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貨幣史-古代卷 石俊志 978751541273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當代中國
NT$75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世界貨幣史-古代卷
ISBN:9787515412733
出版社:當代中國
著編譯者:石俊志
頁數:55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622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人類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實踐過程中發明了貨幣,用作商品生產的價值計量和商品交換的中間媒介。貨幣史的研究對於研究人類文化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書是《世界貨幣史》的古代部分,主要講述古代時期貨幣的起源和貨幣流通秩序的形成,從而揭示貨幣演變的普遍性規律。本書相較同類產品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時間跨度較同類產品更長,縱向幾千年。世界貨幣史中古代部分的時間段,始於公元前2096年舒爾基統一兩河流域的度量衡,稱量貨幣正式確立。其截止時間在世界東西方各有不同:公元395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是西方世界貨幣史古代部分的截止時間;公元618年中國唐朝建立,是東方世界貨幣史古代部分的截止時間。然而,為了尋找更多可靠案例或者社會實踐來說明世界各地區、各王朝金屬貨幣信用化和專門貨幣立法的建立等普遍現象,本書將東方世界貨幣史古代部分的內容擴展到中國的唐宋時期。
二、系統研究古代世界貨幣史,橫向全世界。全面系統研究世界各文明古國的貨幣起源和貨幣流通秩序的形成,得出貨幣發展演化中的普遍規律,相較市面上大多數偏重解讀西方貨幣史的圖書,本書還系統解構了古代中國的貨幣發展史,所涉內容非常豐富。
三、史料翔實,可讀性強。本書雖然是一部具有一定分量的著作,但作者通過引用大量翔實的史料,用一個個具體的歷史故事串聯起一個王國的歷史,再通過各個王國的歷史揭示古代世界貨幣演變的普遍規律,反而使世界貨幣史這一看似宏大的主題讀來頗具趣味,有一種輕鬆之感。
了解古代世界貨幣發展歷史的必備知識手冊。本書以古代文獻為線索,以出土文物為依據,通過解讀刻印在各國古代錢幣上的國王肖像、執政年代和赫赫戰功,尋找出貨幣起源、發展、演變的真實本質和普遍性規律,是一部全面了解古代世界貨幣發展歷史的知識手冊。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對世界貨幣史的探討,目的在於擺脫過去我們對於貨幣只進行截面分析、停滯于貨幣短期、局部現象研究的桎梏,將貨幣研究的視角擴展到一個更為廣闊的時間和空間,縱向幾千年,橫向全世界,從千千萬萬的歷史實踐活動中尋找貨幣的本質、貨幣的運行、貨幣的發展等方面的普遍性規律。
從世界貨幣史的角度來觀察,貨幣的產生支持了人類的文明發展和物質豐富。然而,在貨幣發展的過程中,金屬冶鍊資源的有限性與商品種類擴張的無限性表現出明顯的矛盾。
本書的研究給讀者展示出貨幣歷史發展的以下規律:稱量貨幣的長期發展,演化出金屬數量貨幣——錢幣。錢幣的製造被古代各國政府所壟斷,產生了金屬貨幣信用化的趨勢。在貨幣法制的支持下,金屬貨幣信用化使社會貨幣流通總量得以大幅度增加,不斷地滿足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逐步擴大對於社會貨幣流通總量持續增長的需求,以及古代各國軍事擴張對於貨幣的龐大需求,從而使古代各國的發展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力量。