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漕輓紛華-明清以來臨清城市空間研究 ISBN:9787522722092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著編譯者:周嘉 頁數:31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451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以「空間」作為切入點,以城市變遷的歷程為線索,探討有關臨清的城市性、現代性等問題。這裏的「空間」不僅指涉地理空間或有形空間,也包括社會空間或無形空間,或者說是這些空間的統一。通過分析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城市地景及城市社會之間的關係,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搭建起一個「對話」的平台;通過城市空間的不斷「再生產」過程,探討「空間—權力」的關係問題,揭示具有支配力量的權力如何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與各種社會文化力量相結合,進而以各種各樣的空間載體或形貌影響著人們的觀念與實踐。進一步來講,對城市空間變遷及其生命歷程的探討,也有助於加深對近代以來國家轉型的歷史實踐邏輯的理解。作者簡介 周嘉,男,1983年8月生,山東萊西人,人類學博士,中國史博士后。現為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運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山東省社科理論重點研究基地「山東省運河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員,聊城大學黃河學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人類學、區域社會史、運河文化史。在CSSCI來源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主持完成省部級、校市級課題多項,榮獲省級、校級、市級社科獎勵多項。入選聊城大學「光岳新秀」支持計劃、聊城市「羡林學者培育工程支持項目」。目錄 導論第一節 在城市裡做研究 一 研究的地點和對象 二 問題意識的基本感知 第二節 城市研究的學術史回顧 一 「範式」與「革命」 二 城市研究的理論範式 三 中國城市的研究 四 臨清及其所在區域的研究 第三節 研究路徑與方法 一 研究的主題及重要性 二 歷史人類學與歷史的民族志 三 比較的視野 第四節 資料使用的說明 第一章 時空坐落中的臨清和大運河 第一節 臨清的歷史定位 一 昔日繁華的記憶考古 二 行政區劃及建制沿革 第二節 區域地理環境要素 一 地理區位特徵 二 水文氣候條件 第三節 水運與城市的形成 一 「運河」概念的界定 二 臨清運河史述略 三 歷代城池的遷建 小結 第二章 「運河」之城的「地誌學」 第一節 空間發現的旅程 一 如何設計國家空間 二 關於空間觀念的思辨 三 地誌學的解釋力 第二節 臨清城市的地誌脈絡 一 傳統輿圖中的城市表現 二 城池的風水傳說 三 漕運之城的匠心營造 四 正統的空間擴張與隱義 第三節 從現代城市到遺產城市 一 建設「社會主義小城市」 二 打造「歷史文化名城」 小結 第三章 城市的地景實踐與變遷 第一節 城市景緻的文化發明 一 方誌中的臨清十景 二 從「十景」到「十六景」 第二節 城市標誌的文化製作 一 作為城市形象的臨清塔 二 建塔的社會文化內涵 三 從「風水塔」到「文物」 第三節 街巷衚衕的社會文化史 一 道路地名及其生命意義 二 街巷衚衕的故事 三 街道命名的政治學 小結 第四章 城市的公共空間與社會聯結 第一節 城市裡的廟宇 一 田野經驗場景 二 廟宇的空間分佈 三 社會的基本聯結 第二節 「娘家廟」在臨清 一 傳說中的神明形象 二 廟宇建築及其崇祀 第三節 神聖空間與社會結群 一 廟宇的早期復興 二 祭祀中心的演變 三 朝拜場的形成 小結 第五章 城市社會變遷與群體活動 第一節 廟會社火實踐案例 一 臨清廟會與社火傳統 二 「社」的社會學意義 第二節 作為文化網路的社火 一 緣起久遠與生境 二 展演形態與結構 第三節 轉型中的堅守與創新 一 「文化發明的傳統」 二 傳承嬗變的演進脈絡 小結 第六章 城市善舉與社會文化空間 第一節 善舉本義及其譜系 第二節 城市裡的善舉實踐 一 公共事務 二 公益慈善 三 賑災濟民 四 善政善策 五 風勸教化 小結 結論 附錄 附錄一 田野所見碑刻輯覽 附錄二 外國人眼中的臨清 附錄三 京杭大運河臨清段沿線市鎮、村落地名文化 附錄四 紀錄片《臨清歇馬廳廟會》解說詞 附錄五 臨清市泰山行宮碧霞元君祠傳統廟會文化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文本 附錄六 臨清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及古城內涵式發展研究報告 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