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西望-絲綢之路考古紀事 海未平 978756953432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
NT$43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長安西望-絲綢之路考古紀事
ISBN:9787569534320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
著編譯者:海未平
頁數:27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551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記述王建新及其考古團隊沿絲綢之路走進中亞開展考古研究,打破西方學術壟斷,為國際考古界提供東方視角,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填補學界空白的事?,展現了中國在遊牧文化考古上的首創性學術成果和重大發現,增進了中國和中亞的交流,為重繪絲綢之路面貌做出了重要貢獻,讓更多人看到了輝煌燦爛的中國文化和中國氣派。

作者簡介
海未平,本名史波,西北大學副研究員,西安市作協會員。主要從事跨文化管理、文化比較、文化地理、中亞歷史文化等方向的教學科研工作,學術功底紮實,屬學者型作家。已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在《人民日報(海外版)》《陝西日報》《西安日報》《西安晚報》《文化藝術報》《美文》《延河》《秦嶺》等報刊發表散文百余篇。

精彩書評
這本書的價值是什麼呢?它由像海未平先生這樣的著名作家用紀實文學的方法,尊重歷史、尊重史實的方法,用文學語言來把它講清楚,再從地理、人文、經濟多角度來闡述絲綢之路上發生的重大事件、考古發掘的歷史價值,這樣的知識就活起來了,讀者面就廣了,就很好地贏得了中國作者的自信,使我們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有根基。
——中國出版協會理事會理事長 鄔書林
這本書是一個歷史學者的講述,不是一般作家的講述。作者海未平作為歷史學者,有其突出的特質:用材料說話,用史料說話,用責任感說話,同時,又融合了考古發掘出來的新東西,表述非常專業。這本書最了不起的、最感動人的還有它的冷靜和清醒,作者是以一個歷史學者的清醒在寫「絲綢之路」這個「熱詞」。
——《美文》雜誌副主編、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 穆 濤
作者海未平出身歷史專業,學養深厚,讀完《長安西望》全書,掩卷那刻不由得深深慨嘆:不負所望。全書講述以王建新教授為代表的中國考古學者投身中亞考古的故事,有理想萌芽的鋪陳,也有考古過程艱難的記述,更有耀眼學術成就的展現。豐富而多變的文化,廣遠地域上的悠久歷史,像詩歌一般從作者筆端汩汩流出,「種群大熔爐」的「文化萬花筒」徐徐鋪展在世人面前。
——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 李 舫

目錄
塔什干之夏
接見
大熔爐與萬花筒
西方的狂歡
遲到但絕不缺席
為什麼是西北大學
初識西北大學
考古「張騫墓」
開創者與奠基者
?口隆康之問
?口隆康之問
歷史迷霧中的大月氏
被催發的種子
踏上尋找大月氏之路
河西走廊
西土溝和潘家莊
大黑溝車禍
尋蹤天山
細勘岳公台
前往伊犁河谷
重回馬鬃山
挺進東黑溝
東天山,曾經的中樞
挺進東黑溝
初識東黑溝遺址
入選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東黑溝的「掘寶人」
困難重重的發掘
入選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東天山的故事
走進中亞
蔥嶺之西
初識中亞
趁熱打鐵
薩扎干遺址大墓
時代之潮
考察「三河流域」
發掘薩扎干遺址
發掘康居貴族墓葬
發現大月氏
大月氏遷徙之路
發現拉巴特
發掘拉巴特遺址
發現大月氏
探秘高山之國
薩拉茲姆的水系
初識貝希肯特
卡什卡爾之秋
新局面與新征程
打開新局面
發現謝爾哈拉卡特遺址和德赫坎遺址
月氏與貴霜
開啟新征程
我的絲綢之路考古學術夢 王建新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大漠戈壁的顏色
李 舫
長安西望,路途漫漫。
翻開海未平的《長安西望:絲綢之路考古紀事》(以下簡稱《長安西望》),滾滾歷史,翻越崇山峻岭、穿過戈壁沙漠,撲面而來。讀畢發現,這片廣袤的地域,幾多風雲、幾多迷思,我們無比神往,卻又知之甚微、知之甚少。