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石俊志,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法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國基本建設優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西部研究與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華南理工大學貨幣法制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精彩書評
媒體/名人評論:
經過數十年的尋根問底,作者在博覽古今、認真思考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為當今我國貨幣學研究梳理出一個全時空的視角:縱向幾千年,橫向全世界。作者從歷史的各個時期、世界的各個王國的貨幣實踐中尋找貨幣起源、發展、演變的真實本質和普遍性規律,完成《世界貨幣史》的寫作,鑄就這一具有創新意義的專著。
——吳念魯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原所長
《世界貨幣史》給讀者一個關於貨幣發展的全時空的展示。作者以古代文獻為線索,以出土文物為依據,通過解讀刻印在各國古代錢幣上的國王肖像、執政年代和赫赫戰功,為讀者提供了認識世界歷史直接的切入角度和可靠的遠古信息。
——張之驤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國際司原司長
本書論證了貨幣的最初形態是稱量貨幣。相對於過去將錢幣的誕生視為貨幣的起點而言,作者將貨幣學的研究對象向前延伸了一千多年。作者藉助豐富的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研究指出,古代的律法以及由律法所產育的度量衡制度,是世界古代稱量貨幣得以產生的重要源頭之一。
——宋海 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首任院長

目錄

目錄
第一編 稱量貨幣時代
導 論 003
第一章 稱量貨幣的基本概念 006
第二章 蘇美爾人的稱量貨幣 023
第三章 兩幣并行的貨幣制度 045
第四章 稱量貨幣制度的傳播 070
第五章 百姓生活中的稱量貨幣 092
第六章 各文明古國的稱量貨幣 111
第二編 錢幣的誕生
導 論 133
第七章 錢幣的基本概念 135
第八章 古代中國的錢幣 160
第九章 呂底亞王國的琥珀合金幣 187
第十章 古希臘的德拉克馬錢幣 209
第十一章 古印度的方形銀幣 242
第十二章 古羅馬的阿斯青銅鑄幣 263
第三編 金屬貨幣信用化
導 論 293
第十三章 減少金屬含量的秦國半兩錢 296
第十四章 減少金屬含量的楚國巽字銅貝 315
第十五章 減少金屬含量的羅馬錢幣 331
第十六章 提高名義價值的中國銅錢 350
第十七章 提高名義價值的日本銅錢 374
第十八章 降低金屬成色的各國古代錢幣 399
第四編 貨幣法制的建立
導 論 423
第十九章 普通法中的量化尺度 425
第二十章 國家壟斷鑄幣權 445
第二十一章 虛幣與實幣之間的法定比價 466
第二十二章 法律禁止百姓拒收虛幣 490
第二十三章 古代諸帝國的貨幣體系 508
第二十四章 保障貨幣流通總量的法律措施 528
附 錄 554
一、世界貨幣史大事記 554
二、專業詞彙表 556

前言/序言
緒言
人類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實踐過程中發明了貨幣,用作商品生產的價值計量和商品交換的中間媒介。
最初的貨幣形態是稱量貨幣,主要有三個種類:布帛稱量貨幣、麥谷稱量貨幣和金屬稱量貨幣。 稱量的方式主要也有三種:度、量、衡。度被用來稱量布帛貨幣;量被用來稱量麥谷貨幣;衡被用來稱量金屬貨幣。
稱量貨幣誕生的條件,是在人類群居一定地域範圍內完成了稱量標準的統一。
金屬稱量貨幣的長期發展,產生出金屬數量貨幣———錢幣。錢幣是貨幣家族中一個最為重要的成員,在世界貨幣史中表現為核心貨幣。
