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呼吸康復學 李際強 荊純祥 978703075644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科學
NT$36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西醫結合呼吸康復學
ISBN:9787030756442
出版社:科學
著編譯者:李際強 荊純祥
叢書名:廣州中醫藥大學特色創新教材
頁數:18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330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中西醫結合呼吸康復學》系統整理了中西醫結合呼吸康復學的發展沿革、涵蓋內容、實施程序、評估方法、中醫與西醫的康復方法,以及各種慢性呼吸疾病、圍手術期、危重症等患者的呼吸康復方案,並對中西醫結合呼吸康復的特色、未來與展望、醫體融合、呼吸康復體系建設等問題進行了闡述。旨在讓讀者掌握呼吸康復的基礎知識,提高臨床實踐能力,為呼吸康復專業的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

精彩書評
套書

目錄

目錄
前言
理論基礎篇/1
第一章 呼吸康復的歷史與發展/2
第一節 呼吸康復的歷史沿革/2
第二節 呼吸康復的發展現狀/8
第二章 呼吸康復的定義及患者的選擇/13
第一節 呼吸康復的定義/13
第二節 患者的選擇/15
實用技術篇/17
第三章 呼吸康復的實施程序/18
第一節 呼吸康復運動風險分層/18
第二節 呼吸康復運動訓練的終止指征/23
第三節 住院或門診患者呼吸康復的計劃/24
第四節 居家患者的呼吸康復計劃/27
第四章 呼吸康復的評估/30
第一節 中醫評估/30
第二節 運動能力評估/36
第三節 肺功能相關評估/43
第四節 癥狀及生活質量評估/46
第五節 其他評估/52
第五章 呼吸康復的中醫方法/60
第一節 傳統功法/60
第二節 起居與飲食/65
第三節 情志調理/67
第四節 中醫外治法/70
第六章 呼吸康復的現代醫學方法/75
第一節 運動訓練/75
第二節 患者教育/85
第三節 心理支持/90
第四節 物理治療/93
第五節 氧療/100
第六節 家庭無創通氣/103
第七節 營養支持/110
第七章 呼吸康復與疾病/117
第一節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呼吸康復/117
第二節 圍手術期呼吸康復/136
第三節 危重症的早期呼吸康復/145
展望篇/151
第八章 從中醫角度談呼吸康復特色與展望/152
第九章 從現代醫學角度談呼吸康復的特色與展望/157
第十章 體醫融合在呼吸康復中的展望與未來/161
第十一章 醫院 -社區-家庭一體化呼吸康復體系建設/164
附錄1 評估量表/169
附錄2 呼吸康復相關循證醫學證據/184

精彩書摘
上篇理論基礎篇
第一章呼吸康復的歷史與發展
第一節呼吸康復的歷史沿革
隨著近現代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康復醫學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今天,康復醫學已與預防醫學、保健醫學、臨床醫學並稱為「四類醫學」,它是一門重建因疾病而帶來的功能損傷、改善功能障礙、提高人體機能的醫學學科。呼吸康復是康復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目前已有很多循證醫學證據證明了呼吸康復在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圍手術期及危重症等患者治療與康復中的重要性。
中國古代人民已經創立了諸多有益於養生長壽、強身健體、預防疾病等的理論與方法,在中國古代醫籍中對康復亦有很多的論述。近幾十年,中國學者通過對中醫臨床學、中醫養生學中有關功能康復的內容進行整理、歸納,並在臨床中不斷實踐,逐漸形成了中醫康復學這一新學科,而中醫呼吸(肺)康復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採用傳統中醫藥防治措施及康復技術,對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及圍手術期、危重症、急性呼吸系統疾病康復期的患者進行康復治療及鍛煉的理念與方法。中西醫結合呼吸康復學是在現代呼吸康復與中醫呼吸康復學的基礎上形成,並不斷完善的。
一、中醫呼吸康復的歷史沿革
(一)先秦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人們也開始逐漸認識到日常的生活飲食習慣、運動起居對身體的影響,特別是《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中有很多中醫康復思想與方法的論述,中醫康復學的種子也在此慢慢萌芽。
