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08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2007中國區域發展報告-中部地區發展的基礎、態勢與戰略方向 (精) ISBN:9787100058971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劉衛東 劉彥隨 金鳳君 陳田 于秀波 陸大道 等著 叢書名:中國區域發展報告系列 頁數:293頁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226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簡體書】 2007中國區域發展報告-中部地區發展的基礎、態勢與戰略方向 (精) 787100058971 劉衛東 劉彥隨 金鳳君 陳田 于秀波 陸大道 等著 編輯推薦 研究中國區域發展問題,編製《中國區域發展報告》,是中國科學院經濟地理學和城市地理學等領域學者的長期任務。本報告並不是經濟地理學和區域經濟學的理論著作,而是向政府和社會提交的關於區域發展方針、政策的實施以及區域發展態勢的評價和建議的報告。 這一報告細緻描述了中部地區發展的自然環境與經濟基礎,客觀分析了中部地區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中部地區提升產業結構、優化空間格局、推進人口產業聯動、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等提出了意見和建議,許多方面頗有見地。相信既會給熱衷中部地區研究的理論工作者以啟發,也會給從事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實際工作者以幫助。內容簡介 一、加快中部地區發展符合我國宏觀形勢的變化 儘管中部地區並不存在所謂的「塌陷」問題,但加快中部地區發展對於 我國整體發展而言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這種意義不僅僅在於促進地區協調發 展和建設和諧社會,而且還在於我國整體國際競爭力的提高。過去30年我國 的高速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積极參与經濟全球化,而全球化的明顯 特徵之一就是資本的全球流動性。近年來,我國沿海一些地區由於生產要素 成本上升,已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產業空間轉移。在全球化趨勢下,這些產 業可能會向我國內陸進行空間轉移,也可能發生國際轉移。因而,加快中部 地區的發展,有利於將產業轉移儘可能地吸引到中部地區,並延伸到西部。 從這個角度看,中部崛起不但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而且也具有恰當的時機。 二、中部地區內部複雜多樣,需要差異化政策支持 中部地區不但自然基礎條件複雜多樣,而且經濟發展水平和結構的區域 差異巨大。中部地區的地理環境具有南北過渡性,地貌、氣候、水土資源等 的南北差異十分明顯。再加上礦產資源和區位條件以及歷史基礎的影響,中 部各省特別是南北之間的發展差異巨大。此外,中部地區在歷史上從未以單 一的經濟區或政策區出現過,各省之間社會經濟聯繫不是很密切。對外社會 經濟聯繫主要是東西向的,即沿海指向。因此,加快中部地區的發展,要特 別注意其內部的多樣性,採取具有統一基礎但差異化的政策措施。 三、中部地區的比較優勢突出,特別是能源和農產品生產 中部地區具有承東啟西的戰略區位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由於居於「中 樞」的區位,無論是沿海地區率先發展戰略還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中 部地區實際上都是受惠者。中部地區的關鍵礦種和土地資源在全國佔有重要 地位,擁有強大的基礎產業,是我國能源和基礎原材料產品生產的主要地區 以及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從人均水平來看,中部地區作為全國能源基地 和農產品基地的優勢十分明顯,但作為全國主要原材料基地的地位有所下降 。2005年,中部地區人口佔全國的27%,原煤產量佔全國的比重為42%,糧 食和肉類產量佔全國的比重在30%左右,而主要原材料產品產量佔全國的比 重基本上低於25%,基礎原材料工業增加值佔全國的比重不到20%。 四、近年來中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一定成效,但結構進一步偏重 近年來,中部各省在發展經濟和利用自身優勢方面制定了有效的政策, 結構調整和主導產業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別地,山西基本上改變了只 生產和輸出原煤的狀況;湖南、江西和安徽在利用臨近沿海地區的區位優勢 、積極吸引沿海產業轉移、發展地區優勢產業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河南 的大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以及能源、冶金工業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湖北的 汽車工業上了一個新台階。但是,總的來看,在本輪重工業化過程中,中部 地區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增長速度快于其他部門,結構進一步偏重。能源工業 在全國的地位有所上升,而原材料工業的地位略有下降。例如,「十五」期 間,中部地區原煤產量和發電量佔全國的比重分別增加了1 4和1 8個百分點 ,但主要原材料產品產量的增長速度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五、中部需要培育具有全國意義的都市經濟區,帶動空間結構調整 中部地區人口和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程度相對較低,具有進一步上升的 空間。一方面,京廣鐵路和長江沿線兩大主軸線上只集中了中部地區人口的 20%和GDP的30%;另一方面,幾個中心城市旗鼓相當,還沒有形成比較突 出的經濟核心。未來人口和產業將向武漢都市圈、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帶 、長株潭城市群等大都市經濟區集中。