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雪定陵-明定陵地下玄宮洞開記 岳南 978757261209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湖南文藝
NT$50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風雪定陵-明定陵地下玄宮洞開記
ISBN:9787572612091
出版社:湖南文藝
著編譯者:岳南
叢書名:考古中國
頁數:52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453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位皇帝,他在位近50年,卻有20多年不上朝,導致祖宗200多年的基業,一步步滑向深淵,這就是明朝的萬曆皇帝。萬曆為何荒怠朝政?他在位期間發生過哪些重大事件?這種種問題的答案,隨著1956年明定陵的石門洞開,平添了許多文物的明證。
本書是一部全景展現明定陵發掘過程的紀實文學,作者以生動的語言講述了考古人員打開定陵地下玄宮的曲折經過、墓中棺槨和屍骨情況、隨葬文物的各種細節。同時還穿插講述了萬曆皇帝在位期間,他與朝野上下、後宮諸妃之間的諸多紛爭。隨著歷史故事與考古發掘場景的切換,我們得以見證大明王朝的跌宕歷史和新中國考古的艱難探索。

作者簡介
岳南,山東諸城人,1962年生,先後畢業於諸城五中、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班。歷任宣傳幹事、記者、編輯、台灣清華大學駐校作家等。著有《陳寅恪與傅斯年》《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等作品十余部,其中《南渡北歸》三部曲被《亞洲周刊》評為2011年全球華文十大好書之冠,稱為「全景再現20世紀中國學術大師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巨著」,「展現出全球華人的軟實力及不斷向上的力量。」另有《岳南大中華史》等考古文學作品多部,並以英、日、韓、德等多種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發行數百萬冊。
楊仕,女,山東臨清人。1957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口腔系,執業醫務40年。喜好文史,又酷愛崑曲。嘗試筆耕,著有《談陵說帝——漫話十三陵》等著作。曾為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崑劇研究會會員。

目錄
序 往事如煙(趙其昌)
序 章 似此星辰非昨夜
第一章 巨人的抉擇
第二章 穿過歷史的迷霧
第三章 萬曆新時代
第四章 追蹤玄宮隧道
第五章 大廈崩潰
第六章 皇陵中的愛情
第七章 定陵地宮的主人
第八章 金剛牆謎洞
第九章 風流皇帝苦命妃
第十章 玄宮轟然洞開
第十一章 風雨下定陵
第十二章 錯位的棺床
第十三章 地宮中的兩個女人
第十四章 打開皇帝的棺槨
第十五章 面對沉重的遺產
第十六章 大風起兮雲飛揚
第十七章 海瑞與吳?
第十八章 活著的與死去的
第十九章 在歷史的檔案里
尾 聲
附錄一
附錄二 夏鼐與定陵發掘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明定陵自萬曆十八年(1590年)年建成至今已四百余年。
四百余載滄桑歲月,使這座宏偉瑰麗的皇帝陵寢如同它那地下玄宮(王者的墓穴)存放的青銅器一樣,蒙上了一層難以辨認的綠銹。而陵墓主人那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更像一個謎團久久地困惑著無數先哲、學者,至今為此爭論不休:一個幼年極端聰穎並頗有大志的皇帝何以在剛剛步入黃金時期就為自己修築陵墓?一個皇帝對一個女人的愛何以近四十年始終不渝,以至為她引起的「國本之爭」,差點斷送了大明江山?這個皇帝又何以二十多年不理朝政,使大明帝國江河日下,幾乎伴同他一起走進了墳墓?
