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ng與漢譯哲學 王路 978710022258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NT$50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Being與漢譯哲學
ISBN:9787100222587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王路
叢書名:北京大學漢語哲學叢書
頁數:26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353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哲學研究者與愛好者
1 探根尋源,從古希臘哲學到分析哲學,澄清西方哲學關鍵概念。正名定分,從《形而上學》《大邏輯》到《存在與時間》,解密讀不懂的西方哲學。
2 西方哲學的翻譯使一些我們本來沒有的思想進入我們的視野,為哲學和學術,乃至為思想和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翻譯涉及多方面的東西,比如兩種語言的相互轉換的問題,哲學與其他學科乃至與文化的關係問題,本書是王路教授對相關問題的思考與總結。
3 漢譯哲學至關重要,哲學的漢語翻譯至關重要。作者希望人們關注漢譯哲學,探討哲學的漢語翻譯,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改進它,從而使漢譯哲學可以盡善至美,可以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的學術界乃至中國整個思想文化事業。

內容簡介
西方哲學的漢語翻譯對我們學習和研究哲學至關重要。哲學翻譯的問題是多元的,涉及對語言和文字、專業和學術、思想和文化的理解,歸根結底還是如何理解西方哲學。《Being與漢譯哲學(北京大學漢語哲學叢書)》基於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爾等人的漢譯著作,圍繞being和truth等西方哲學的核心概念,深入探討了漢語翻譯中存在的問題:指出和批評了中譯文中的一些錯誤,闡述了什麼是正確的理解和翻譯;並通過相關討論揭示哲學的實質,說明哲學與科學、哲學與文化的區別。

作者簡介
王路,鄭州大學哲學學院特聘首席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哲學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邏輯研究室主任,中國邏輯學會副會長、秘書長,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常務理事。主要著作有《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說》《弗雷格思想研究》《邏輯的觀念》《「是」與「真」》《語言與世界》《邏輯的起源》《邏輯基礎》《一「是」到底論》《大師的傳統》等;主要譯著有《弗雷格哲學論著選輯》《算術基礎》《分析哲學的起源》《邏輯大全》等。

目錄
第一章 導論:翻譯與理解
一、信達雅
二、語言與思想
三、being及其含義
四、譯文與理解
第二章 錯譯
一、明顯的錯譯
二、不明顯的錯譯
三、加以修飾的錯譯
四、貌似有理的翻譯
五、為什麼「存在」是錯譯
第三章 為「存在」辯護
一、「存在」的選擇
二、系詞的困惑
三、隨意性
四、翻譯原則
五、辯護的實質
第四章 「是」還是「存在」
一、譯著與術語
二、「存在」與《小邏輯》
三、「有」與《大邏輯》
四、「不」與「不是」
五、「是」與「實是」
第五章 如何理解西方哲學
一、邏輯與哲學
二、形而上學與加字哲學
三、邏輯的作用和意義
四、「真」與「是」
五、漢譯哲學的歷史及其啟示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隨著西方哲學傳入我國,漢譯哲學也就有了自己的歷史。這一歷史的發展在不同時期也許是不平衡的,但是最終奉獻給我們的那些漢譯哲學著作卻是實實在在的。它們向國人展示了西方思想中最獨特的一部分內容,也記錄了我國學者學習和把握這一部分思想內容的實踐,同時也為塑造國人相應的哲學認識提供幫助。可以說,漢譯哲學是國人學習西方哲學的基本文獻,也是國人學習和了解西方思想文化不可或缺的文獻。
漢譯哲學以它的歷史和實踐向我們展示了許多有意義的事情。在我看,最主要的有兩個。一個是,哲學是可譯的,另一個是,西方哲學的思想是能夠以漢語的方式呈現出來的。
我們都知道,科學是可譯的,文學也是可譯的。對這兩個事實,人們的看法基本一致。科學沒有翻譯的問題,因為科學的概念是明確的。在科學研究中,一些概念是新出的,是以前沒有的,但是可以通過定義的方式明確它,使它成為通用的概念,因而使表達它們的名稱獲得普遍的理解和使用。文學可以翻譯,因為文學通過描述人物、場景、事件來表達思想。這些描述主要是經驗的,因而可以通過親身經驗和認識、通過移情來體會和把握文學所描述的東西,再通過語言轉換把它們呈現出來。
哲學不是文學,它不是通過對人物、場景、事件的刻畫來表達,而是通過概念來表達思想,因此在翻譯中對概念的表達和把握就非常重要。「To be or not to be」是莎士比亞的名言。有人認為,「是還是不是」與「生存還是毀滅」,這兩個翻譯的優劣一目了然。前一個翻譯確實不如朱生豪先生的譯文那樣奪人心魄,文字上也不是那樣熠熠生輝。但是這樣比較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字面上看,英文確實僅僅表達了兩種選擇:是這樣,還是那樣。也就是說,它表達的既不是「生存還是毀滅」,也不是「存在還是不存在」,而只是「是這樣或不是這樣」,即是這樣還是那樣的兩種選擇。這從隨後的進一步說明「whether it is toor(it is)to」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只不過這是兩種截然對立的命運選擇,可以歸結為生與死。朱生豪的翻譯無疑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使兩種不同選擇最終呈現出來,同時也發揮了文學修辭的魅力。這裏,我不想討論什麼樣的翻譯才是好的,比如「存在還是不存在(消亡)」比「生存還是毀滅」是不是會更優越一些,或者,將「to be」譯為「是」是不是就不能翻譯出莎士比亞的意思,是不是就表現不出文學表達的美。我想說明的是,假如哈姆雷特這段話是哲學表達,那麼我們該如何翻譯它呢?是如朱生豪那樣翻譯,還是翻譯成「存在還是不存在」?這裏我僅想指出,表面上是翻譯問題,實質卻涉及哲學與文學的差異和區別。哲學討論的基本方式是通過概念表達進行的:以命名的方式使思考的東西對象化或概念化,再以概念的方式來論述它。在這種情況下,將being作為對象來談論與在表達中按照通常方式使用了being這個詞,乃是有根本區別的。所以,哲學翻譯絕不會像文學翻譯那樣簡單,不是符合上下文的意思,使人物的刻畫或事件的發展順理成章就可以的。哲學思想的呈現是通過概念的方式表達的,在這一過程中,論述的對象是以概念的方式表達的,對對象的說明也是以概念的方式表達的,即便是會有舉例說明,最終也依然要落實到所論述的對象上,或者落實在對對象的說明上。所以,哲學翻譯與文學翻譯是根本不同的。
哲學是可譯的。通過本書前面的討論可以看出,漢譯哲學是存在問題的。由於將being譯為「存在」,將truth譯為「真理」,這樣就在現有文獻中留下問題。這樣的問題是雙重的,一方面是語言轉換方面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思想呈現的問題,這樣就造成許多問題,比如如同前面指出的那樣,錯譯的問題、翻譯的隨意性問題、譯文讀不懂的問題等等。前面我們隨著具體問題的討論也指出了造成這些問題的一些原因,比如對邏輯缺乏正確的認識、對邏輯與哲學的關係、邏輯在哲學中的作用和意義缺乏充分的認識等等。現在我想基於前面的討論,從學科的認識上進一步說明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

