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與哲學 (法)吉爾.德勒茲 978753218787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文藝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尼采與哲學
ISBN:9787532187874
出版社:上海文藝
著編譯者:(法)吉爾.德勒茲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348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1 本書是20世尼采研究的扛鼎之作,與海德格爾的《尼采》齊名。不僅系統性地呈現了尼采哲學的全貌,並且在論述尼采哲學精要的過程中還辨析比較了尼采與黑格爾的辯證法、尼采與弗洛伊德學說以及尼采與馬克思主義。
2 蘊含了德勒茲乃至法國後現代哲學思想種子,文史哲類學子必讀經典。
3 《尼采與哲學》屬於德勒茲作品中易於閱讀的一部,氣勢恢弘,名言金句俯拾皆是。充分體現了德勒茲文本的學術價值和美學價值。

內容簡介
20世紀中葉,法國知識界正在為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和現象學爭論不休的時候,德勒茲卻為尼採的思想所痴迷。他在1962年發表的專著《尼采與哲學》突然攪亂法國知識界的神經,開啟了法國的後現代主義之路。《尼采與哲學》不單有對尼採的嚴謹且系統的闡述,同時還糅入了作者富含創見和想象力的解釋。解釋,于德勒茲即是重複,以重複出新,以重複創造。他後來的許多革命性的思想,包括事件、差異、重複、生成、時間性等核心概念,都能在這部作品中找到萌芽。故此書不但可作為管窺尼采思想精髓的透鏡,亦是深入了解德勒茲乃至後現代哲學的橋樑。

作者簡介
作者
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1925-1995),法國哲學家,1925年生於法國巴黎,1944年就讀於索邦大學哲學系,1957年被任命為索邦大學教員,後來任教於里昂大學和巴黎第八大學,1987年退休。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1995年去世,他寫了大量關於哲學、文學、電影的文章。儘管他曾自稱為「純粹的形而上學家」,但他的作品影響了人文學科的各個領域,包括哲學、藝術和文學理論,以及后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等思潮。

精彩書評
本書內容涉獵的廣度和影響力是無可估量的。
——維奧拉·布里索林《歐洲遺產》

目錄
一、 悲劇
二、 能動與反動
三、 批判
四、 從怨恨到內疚
五、 超人:反辯證法
結論
修訂後記

精彩書摘
選自第五章 超人:反辯證法
狄奧尼索斯和查拉圖斯特拉
永恆回歸的教訓是並不存在否定的回歸。永恆回歸意味著存在就是選擇。只有那些肯定著或被肯定的事物才進入回歸。永恆回歸是生成的複製,但生成的複製也是能動的生成的產品:超人,狄奧尼索斯和阿里安的孩子。在永恆回歸中存在用來形容生成,但生成之在用來形容單一的能動生成。尼採的思辨學說是這樣的:生成、多樣性和偶然並不包含任何否定;差異是純粹的肯定,回歸是把否定全體排除在外的差異的存在。這個學說如果不用付諸實踐的方式來澄清的話,也許仍是曖昧不清的。尼采揭露出使哲學被玷污的所有神秘之處:內疚的機制,否定的偽奇?,將多樣性、生成、偶然和差異本身轉化成如此之多的苦惱意識,又將如此之多的苦惱意識轉化成眾多集結、反映或發展的契機。尼採的實踐學說認為差異是快樂的;多樣性、生成和偶然本身是以成為歡樂的對象;只有歡樂才會回歸。多樣性、生成和偶然是恰當的哲學的歡悅,在其中統一性、存在和必然性都得以自娛。自盧克萊修以後,這一塑造著哲學的批判事業就再沒有推進到這個地步(斯賓諾莎可算是個例外)。盧克萊修揭示出靈魂的困境和那些需要這一困境以建立他們權力的人們。——斯賓諾莎則揭示出悲傷,一切悲傷的理由以及所有在這悲傷的核心尋求權力的人們。——尼采揭示出的是怨恨,內疚和作為原則的否定權力:那種把解放當作其對象的哲學之「不合時宜」。一切不快樂的意識同時都是對人的奴役,是意志的陷阱以及一切卑賤思想的機會。否定的統治是孔武有力的野獸、教會和國家的統治,它們束縛我們以達到自身的目的。弒上帝者犯下了一個可悲的罪行,因為他的動機是可悲的;他想要取代上帝的位置,他謀殺是為了「竊取」,他在獲得神性之時仍陷於否定之中。上帝之死需要時間來最終發現其本質,從而變成一個歡悅的事件。需要時間來驅逐否定,來祛除反動——能動之生成 所需的時間。這一時間即是永恆回歸的循環。
否定止於存在之門,對立停止其勞役,同時差異開始其遊戲。然而,在哪兒有不屬於另一世界的存在,而且,如何做出選擇? 尼采把這一轉折點喚作否定之嬗變。否定失去其權力和性質。否定不再是一種自治的權力,即某種權力意志的性質。在權力意志中,嬗變使否定與肯定相關,並且轉化成肯定權力的一種簡單存在模式。對立的勞役或否定的受難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差異的好戰的遊戲,肯定,以及毀滅的快樂。「不」被剝奪了權力,轉而形成其對立的性質,轉變成肯定性的和創造性的:這就是嬗變。這種價值的嬗變正是查拉圖斯特拉的本質定義。正如其厭惡和魔力所顯示的,如果查拉圖斯特拉經歷過否定,他並不是為了將之當作原動力,也不是要承受其負擔或後果,而是為了達到原動力改變,後果被超越,並且整個否定消失或被轉 換的那一點。
查拉圖斯特拉的整個故事都包含在他與虛無主義,或者說與魔鬼的關係之中。這魔鬼就是否定之精神,或進行否定的權力,這些權力扮演著幾個明顯對立的角色。有些時候他讓人背負著他,並且告訴那人他所背負的正是積極性本身。有些時候,相反地,他從人身上跨越過去,奪走他所有的意志和力量。但這種矛盾僅僅是表面上的;在第一種情形中,人類是反動的存在,試圖攫取權力,用自身的力量去替換那支配他的權力。然而事實上在此處魔鬼發現了機會使他去肩負、去承擔,去追求用虛假的真實性偽裝過的目標。在第二種情形中,人類是最後的人:仍舊是反動的存在,他不再有力量去佔有意志,魔鬼攝取了人的所有力量,使得他不再有意志與力量。在兩種情形下魔鬼都以否定的精神出現,通過人類的化身,保有他的權力和性質。他代表虛無的意志,利用人作為反動的存在,讓人背負著他,同時卻並不與人混同,從身上「跨過去」。由此看來,嬗變有別於虛無意志,正如查拉圖斯特拉有別於他的魔鬼。通過查拉圖斯特拉,否定失去其權力和性質:在反動的人之外,是已知價值的毀滅者;在最後的人之外,是要求毀滅和要求被超越的人類。查拉圖斯特拉代表肯定,代表肯定之精神,這種精神作為一種權力,將否定轉化為某種模式,將人類轉化成要求被超越(而不是被跨越)的能動存在。查拉圖斯特拉的徽記是獅子的徽記:查拉圖斯特拉的第一本書以獅子為開端,最後一本書又以獅子作結。然而獅子恰是已變得富有創造性和肯定性的「神聖之不」,這個「不」只有肯定知道如何去言說,在這個「不」中整個否定被轉變,在權力和性質方面發生轉化。通過嬗變,基於我們已知的理由,權力意志不再是否定的束縛,它揭示出其未知的面容,那使否定變成一種簡單的存在模式的未知的存在理由。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