1958年9月6日,新華通訊社向世界播發了這樣一條消息: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開。陵墓是一座地下宮殿,全部用大塊青白石砌成的拱券,有兩層樓高、八十多公尺長。在後殿里放著三口一人多高的硃紅色棺材,明朝第十三個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都躺在裏面。屍體已腐爛,骨架完好,頭髮軟而有光,屍骨周圍塞滿了無數的金銀玉器和成百匹的羅紗織錦。這些錦緞時經三百余年,有的還金光閃閃。織錦品的發現,對了解和研究久已失傳的明代特有的絲織技巧,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震驚、愕然、猜疑這條被封鎖了兩年多的消息一經播出,立即使各國考古界為之嘩然,無數驚愕的目光驟然投向東方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與此同時,某些大國的科研情報部門,立即開動迅速運轉的機器,用不同的手段和方式,探測著定陵洞開的隱秘和出土文物的價值。
其間,最敏感的美聯社率先做出反應——
這是中國自成立後有計劃主動發掘的第一座皇帝陵墓。它從1956年5月開始動工,至1958年7月結束,為時兩年零兩個月。一切跡象表明,定陵的發掘是由一批實力雄厚、訓練有素的專家完成的。據觀察家分析,這不同於以往任何一次考古發掘,說明紅色中國的考古學事業正在走向成熟
定陵已經開放,似乎一切都不再是秘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當我們步入古老幽深的地下玄宮,面對三口複製的硃紅色棺槨,仍覺一團團迷霧在心中升騰,冥冥之中似有一種聲音在向世間訴說著什麼,如泣如訴,如悲如哭。
當年出土的那三口用金絲楠木精製而成的巨大朱漆棺槨原物安在?那三具骨架完好,頭髮軟而有光的屍體存放何處?那金光閃閃,代表了整個中華民族絲織技術和人類紡織技術高峰的幾百匹織錦珍品又在哪裡?
迷霧又一次困惑了人們。
國外科學界睜大了眼睛密切注視著定陵發掘報告的誕生,希圖從中得到破譯的密碼,獲得難以預料的信息。
但,三十年過去,中華大地上卻沒有一篇有關定陵發掘的學術性報告問世。這時,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人們望眼欲穿,如火的希望漸漸地變為灰燼。
終於,耐不住寂寞的人們開始用不同的形式探測這一「秘密」的起因,信函如雪片一樣從世界各地飛來。不解、惱怒,甚至出言不遜一位香港的華人女科學家在信中憤然寫道:「定陵發掘近三十年而不出一篇學術報告,如此巨大的時間間隔是世界考古史上絕無僅有的。我真擔心,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及祖宗留下的基業,會毀於你們這些不肖子孫之手」
巨石飛來,響聲如雷,中國考古界卻出奇地沉默。他們不能不表示沉默,又怎能不表示沉默?
面對異國他邦那一雙雙真誠、期待的眼睛,即使是一代考古巨匠夏鼐也無法解釋和羞於訴說。定陵的發掘連接著久遠的過去,交織著一系列錯綜複雜的歷史事件,在他和他的弟子心中,當年那史詩般的偉大發掘,以及輝煌的榮光,似乎早已成為遙遠的夢幻。縈繞在腦際的卻是一曲棺槨毀棄,骨架被焚,發掘者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蒼涼輓歌
三十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歷史給予我們的是定陵發掘見證人衰老病死的噩耗。當年首次倡議發掘並聯名上書國務院的吳?、郭沫若、沈雁冰、鄧拓、範文瀾、張蘇以及參加指導發掘工作的鄭振鐸、夏鼐等文化巨匠俱已作古,即使是當年參加發掘的不到20歲的熱血青年,也已青春早逝,華髮頻添,垂垂老矣。自然法則不可抗拒,歷史就是這樣造就著一切,又毀滅著一切。
面對這種可怕的「死亡周期」,今天的我們不能再度沉默。既然歷史已經不可挽回地賦予了定陵洞開的歷史事實,我們理應當此重任,以沉重的筆尖作為犁鏵,去刺破歲月沉積的覆蓋層,撿拾遠古遺留的碎片,以期修補和複原歷史的原貌,使其閃爍自身的光華或暗淡,讓死去的感到欣慰,活著的不再遺憾。
