鮑鵬山教授系統性學習《孟子》,領會《孟子》精義及其現代價值。
◆全本無刪減,精選權威底本。
註釋精審,字字有依據,句句有出處。
譯文暢達,開講通透。
◆前有萬字導言,引導讀者了解孟子生平,細說他的人格氣質及其所處時代,系統性論述孟子的「性善」論、義利之辨、「王道」與「仁政」等中國文化中的重大命題,以及他們之間的邏輯關聯。
◆后附《孟子的編撰與成書》,詳細闡說《孟子》成書史,為讀者延伸相關專業知識。
◆暢銷書《風流去》《孔子傳》作者鮑鵬山教授全新力作!
◆精研數十年,寫作、打磨逾七年,鮑鵬山說:「這是我所有書稿中成本最高的。」
◆鮑鵬山教授精研先秦諸子三十余年,長期致力於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教學研究與推廣普及。已出版傳統文化經典導讀系列四本:《論語導讀》《大學中庸導讀》《道德經導讀》《孟子開講》。
◆困頓、迷茫、陷入內耗時,跟隨鮑鵬山教授細讀《孟子》,「求其放心」,找回丟失的那顆本心,活出生命本來的意義!
◆裝幀雅緻,鎖線空脊裝,可180度平攤閱讀;32開,便於攜帶;紙張微黃,保護視力,舒適閱讀。

內容簡介
《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並列儒家經典「四書」,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必讀元典。
《孟子開講》是鮑鵬山教授繼《論語導讀》《大學中庸導讀》《道德經導讀》之後,出版的又一部對傳統經典做現代解讀的新著。
開篇《導言》,論述孟子思想中的中國文化重大命題及其邏輯關聯;全本十四卷,每卷由原文、今譯、註釋、開講四個部分組成:原文精校,今譯暢達,註釋精審,開講通透,一氣貫注。篇後為讀者列出成語及相關章節鏈接;卷后附錄《孟子的編撰與成書》,為讀者延伸專業知識點。
開講部分是本書特色,明明是說古典文本,偏講得明白如話;明明在講古聖先賢,偏又說得他如活當下。對傳統經典做現代價值的闡發,是本書的顯著價值,也是作者闡釋傳統經典的出發點,更是一個學者價值的極大體現。

作者簡介
鮑鵬山
文學博士、作家、學者。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團中央「國學之聲」教育聯盟副主席,2015、2016年曲阜祭孔大典中央電視台直播間特邀解說嘉賓,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上海電視台《東方大講壇》、上海教育電視台《世紀大講壇》、山東衛視《新杏壇》等欄目主講嘉賓。浦江學堂、花時間讀書社創辦人。出版有《風流去》《中國人的心靈》《孔子傳》《寂寞聖哲》、「水滸系列」之《鮑鵬山品水滸》《鮑鵬山新批水滸傳》《江湖不遠》 、「孔子三來」系列之《孔子如來》《孔子歸來》《孔子原來》、「經典導讀系列」之《論語導讀》《大學中庸導讀》《道德經導讀》《孟子開講》等著作三十多部。《光明日報》《中國周刊》《儒風大家》《美文》《尋根》《走進孔子》《中學生閱讀》(高中版)等多家雜誌的專欄作者,作品被選入多種文集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國統編高中語文教材。2016年被評為「感動上海」年度十大人物。

精彩書評
讀古之聖賢書,重視人情、常識和邏輯,不悖于現代價值,才能算讀通了。鮑鵬山如是。
——駱玉明(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導)
《孟子開講》深沉動人,帶人們領略《孟子》精義,感受孟子氣象,走近這位堂堂正正的中華大丈夫、這位用思想和語言護佑了一個民族的偉人。鮑鵬山對得起孟子,對得起讀者。
——楊朝明(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目錄
001 例言
003 導言
001 卷一 梁惠王上(凡七章)
043 卷二 梁惠王下(凡十六章)
125 卷三 公孫丑上(凡九章)
181 卷四 公孫丑下(凡十四章)
247 卷五 滕文公上(凡五章)
287 卷六 滕文公下(凡十章)
341 卷七 離婁上(凡二十八章)
427 卷八 離婁下(凡三十三章)
527 卷九 萬章上(凡九章)
579 卷十 萬章下(凡九章)
627 卷十一 告子上(凡二十章)
715 卷十二 告子下(凡十六章)
791 卷十三 盡心上(凡四十六章)
921 卷十四 盡心下(凡三十八章)
1013 附錄一 《孟子》的編撰與成書 衣撫生
1027 附錄二 《孟子》字數統計明細
1030 附錄三 主要參考文獻
1039 後記

精彩書摘
導言
孟子人格氣質與時代
孟子(約公元前385,一說前372—前289年),名軻,字不詳。[ 關於孟子的生年,見本書1 1章註釋?。孟子的字在漢代以前沒有記載,但曹魏、晉代之後傳出有子車、子居、子輿、子展等不同的字,可能是後人的附會,未必可信。]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城)人,先秦儒家思想主要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人稱之為「亞聖」。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繼承孔子「道統」之人:
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孟子》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與弟子共同編纂。后與《論語》《大學》《中庸》並列而為儒家經典「四書」,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傳世七卷十四篇,35385字(見本書附錄二)。
孟子說過一句話:「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10 8)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氣質和個性,一個人的性格、氣質、態度,與社會、時代的性格、氣質、態度正相關。身處戰國時代的孟子和生活在春秋時代的孔子,個性就有很大的不同。黃仁宇先生《孔孟》說:「《論語》中所敘述的孔子,有一種輕鬆愉快的感覺,不如孟子凡事緊張。」[ 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第1頁。]孟子出生時,孔子已經去世一百多年。他們不同的氣質和個性,也可以說是春秋、戰國兩個不同的時代造就的。
子貢曾用五個字概括孔子的氣質,「溫、良、恭、儉、讓」(《論語•學而》)。這是從西周到春秋,五六百年西周禮樂文化,對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以及個人行為熏陶約束的結果,而這種溫柔敦厚寬博的氣質,就集中體現在孔子身上。寬厚溫煦的時代,才會養育寬厚溫煦的人。孔子時代的貴族們也擅權謀私,也自相殘殺,但是他們還有大氣、大度、寬博、包容的一面,比如魯國貴族就能包容孔子這樣的魯國現實政治的批判者。那個時代貴族階層整體上也保有對禮樂的敬畏尊崇,比如「告朔」之禮雖然被疏忽,但魯國國君還不敢明令廢除,每月的一隻羊還得宰殺。[ 《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魯國當權貴族「三桓」(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中的孟僖子,遺囑自己兩個兒子向孔子學禮,也是一個代表性事實。因為政治觀點、政治立場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尊崇程度不同,孔子屢次與 「三桓」發生衝突。在魯昭公與「三桓」發生武力衝突時,他公開站在魯昭公這一邊,對季氏的「八佾舞于庭」揚言:「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嘲笑「三桓」之各種非禮:「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警告他們:「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論語•八佾》。]在魯定公時他主持「墮三都」,拆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超出規制的封邑城牆——凡此種種公開對抗「三桓」的行為,「三桓」也沒有如何報復孔子,比如關閉他的私學。孔子辦學,帶弟子們讀《詩》《書》《易》《禮》《春秋》等典籍,不是純粹的知識學習,而是以此參照和批評現實,他們幾乎天天議論時政,直接批評國君、大夫。他的私學,實際上是當時輿論的策源地,是反對派的輿論場,但魯國的君大夫們依然在經費、場地等方面贊助孔子辦學。[ 《孔子家語•致思》:孔子曰:「季孫之賜我粟千鍾也,而交益親,自南宮敬叔之乘我車也,而道加行。故道雖貴,必有時而後重,有勢而後行,微夫二子之貺財,則丘之道,殆將廢矣。」]能包容的政治,才能涵育出包容的社會;包容寬裕的社會,各種事業才有人做,各種創新創意才會層出不窮;而生活于這種社會中的人,其個性才會溫厚、大度、謙和、恭謹、快樂、從容。孔子的氣質,是那個時代的產物,甚至也可以看作是那個時代的氣質。
孟子的氣質與孔子截然不同:他咄咄逼人,鋒芒畢露,正氣浩蕩,義氣發揚。如果說孔子的個性如春天般溫煦,孟子的性情便如夏天般猛烈。莊子與孟子同時代,莊子性格也激烈。孟子熱諷,莊子冷嘲,都尖銳乃至尖刻。但莊子掉頭不顧,所以水天空闊;孟子撲面而來,所以熱浪滾滾。讀《孟子》《莊子》《商君書》,與《論語》對照,就能感受到戰國時期與春秋時期截然不同的社會氛圍。戰國時代的人往往極端、激烈、刻薄——看孟子、莊子,何等憤怒;看商鞅、韓非,何等慘礉。那是一個咬牙切齒、口謗腹誹、怒形於色、眾口嘵嘵的時代。