錢幣誕生之前,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稱量貨幣時代。稱量貨幣不僅在社會實踐中被用於商品生產的價值計量、商品交換的中間媒介,還在國家頒布的成文法律中,被廣泛地用作獎罰輕重的量化尺度、商品和勞務的法定價格、租賃和借貸的收益標準等計量手段。在遠古時代,東方的黃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流域、北非的尼羅河流域、西亞的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兩河流域,都經歷過漫長的稱量貨幣時代。
公元前9世紀,在黃河流域的晉國,以「?」為單位的青銅稱量貨幣轉變為鏟形農具形狀的金屬數量貨幣——錢幣,人類最早的錢幣由此誕生。 公元前7世紀,在西亞地中海沿岸的小亞細亞半島上的呂底亞王國,生產出橢圓形狀、刻印圖案、標準重量的斯塔特琥珀合金幣,成為西方世界最早的錢幣。 此後,古印度的卡夏帕那方形銀幣、古希臘的德拉克馬圓形銀幣、古羅馬的阿斯圓形銅幣,都是以標準重量的金屬製成的錢幣,並採用原重量單位名稱作為這些錢幣的貨幣名稱。
最初的錢幣是百姓自發製造的,目的是免去稱量的煩瑣,方便商品交換。 此後,古代國家將鑄幣權收歸國有,壟斷了錢幣的鑄造,從而使錢幣的名義價值與金屬幣材價值發生了脫離,出現了金屬貨幣信用化。
金屬貨幣信用化是指錢幣從依靠本身幣材金屬價值向依靠發行者信用價值發揮貨幣職能的轉化過程。 金屬貨幣信用化表現為:在錢幣的名義價值中,幣材金屬價值佔比的持續下降和發行者信用價值佔比的持續上升。 實現金屬貨幣信用化,需要具備四個條件:(1)錢幣的誕生;(2)國家壟斷錢幣的鑄造;(3)實幣與虛幣并行流通;(4)專門的貨幣法律的建立。
實行金屬貨幣信用化的方式主要有三種:(1)減少錢幣的金屬含量;(2)提高錢幣的名義價值;(3)降低錢幣的金屬成色。
信用化的錢幣被稱作「虛幣」,未經信用化的錢幣被稱作「實幣」。實幣與虛幣并行流通,需要法律規定兩者之間的比價。 如果沒有實幣的并行流通,市場上全部錢幣一起信用化,商品以錢幣計量的價格就會跟隨錢幣信用化的幅度出現上漲,從而沖銷古代國家政府實行錢幣信用化的政策效果。 有了實幣的并行流通,用實幣保持各類商品價格的穩定,用虛幣代表實幣的價值發揮貨幣職能,金屬貨幣信用化才能在商品價格大體穩定的情況下,節約使用金屬,達到聚斂民財、擴大社會貨幣流通總量的目標。所以,金屬貨幣信用化不是以流通中的全部錢幣為對象,而是以部分錢幣為對象,需要有實幣和虛幣并行流通的貨幣制度作為實現金屬貨幣信用化的制度保障。
金屬稱量貨幣作為商品交換媒介,進行的交易遵循商品等價交換原則,通過市場本身的機制發揮貨幣職能。金屬貨幣信用化導致部分錢幣與商品之間的交換成為「非等價交換」。「非等價交換」需要有法律的支持才能進行。 因此,古代諸國紛紛建立了專門的貨幣法律。
支持信用化錢幣行使「非等價交換」的法律,至少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禁止百姓鑄造錢幣,保障國家關於錢幣的壟斷鑄造;(2)規定實幣與虛幣之間的比價,讓實幣與虛幣并行流通,保障虛幣能夠代表實幣的價值發揮貨幣職能;(3)禁止百姓在實幣與虛幣之間進行選擇,強制百姓接受國家製造的虛幣,以保障虛幣的法定流通地位。
本書共分四編,每編講述一個需要用歷史實踐活動來證明的命題:(1)稱量貨幣時代;(2)錢幣的誕生;(3)金屬貨幣信用化;(4)貨幣法制的建立。
世界各文明古國在上述四個方面的歷史實踐上有著大體相同卻又各具特色的表現,其所共同遵循的規律,正是貨幣發展、演化中的普遍規律。
世界貨幣史的探討,目的在於擺脫過去我們對於貨幣只是進行截面分析、停滯于貨幣短期、局部現象上的桎梏,將貨幣研究的視角擴展到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和時間,縱向幾千年,橫向全世界,從千千萬萬的歷史實踐活動中尋找貨幣的本質、貨幣的運行、貨幣的發展等方面的普遍性規律。
相信我們的探討將有助於讀者開闊眼界、增長知識、以史為鑒、展望未來。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