前言/序言
2016年,韓水法教授在北大舉辦第一次「漢語哲學」學術研討會,邀我參加。與會者多是熟人和朋友,大家發言踴躍,討論熱烈而有趣,還商定以後一年一次。後來水法兄以「漢語哲學」為名申請了一個項目,拉我參加,就有了眼前這本書。
「漢語哲學」這個題目比較寬泛。會上我問過,它是Chinese Philosophy還是Philosophy in Chinese,還是Philosophy by Chinese,得到的回答是Philosophy of Chinese。那次參會我提交論文的題目是《語言的轉換與思想的呈現》,文章寫得很容易,說的是我對討論being問題過程中與翻譯相關最直接的認識。討論being問題已有多年,雖然我一直強調這是如何理解西方哲學的問題,或多或少總會涉及翻譯問題。本以為可借討論「漢語哲學」之機專門探討一下與being有關的翻譯問題,一年思考一個問題,寫一篇論文,十年F來,對漢語翻譯的問題以及自己的認識可以做出比較系統的梳理,總結出一些有意義的東西,架不住水法兄一再誠摯邀請,我從參會變成了參加他的項目。雖然很像是「友情出演」,無奈項目的催迫卻「無情無義」。我對水法兄說過,這本書是「寫」出來的,寫得有些辛苦。既然談到「苦」,索性就訴一訴吧。
談論對being的理解和翻譯,可以是兩個非常不同的問題。談理解,雖然會涉及翻譯,但是可以不專門談論翻譯,而只談理解的不同而導致翻譯的不同,或者不同的翻譯產生不同的理解。但是談論翻譯就不一樣了,因為會涉及譯文的對錯問題。而一旦談及對錯,可能就比較麻煩了。別的不說,這至少會得罪人,甚至得罪同行、朋友。
其實,即使是談論理解,也會涉及翻譯的對錯。比如我曾說過:
長期以來,人們把being翻譯為「存在」(「在」或「有」),並且以此來理解它及其相關討論,乃是錯誤的。這種做法從字面上切斷了哲學與邏輯的密切聯繫,報廢了舉例所起的作用,因而不僅從字面上,而且實際上掩蓋和模糊了西方哲學中關於語言的考慮。這樣做的結果是使人們對西方哲學中最核心的概念及其相關問題造成曲解和誤解,對其最核心的內容無法理解。這話說得足夠直接和直白。雖然是整體上談論理解,其實還是對翻譯提出了批評。有朋友對我說過,我關於being的看法是「具有顛覆性的」。正面理解,這說我對學界關於being的理解提出了挑戰,改變了學界的傳統認識。說難聽些,這意味著我做了一件破壞性的工作。這又怎麼可能不得罪人呢?!
不管是建設性的還是破壞性的,談理解,總還是可以圓通一些的,但是談翻譯就不同的,因為要直接談論兩種語言的轉換得失,要說明自己理解的正確,要指出現有譯文的問題並給出修正譯文。所謂修正譯文,其實就是指出原有譯文中的錯誤,提出自己認為正確的譯文。所以,談論翻譯,不談對錯似乎是根本不行的。我自己做過翻譯,知道翻譯工作的艱辛,當然知道這樣做是很得罪人的。即便是學術討論,一本譯著被指出其中的翻譯錯誤,譯者無論如何是高興不起來的。特別是說being這一概念的譯文錯了,這指出的可不是一般性的錯誤,不是個別的錯誤,而是一個理解中的錯誤,是一個在翻譯中反覆出現的錯誤。假如給我更多時間,一如開始設想的那樣,我也許不會像現在這樣直截了當地談論「錯譯」,而是會想一些辦法,以比較婉轉的方式說明相同的問題,那樣也許更容易讓人接受或者覺得更舒服一些:我指的不是一般讀者,而是指譯者本人。當然,也許這壓根就是一廂情願的事情,也許人早就得罪了。果真如此,我只能深表歉意。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