孟子對他那個時代,有十二個字的描述:「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6 9)這十二個字,是戰國現實的洞察和描述,但卻是帶著歷史眼光和維度的。因為孟子講這句話的立足點,是周朝「家天下」:在周朝的制度中,天子、諸侯、大夫、士,是社會權力系統的基本骨架。「聖王不作」,即天子退出,因為無有大家長的約束而「諸侯放恣」,因為王官之學的凋零而紛紛出入「二心私學」[ 《韓非子•詭使》:「凡亂上反世者,常士有二心私學者也。」],從而「處士橫議」,百家爭鳴。所以,當「聖王不作」的時候,戰國最活躍的是兩類人:諸侯和諸子(處士),諸侯「放恣」,諸子「橫議」。魯迅評價屈原時說他「放言無憚,為前人所不敢言」[ 魯迅《摩羅詩力說》評價屈原文字:「惟靈均將逝,腦海波起,通於汨羅,返顧高丘,哀其無女,則抽寫哀怨,郁為奇文。茫洋在前,顧忌皆去,懟世俗之渾濁,頌己身之修能,懷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瑣末,放言無憚,為前人所不敢言。」(《魯迅全集》第一卷《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71頁)今人認為,魯迅的總結很好地概括了當時的時代,不只是屈原如此。],其實不只屈原,放言無憚地「橫議」是當時處士們普遍的風氣。自由的空氣產生有價值的思想,自由的時代造就偉大的人物。胡適說:「包容有時候比自由更重要。」[ 胡適《容忍與自由》:「十七八年前,我最後一次會見我的母校康奈爾大學的史學大師布爾先生(George Lincoln Burr)。我們談到英國文學大師阿克頓(Lord Acton)一生準備要著作一部《自由之史》,沒有完成他就死了。布爾先生那天談話很多,有一句話我至今沒有忘記。他說:『我年紀越大,越感覺到容忍(tolerance)比自由更重要。』」(《胡適文集》第11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823頁)
]那個時代,在列國紛爭的大背景下,形成了兩個開放性的市場:人才市場和思想市場。人才市場使得當時的「士人」因為可以朝秦暮楚而擁有更多的人身自由和安全保障,不像大一統時代讀書人走投無路,不服從即不得食。恰恰相反,他們一言不合,即可掉頭而去[ 《史記 • 三十世家 • 魏世家》:「子擊逢文侯之師田子方于朝歌,引車避,下謁。田子方不為禮。子擊因問曰:『富貴者驕人乎?且貧賤者驕人乎?』子方曰:『亦貧賤者驕人耳。夫諸侯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貧賤者,行不合,言不用,則去之楚、越,若脫屣然,柰何其同之哉!』子擊不懌而去。」]。當時諸侯一般不敢殺戮士人,擔心造成寒蟬效應使得自由流動的人才對本國裹足不前。相反,他們用各種待遇和靈活的機制吸引士人前來,齊國之「稷下學宮」以及「戰國四公子」[ 賈誼《過秦論》:「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史記•陳涉世家》)]之廣招門客即是這種風氣的體現。士人不僅因此獲得極高社會地位,獲得極其巨大的槓桿社會的能量,而且養成傲視王侯、頤指氣使的脾氣。「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6 2),雖然說的是公孫衍、張儀這樣的縱橫家,其他士人的情況也差不多,比如孟子在他所到的齊國、梁國、滕國,都有很大的政治政策影響力和輿論影響力,還有著道德上的震懾力。而思想市場對智力和思想的旺盛購買力和激烈競爭,使得這個市場成為智力和思想的賣方市場,這個市場對思想的包容和激勵,竟然實現了思想創新的歷史最大值,從而釋放出一個民族最大的思想創造力。
孟子周遊列國,在齊國時間最長。「泱泱大國」這個詞,最初就是用來形容齊國的。齊國疆域位於現今山東省大部、河北省南部,幅員遼闊,面朝大海,風氣開放,[ 泱泱之風,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是吳國著名公子季札在魯國觀樂時對齊國的評價(《史記•吳太伯世家》有引用)。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為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162頁)
齊國性格的描述則出自《史記•貨殖列傳》。司馬遷《貨殖列傳》:「齊帶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魚鹽。臨菑亦海岱之間一都會也。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怯於眾斗,勇於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國之風也。其中具五民。」(《史記》卷一百二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3265頁)]和魯國的嚴謹、守禮相當不同[ 司馬遷《貨殖列傳》:「而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于禮,故其民齪齪。頗有桑麻之業,無林澤之饒。地小人眾,儉嗇,畏罪遠邪。」(《史記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