1 「康復」本義溯源從「康復」字義來看,《爾雅 釋詁》謂「康,安也」,「康,樂也」,《爾雅 釋言》又謂「復,返也」。「康復」一詞,*早見於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註解的《三國志裴松之注》,「觀古燕、齊、荊、越之敗,或國覆主滅,或魚縣鳥竄,終能建功立事,康復社稷,豈曰天助,抑亦人謀也」。這裏「康復」主要指國家恢復安定。古代所提及的康復,是廣義的康復,即指使身體恢復到健康的狀態,而現代的康復則為狹義康復,僅指應用各種方法使機體功能改善或恢復。
2 調息與運動結合
《呂氏春秋》提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呂不韋在此強調運動的重要性,現代醫學亦將運動作為康復的基石。
《莊子 刻意》中提到:「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這表明,古人精通導引之術,通過練習呼吸吐納,模仿動物的動作進行養生與康復,以達到延年益壽之功效,莊子又提到「導氣令和,引體令柔」,即通過肢體運動和調節呼吸,使人體氣血、經脈正常而調順,促進疾病康復。這與當今的呼吸康復理念不謀而合。
3 動靜結合
中醫歷來運用「動靜思想」指導運動康復,以活動筋骨,疏通氣血,暢達經絡,和調臟腑,調節氣息,靜心寧神,以達到增強體質、益壽延年的目的。古語云:「靜則生陰,動則生陽。陽虛動之,陰虛靜之。」然諸事有度,不可妄為,動過則損,靜過則廢。
4 《內經》雜合以治的康復方法
《素問 異法方宜論》雲:「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雜合以治」的康復思想並不是單純地將幾種康復技術簡單排列組合,而是根據具體病情,有針對性地擇優選用。《內經》中記載有九針、砭石、毒藥、導引、按蹺、灸?、音樂、祝由等康復方法。針刺在《內經》中佔有重要的位置,《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雲:「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指出針刺的治療原則。至現代,針灸在中醫康復中仍佔有重要地位。
5 「康復中心」溯源
《管子》與《周禮》均成書于戰國時期。《管子 入國》提到「所謂養疾者,凡國、都皆有掌養疾,聾、盲、喑、啞、跛辟、偏枯、握遞,不耐自生者,上收而養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後止。此之謂養疾」。《周禮 天官》言:「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 以五味、五穀、五葯養其病 」對於一些老弱傷殘,生活不能自理者,「掌養疾」收留他們,給予衣食,養老送終,可謂「康復中心」雛形。「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葯調理疾病,應該是當時康復治療的重要方法。
(二)東漢時期
1 《傷寒雜病論》中康復內容
東漢醫家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在《傷寒論 辨陰陽易瘥后勞復病脈證並治》中,仲景對於瘥后康復是非常重視的。如第395條「大病瘥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病已愈,但腰以下有水氣的患者康復治療用牡蠣澤瀉散;第396條「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指出病愈,但胸上有寒者的康復治療用理中丸;第397條「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竹葉石膏湯亦是目前治療熱病解后氣陰不足,余邪未盡者的常用經方;第398條「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提示疾病初愈時,胃氣未復,脾失健運,若勉強進食,反而令人煩躁,此時應節制飲食,避免飲食損傷脾胃。
同時,在《金匱要略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中提到:「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仲景重視防治,也強調導引、吐納、針灸、膏摩等對身體的康復作用。
2 華佗與五禽戲
漢代醫家華佗,與仲景同屬「建安三神醫」。相傳五禽戲即為華佗所創。《後漢書 方術列傳 華佗傳》記載:「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聰明,齒牙完堅。」五禽戲是華佗在呼吸吐納,導引行氣的基礎上,模仿虎、鹿、熊、猿、鳥自創的一套醫療體操,它對防病健身、康復有著積極的作用。
(三)隋唐時期
1 巢元方之「養生方」與「導引法」