西安,古稱長安。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十三朝古都,是中國最具盛名的古城之一,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歷史遺?地標。
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張騫率領100多名隨行人員,從長安出發一路向西,開啟通往西域的「鑿空之旅」,也開拓出中華文明遠播西域、西域文明影響中國的通道。自此,從古絲綢之路上的「駝鈴陣陣」,到如今在亞歐大陸賓士不息的「鋼鐵駝隊」,傳承千年友誼,中國同中亞國家的交往合作,不斷書寫著新的傳奇。
奈何歲月蹉跎。正當東方雄獅沉睡之際,西方工業革命迅猛發展,西方文明借勢在全球範圍內擴張。從19 世紀至今的100餘年裡,西方的考古學家一直盤桓在長安以西的漫漫路途、廣袤地域,發現了一個又一個驚動世界的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扼腕頓足,恨我彼時國弱。在「絲綢之路」這一輝煌的歷史大劇中,中國作為最重要的主角之一,卻在學術研究中落後甚至缺席。
本質上說,歷史學是一種闡釋學,是構建文化認同、達到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載體。正如丹·布朗在《達·芬奇密碼》中所說的那樣,「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國外學者幾十年的發掘沉澱,早已成就「一家之言」,掌握了中亞歷史闡釋的先機。壁壘已成,圈子難破。闡釋的話語權掌握在別人手裡,中華文化自信、文化認同也就很難談起。
正是面臨這樣的現實困境,為了突破西方歷史話語邏輯,西北大學王建新教授團隊長達20餘年致力於絲綢之路考古研究。他們從西安出發,一路向西,不畏艱險,沿著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一直抵達中亞地區,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
西方學術界在絲綢之路考古研究領域棋先一著,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和成果,佔有著話語權。世界絲綢之路研究為他們所主導,自然而然地帶有西方視角,甚至歐洲中心論的立場認知。如何為絲綢之路研究找到東方視角,糾正整個研究領域的明顯的偏見,彌補其缺陷,從而達到歷史認識的真實性、全面性,這是王建新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一次意外的學術活動,讓王建新找到了中亞這個著力點。中亞,何以重要?中亞地區往東,是東方的中華文明;往西,是西亞的兩河文明、埃及的尼羅河文明;往南,是印度河恆河文明;往北,是草原地帶的遊牧文明。
中亞,就處在世界文明交會的十字路口。
20多年來,王建新和他的團隊從河西走廊和天山山脈的東端,橫跨我國新疆地區和中亞各國,走到了天山山脈的西端。他的團隊是國內第一支進入中亞地區開展考古工作的學術團體,開拓了我國考古學的視野,將中國考古學界的目光引向世界。
王建新教授團隊在遊牧文化考古研究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取得了國際學術話語權。他們進入中亞,開始用東方視角研究絲綢之路,用東方話語體系講述絲綢之路的故事,在這一領域為中國爭得了一席之地,發出了中國聲音,徹底改變了世界絲綢之路研究的學術格局。他們參与世界歷史的研究,面對疑難問題,大?提出自己的觀點,挑戰所謂的定論,展現出中國氣派的學術自信和文化自信。他們在絲綢之路上回望中華文化,在文化比較中對中華文化的系統性、優越性,以及強大的塑造力、凝聚力、生命力、組織力和動員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們以文化遺產為載體,通過聯合考古實現了與中亞各國的人文交流合作,促使民心相通、文明互鑒,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讀罷《長安西望》,對西安以西地區的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亞洲大陸腹地,受地理、氣候、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無數部落在此更替,多種文明在此爭鋒交融,有太多「掠過大地的疾風」。繁榮與富庶,交融與衍替,文明與野蠻這裏埋藏著太多的謎底有待我們發掘、太多的傳奇有待我們揭曉、太多的故事有待我們演繹續寫。