——這便是我們筆耕的誓願。

前言/序言
時光的流逝,有些事已經記憶不清,有些事也確實有意無意地不再去想它;那些終生難忘的,再度浮現時卻又亂糟糟如一團麻絮,真不知從何說起。
文稿中寫了萬曆皇帝、皇后、妃嬪、文臣武將,也寫了明朝歷史、考古學史、考古工程,還涉及一系列歷史事件、人物,方方面面,影影綽綽,就像是亂麻中又灑上一杯膠水,使我越發擇不出個頭緒來。掩卷之後,我在屋子裡來回踱步,苦苦思索。
「啊,原來我是在讀一部紀實文學作品!」我倏然頓悟。
考古總要去考證歷史,多年的考古生涯,使我的腦筋禁錮了,思想僵化了。文學史學,雖然同源,卻不同流,文稿是文學,又何必非像考古那樣,樁樁件件、點點滴滴去做詳盡的考證呢?一部《紅樓夢》,本來是文學,又是歷史,對曹雪芹來說,不過是頑石一「夢」,如果非去考證大觀園處所,宴會的座次,真寶玉假寶玉,豈不真的陷入「煩瑣哲學」,這樣的考證又有何益?更何況文稿已經清清楚楚地說明,這隻是定陵發掘的一個側面記錄。定陵發掘已經過去很多年,地下宮殿經年開放,它本身也在闡述著歷史,現在又添了個文學,有文有史,源流俱在,還有什麼可講?如果非講它的是非得失,那就請廣大的讀者去評說吧。想到這裏,我的思想也豁然開朗了。
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組成部分,其任務在於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遺?遺物,用以研究人類古代歷史。古代人有意無意遺留下來的遺?遺物很多,古城古堡、洞穴廢墟、居住村落、建築遺址等等是一類,而更多的則是墓葬。人總是要死的,古今皆然。按照一般習慣,人死去要埋葬,一代一代地死去,又一代一代地埋葬,形成了為數眾多的墳丘。社會向前進,各個時代的埋葬形式也隨之發展演變,葬制、習俗、隨葬器物也就千差萬別。如果把它們一個個完整地挖出來,按照時代、地區加以排列比較,先民們所走過的腳步,也就成了看得見摸得到的形象逼真的歷史。不管故去的先民承認不承認,也不論他們留給我們的是石器、青銅、金銀、碑刻、陶瓷等等,抑或罈罈罐罐,一抹丹青、半爪鴻泥,甚至一堆遺棄的廢物垃圾,但是,其中卻無不積淀著他們的思想意識、風俗習慣,包涵了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等,再加上多種部落、民族、地區相互交往、學習滲透、取長補短所構成的物質文化——現實中人們常叫它文物,莫不正是我們今天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源呢?如果說考古是在「尋根」,尋人類的根、民族的根,尋我們文明之根、文化之根,那些書寫考古的文學之作又是什麼?時下社會上有「尋根文學」一說,要說它是真正的「尋根文學」,該是名實相符吧。
考古、歷史工作者的歷史尋根,常以文物展出或論文、專著的形式展現出來,普及不免受到影響。而文學工作者用生花之筆去尋根,以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表現,影響所及,使人們對先輩的歷史文明做更進一步的理解與認識,其作用也許要遠遠超過前者。我們的民族之根很深,根深必葉茂;文史同源,文明之源很遠,源遠流長。祝願老樹新枝,讓文明之花開得更艷。
定陵是帝王陵墓,封建帝王以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營建陵墓,埋葬自己,其規模之宏大可以想見。就建築講,地上的、地下的構成一個整體,它包括了對生與死的認識,對周圍環境——所謂「風水」的理解、運用,同時涉及選址、布局、設計、測量、施工等諸多實際問題;就出土器物講,又聯繫到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水平等。一個地下宮殿,不只是皇帝生前生活的再現,實際上應該視為明代社會的一個縮影。皇帝生前可以建陵埋葬,但現在的陵墓已經不再為他所有,而是祖國文化的組成部分。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