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是中國第一部病因證候學專著。《諸病源候論》中記載了很多「養生方」和「導引法」。如呼吸吐納六字訣與五臟相對應的「肝臟病者,愁憂不樂,悲思嗔怒,頭眩眼痛,呵氣出而愈」,「心臟病者,體有冷熱,若冷,呼氣入,若熱,吹氣出」等。
不難看出,呼吸吐納在導引功法中獨具特色。
2 孫思邈的康復思想
唐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到了食療的方法,詳細記錄了眾多果實、菜蔬、穀米的性味,採用了五臟病五味對治法。孫思邈重視食療,注重食物對身體的影響,食療在呼吸康復中也佔有重要地位。
孫思邈還重視中老年人養生康復保健,「凡人四十以下,有病可服瀉藥,不甚須服補藥,必若有所損,不在此限。四十以上,則不可服瀉藥,須服補藥。五十以上四時勿闕補藥,如此乃可延年,得養生之術耳」,提倡中老年人根據年齡調整用藥,體現了「因人制宜」的養生康復重要思想。
(四)宋金元時期
宋金元是我國古代醫學迅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有了較為系統精細的醫學分科,同時也出現了許多中醫大家,其中諸多對康復的論述值得現代借鑒。
1 宋代官方醫書中的康復內容
宋代大量醫書刊行流傳,其中有大量中醫康復學的內容。《太平聖惠方》為我國第一部由政府組織編寫的大型綜合類方書,書中專列卷九十六、卷九十七「食治門」,集中收錄了針對中風、水腫、脾胃病、虛損等24種疾病的160首葯粥方。除卷九十六、卷九十七以外,其他各卷中也收集部分食療方,全書共提供食療方459首。「食治門」被專設一科是食療康復的一大重要發展,在《太平聖惠方》基礎上,政府還組織校正編寫《聖濟總錄》,書中保留了原有的「食治門」,又補充增添新方,新設一百九十八卷「神仙服餌門」,該卷收錄一些辟穀、補益的葯粥等,如治虛勞的蓯蓉羊腎粥等。同時,書中收錄了導引氣功,並把「安養神氣」與「完固形體」作為導引鍛煉之兩大目標,第一百九十九卷載有兩部導引功法,亦是對食療康復的有益補充。
第一章呼吸康復的歷史與發展
2 八段錦的形成
宋代洪邁的《夷堅乙志》中首次出現了文字記載的「八段錦」,此處描述的是坐勢八段錦。南宋時期《道樞 眾妙》則首先記載了立勢八段錦。坐勢八段錦與立勢八段錦的出現反映了當時八段錦的體系已經基本形成,此後更是衍生出多種流派。
3 張子和的康復思想
「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論述了較多康復思想,如張從正主張攻邪,邪去病可自愈,人體可康復。其指出「或自外而入,或由內而生,皆邪氣也。邪氣加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今予論吐、汗、下三法,先論攻其邪,邪去而元氣自復也」。通過汗、吐、下祛除邪氣,從而達到暢通氣血的目的。他還強調攻邪以使正氣來複,「陳莝去而腸胃潔,癥瘕盡而榮衛昌。不補之中,有真補者存焉」;他還重視病後食療固護脾胃,如「病蠲之後,莫若以五穀養之,五果助之,五畜益之,五菜充之,相五臟所宜,毋使偏頗可也」。
張子和還記載了一些中醫運動養生的方法,其特色是這些運動養生方法往往和湯藥等其他治療手段聯合為用,如《儒門事親 寒形》針對風寒證,除了施用捶股、按腹等被動按摩法之外,還需輔以調胃承氣湯等。
(五)明清時期
1 明確了康復與病愈之不同
喻昌《寓意草》明確提及康復不同於病愈,康復是病因祛除之後機體的一個恢復過程,如在治噦時論及:「氣已出而不入,再加參、術之膩阻,氣立斷矣,惟仲景旋復代赭一方,可收神功于百一。進一劑而噦勢稍減,二劑加代赭至五錢,噦遂大減,連連進粥,神清色亮,脈復體輕。再用參、苓、麥冬、木瓜、甘草,平調二日,康復如初。」又如張璐在《張氏醫通 寒熱門》中針對瘧疾久發,多方治療無效,認為「溫覆取微汗必止,甚者連進三日,無不愈者,愈后亦易康復」。
2 《理瀹駢文》與外治康復方法
清代吳尚先所著的《理瀹駢文》是一部外治專書,其中包括敷、貼、擦、熏、洗等外治法,都屬於現代中醫康復方法,是對康複原理的闡釋、發展,其書中序言:「人在氣交之中,凡呼吸吐納之氣皆天地之元氣也 治之者亦遂以內外殊科,湯液內治者也,外治則薄貼為多,治外而舍其湯液者有之矣,天不愛道,而錢塘吳君尚先始專用薄貼以治內 疑夫內治者之何以能外取也,不知亦取諸氣而已矣。」不難看出,對於吳尚先來說,無論是內治還是外治,都是注重對「氣」的把握。
3 《養病庸言》之康復理念
清代沈子復專門撰寫了一本疾病養生康復的專著《養病庸言》,其中對於養病的方法提出了「六務」和「六戒」,「六務」即知(病因何起)、忘(勿記在心)、拒(嗜欲勿肆)、看(置身病外如看他人一般)、耐(忍耐)、調燮(指思欲、飲食、起居諸事項),「六戒」即味、尤、迎、忽、憤、糟塌。沈子復特別看重心理康復和日常起居之間的平衡調節,列出康復措施數十條,包含起居、飲食、運動、導引等多方面內容。由此可見,「養病」的思想、方法確蘊含有康復之意,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