在人員、資金、信息、產品等流動越 來越快的信息化時代,以「門戶城市」為核心的大都市經濟區是區域經濟空 間組織最有效的方式。我國在沿海地區正在形成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 遼中南等具有全國意義的大都市經濟區。加快中部的發展,需要在中部地區 培育若干具有區域帶動作用的都市經濟區,特別是武漢、中原和長株潭等三 個都市經濟區,其中武漢要成為具有全國意義的大都市經濟區。此外,安徽 和江西的沿江城市要儘快融入長三角,贛南和湘南要儘快融人珠三角。 六、中部是我國基礎設施網路的中樞,需要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中部地處我國中心地帶,是我國基礎設施網路的中樞,其基礎設施是我 國基礎設施網路的核心組成部分,對全國基礎設施網路的運轉具有戰略意義 。雖然中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已頗具規模,並形成了一定的空間格局與體系, 但相對於保障今後一個時期中部地區以及全國的快速發展而言,還存在不少 問題。例如,綜合運輸網路尚不完善,交通幹線運力日趨緊張等。繼續加強 基礎設施建設,是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的需要,也是全國社會經濟發展對加強 這個「中樞」的需要。除了完善基礎設施網路和提高運力外,應重點加強人 口一產業密集區和主要國土開發軸線的基礎設施建設。 七、中部地區的環境問題總體上仍呈惡化趨勢,急需加大治理力度 中部地區環境污染比較嚴重,「十五」期間呈現日趨嚴重的趨勢。污水 與污染物排放量持續增長,大氣污染物不斷增加,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頻發 ,直接經濟損失嚴重。各省「十五」規劃中的環境污染治理目標多數未能完 成,而且差距較大。另外,中部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也比較突出。雖然20世 紀80年代以來中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有所減少,但近年來各省水土流失治理 速度明顯放慢,治理難度不斷加大,危害仍舊存在。因此,中部崛起將面臨 著越來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急需加大治理力度。特別是中部地區多數優 勢產業是高能耗、高污染的部門,這些部門規模的擴大將給資源環境帶來更 大的壓力。重點問題與區域包括:黃河流域的水土保持、礦坑治理等;淮河 流域土石山區的水土保持、水污染治理等;長江中游的水土保持、水環境治 理、濕地保護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等。 八、建設好沿江產業帶對中部地區崛起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 長江產業帶是我國國土開發的一級軸線,也是中部發展的一級軸線。其 發展將有利於打破省際界限,從而在城市結構與功能、規劃與布局、模式與 類型等方面實現相互呼應,共同發展。因而,建設好沿江產業帶既是中部崛 起的突破口,又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撐。應率先與長江三角洲對接,整合區 域資源和經濟優勢,實施區域性中心城市帶動戰略,構築中部地區對外開放 、承接產業轉移的平台。為協調沿江四省、加快沿江產業帶建設,應儘快制 定中部地區沿江產業帶規劃。目錄 序一序二 觀點摘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資源環境基礎 第一節 自然環境基本特徵及區域分異規律 第二節 水土資源基本特徵及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 自然環境變化趨勢、對策與建議 參考文獻 第三章 總體發展態勢 第一節 中部地區的優勢地位 第二節 經濟社會發展態勢 第三節 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四節 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第四章 產業發展現狀與戰略方向 第一節 產業發展過程的簡要回顧 第二節 「十五」期間中部各省產業結構變化特點 第三節 「十五」期間中部各省產業發展政策的實施效果 第四節 中部地區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 第五節 政策措施建議 參考文獻 附表 第五章 農業發展的基礎與戰略方向 第一節 農業生產現狀特點與問題 第二節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評估 第三節 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第四節 農業發展功能定位與戰略 第五節 農業與農村發展的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第六章 能源原材料工業發展態勢與方向 第一節 能源工業發展態勢與方向 第二節 原材料工業發展態勢與方向 參考文獻 第七章 人口與城鎮化發展 第一節 人口與城鎮化發展特徵及面臨的問題 第二節 影響人口與城鎮發展格局變化的因素分析 第三節 人口與城鎮發展格局變化趨勢 第四節 人口與城鎮化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第八章 空間重組的戰略方向 第一節 空間格局的現狀特徵 第二節 中心城市及其空間聯繫分析 第三節 空間重組的戰略方向 第四節 促進中部地區空間結構調整的舉措 參考文獻 第九章 主要人口—產業集聚區 第一節 構建人口—產業集聚區的戰略意義 第二節 主要人口—產業集聚區的基本特徵 第三節 集聚區的戰略定位與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第十章 基礎設施發展態勢與戰略方向 第一節 基礎設施現狀格局及特徵 第二節 基礎設施體系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 基礎設施發展態勢 第四節 基礎設施建設的戰略方向 第五節 結論與建議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重大生態與環境問題 第一節 環境污染與治理 第二節 水土流失與治理 第三節 長江中游濕地保護與管理 第四節 結論與建議 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