採用非虛構文學的方式記述王建新教授及其團隊的故事,無疑是個宏大而浩瀚的工程,也是需要勇氣與學識的壯舉。要想寫明這片地域豐富而悠久的歷史,作者必須首先成為歷史學家;要想說清一路向西的歷史演變、風物掌故,作者必須努力成為積淀深厚的考古學者。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厚重著作問世背後的故事。
2021年9月,《美文》雜誌副主編穆濤敏銳地發現,王建新教授所開展的絲綢之路考古工作,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和成果響應和服務了國家重大戰略,如果能用非虛構文學的方式記述王建新教授及其團隊的事?,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於是——就有了海未平這些妙不可言的文章在《美文》雜誌的連載,一年之後,這些沉甸甸的文字變成了沉甸甸的著作。於是——我們便看到了這部由文學家做軍師、考古學家做先鋒、歷史學家做史官的集團「作戰」的成果。
所幸作者海未平出身歷史專業,學養深厚,讀完《長安西望》全書,掩卷那刻不由得深深慨嘆:不負所望。全書講述以王建新教授為代表的中國考古學者投身中亞考古的故事,有理想萌芽的鋪陳,也有考古過程艱難的記述,更有耀眼學術成就的展現。豐富而多變的文化,廣遠地域上的悠久歷史,像詩歌一般從作者筆端汩汩流出,「種群大熔爐」的「文化萬花筒」徐徐鋪展在世人面前。
豐富的知識呈現,並非簡單的羅列,文學的技法點綴其間,更加引人入勝。學者個人的學術轉向,時常受個人興趣點變換的影響。王建新教授的學術轉向,受到日本著名考古學家?口隆康一次報告提問——「中國境內月氏的考古文化遺存在哪裡,諸君知道嗎?」——的影響。乍一聽,似乎有傳奇、輕率的印象,讀過全書,發現作者用心之處也正體現於此。作者用大篇幅介紹了?口隆康的學術成就,特別是在爭議問題上的執著堅守,讓讀者不禁對?口隆康肅然起敬,敬佩其學術成就和學術品格,從而讓王建新教授的學術轉向更為合情合理、順暢自然。
書中時常可見作者這種看似閑庭信步,實則別具匠心的走筆,不僅豐富了全書的知識內容,也拓展了全書的思想厚度。
作者試圖講述中亞歷史上發生過的六次較大規模的文化融合與衍替,卻先拋出一個令人感傷的結論:「中亞真的就是一個十字路口,來往的都是過客。」正因為如此,它幾乎集成了歐亞大陸各大文明的要素,它的多樣性正是絲綢之路多樣性的集中體現。
典型人物先進事?的展現,往往容易陷入「好人好事」的宣傳和說教中。作者有意避開或者升華此類寫法,不只是敘述王建新教授團隊的故事,也記述他們的工作內容,記錄他們的學術成就,其間融會著對王建新教授學術歷程乃至絲綢之路考古的思索。
王建新教授團隊勇做中亞考古的先行者、開拓者與奮鬥者,勇於突破西方學術壁壘,努力打破西方學者在該領域對話語權的控制。毫無疑問,王建新教授團隊的事業,是具有突出政治貢獻和政治意義的。作者在寫作中,更是努力真實敘述王建新團隊的卓越貢獻,不勉強、不喊口號,也不生硬拔高,而是注重用事實進行呈現,平實可信,流暢準確。
那一年,王建新教授63歲,正帶領團隊在撒馬爾罕的澤拉夫善河流域進行考古發掘,彼時,中亞考古工作剛剛打下基礎,大月氏研究還有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時間上——這時距離王建新教授開展絲綢之路考古已經過去了17年,距離西北大學創辦考古專業已經過去了近60年,距離西北大學開展考古研究已經過去了80年,距離前輩黃文弼先生開創絲綢之路考古已經過去了90年。
海未平用近乎白描的筆法描述了王建新的嘔心瀝血、披荊斬棘,讀後無法不為之動容:「王建新教授63歲了。他頭髮被風吹成了大漠戈壁的顏色,長而濃密的眉毛表露著剛毅和堅定,沉靜的眼神閃爍著閱歷和智慧積淀出來的通透。他臉膛上的皺紋如同岩石上的刻痕,這不僅僅是歲月的刀功,也是執著和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的印記。他的背已經微微駝了,因為謙遜,也因為常年奔波操勞。」
大漠戈壁的顏色,何嘗不是王建新和他的團隊的顏色?又何嘗不是海未平這部作品的顏色?曾幾何時,金戈鐵馬踏碎琵琶語,葡萄美酒盛滿夜光杯。而今,目之所見,黃沙漫漫、烽煙裊裊、戈壁茫茫,可是有心的人會在荒涼的土地里看到時間的漣漪。
恰如作者所言,曾經,絲綢之路的歷史狀貌任由他人以自己的喜惡和偏好,大言不慚地描繪和「還原」;至今,中國及中國文化對絲綢之路和人類文明的貢獻,仍然沒有回歸其實際位置。想要讓世界正確認識中國和中國文化對絲綢之路以及人類文明的貢獻,猶待像王建新教授這樣的更多後來者。
毋庸置疑,我們應該向王建新教授團隊所做的貢獻致敬,向矢志於探古求源、激揚中華文化自信的考古學家們致敬。我們也應該向海未平這樣優秀的記述者學習、致敬,讓更多華夏兒女的優秀故事保留在璀璨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之中。
2023年7月7日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