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破曉時 (荷)范德萊烏 978730526107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南京大學
NT$1,06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文明破曉時
ISBN:9787305261077
出版社:南京大學
著編譯者:(荷)范德萊烏
頁數:82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638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追溯祖先的仰望,直觀宗教的本質,一部「宗教現象學」的奠基之作,一部比肩《金枝》的學術經典,歷經三十年曲折,中文版首次推出。

內容簡介
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行為舉止、精神信仰,都可以追根溯源到文明破曉之時。
本書從宗教與人類文明初始階段的關係入手,描述了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古羅馬、古代歐洲、古代中國、古代非洲、古代美洲等地上古時期與宗教有關的民俗、神話、禮儀、史事、傳說,從現象學的角度分類整理並做理論概括,由此探究宗教的本質。作者從現象本身出發,以歷史/比較的形式展示了宗教在各民族文化中豐富多樣的表現形態,並對史前文化和早期文明做出了整體性描述。而努力更多地理解世界各民族的宗教,則是這部宗教現象學經典的主旨。

作者簡介
【關於作者】
范德萊烏(Gerardus van der Leeuw,1890—1950),荷蘭學者,20世紀著名思想史家,以對宗教的現象學研究聞名於世。
在這本書中,我努力避免任何專斷的理論,讀者既不會發現進化論,也沒有所謂的反進化論,甚至沒有任何其他理論。我自己的思考大概與種種理論是對立的,因為對歷史的現象學理解,應當從「現象之後」出發才會清楚。
——范德萊烏
【關於譯者】
高師寧,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宋立道,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曹靜,原湖北文理學院神學美學研究所副教授。
王六二,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
何光滬,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精彩書評
【封底語】
讀者會嘆服於范德菜烏的博學多聞、思力深湛。浩如煙海的研究資料,藉由作者的耐心梳理而條分縷析、經緯分明。范德萊烏旨在通盤考察宗教干變萬化的表現形式,以直觀宗教的本質特徵。在閱覽這一鴻篇巨製之後,人們很難將其束之高閣,而會一次又一次地摩挲展讀,引證查閱。一條條溪流奔涌而出,內中奧蘊與相互闡發之處不遑多讓。
——沃特豪斯(倫敦大學宗教哲學教授)
范德萊烏把這部資料極其宏富、學識極其淵博、方法極其連貫、體系極其周全的傳世之作,第一次命名為《宗教現象學》,遂使這門學科從此屹立於學術之林。作者認為,宗教現象學的位置處於追求「理解」宗教現象的人文學科(如宗教人類學和宗教社會學)與追求「探索」終極真理的形上學科(如哲學和神學)之間。前者立足於人類的經驗,滿足於澄清人在此岸的宗教性;後者力圖走出人類的經驗,去追求彼岸的意義。
如果把本書聚焦的宇宙終極力量比喻為天上的月亮,那麼文明破曉前後,世界各種宗教就如同月映萬川。萬川之中,有的渾濁如泥,有的清徹如鏡;有的奔流洶湧,有的平緩安寧;有的先清后濁,有的先急后緩。所映之月,有的模糊,有的清明;有的破碎,有的完整。作為一部宗教現象學世界名著,本書以對「萬川」的廣博知識、對「月相」的深刻探究,成為帶你遊歷河川、欣賞明月的最佳導遊。
——何光滬

目錄
中譯本導言
德文版作者序
英文版作者按語
英文版譯者按語
徵引文獻
第一部 宗教的客體
第1章 力量
第2章 關於力量的理論解釋
第3章 物與力量
第4章 效能、敬畏、禁忌
第5章 神聖的環境:聖石與聖樹
第6章 神聖的環境:聖水與聖火
第7章 在上邊的神聖世界
第8章 神聖的「聯合世界」:動物
第9章 意志與形式
第10章 母親的形式
第11章 力量、意志、拯救
第12章 拯救者
第13章 人的力量與意志:國王
第14章 強有力的死者
第15章 可怕的形式、邪惡的意志:惡魔
第16章 力量的特殊形式:天使
第17章 在名字中被賦予形式的力量和意志
第18章 背景中的神聖世界,背景中的力量和意志
第19章 眾力量
第20章 父親
第21章 絕對有力者
第二部 宗教的主體
A 神聖的人
第22章 神聖的生命
第23章 給定的和可能的
第24章 死人
第25章 代表:國王
第26章 代表:巫醫與祭司
第27章 代表:發言者
第28章 代表:傳道者
第29章 代表:被奉獻者
第30章 聖人或聖徒
第31章 惡魔似的人
B 神聖的共同體
第32章 共同體
第33章 婚姻、家庭、部落
第34章 契約
第35章 教派
第36章 教會
第37章 民族與人類
第38章 神聖共同體
C 內在於人的神聖者:靈魂
第39章 作為整體的靈魂
第40章 複數的靈魂
第41章 靈魂的形式
第42章 「外部的靈魂」
第43章 獨特有力和神聖的靈魂
第44章 不朽的靈魂
第45章 受造之物
第46章 靈魂的國度
第47章 靈魂的命運
第三部 相互作用中的客體與主體
A 外在的活動
第48章 行為和儀式
第49章 凈化
第50章 獻祭
第51章 聖禮
第52章 聖事
第53章 禮拜
第54章 占卜
第55章 神聖的時間
第56章 節日
第57章 神聖的空間
第58章 神聖的語言
第59章 聖化語詞
第60章 神話
第61章 拯救故事——上帝之道
第62章 人的語詞——咒語和禱文
第63章 讚美、錯訛語及靜默
第64章 寫下的語詞
第65章 崇拜中的形式賦予
第66章 習俗中的形式賦予
B 內在的活動
第67章 宗教的體驗
第68章 對神的迴避
第69章 對神的順從
第70章 與神的盟約
第71章 與神的友誼
第72章 對神的認知
第73章 對神的追隨
第74章 為神所充滿
第75章 神秘主義
第76章 對神的愛
第77章 神的兒女
第78章 對神的敵意
第79章 皈信與重生
第80章 信仰
第81章 敬拜
第四部 世界
第82章 通往世界之路:創造性的支配
第83章 通往世界之路:理論性的支配
第84章 通往世界之路:服從
第85章 世界的目標、啟示、作為目標的人
第86章 世界的目標、啟示、作為目標的世界
第87章 世界的目標、啟示、作為目標的神
第五部 形式
A 諸宗教
第88章 諸宗教
第89章 遙遠型宗教與逃離型宗教
第90章 鬥爭型宗教
第91章 安寧型宗教
第92章 不安型宗教
第93章 宗教的動力·混合宗教·傳教使命
第94章 宗教的動力·復興·改革
第95章 張力的宗教與形式的宗教
第96章 無限的宗教與苦修的宗教
第97章 虛無的與憐憫的宗教
第98章 意志的與服從的宗教
第99章 威嚴的與謙卑的宗教
第100章 愛的宗教
B 創始人
第101章 創始人
第102章 改革者
第103章 導師
第104章 哲學家與神學家
第105章 榜樣
第106章 中介者
后論
第107章 現象與現象學
第108章 宗教
第109章 宗教現象學
第110章 現象學研究的歷史
索引
中譯本後記

前言/序言
中譯本導言
世界各民族的文明史,迄今都不過數千年——那些被認為是最古老的文明(不論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還是埃及文明),也不例外。
但在文明破曉之前,人類創造文化,則已經有了上萬年的歷史——考古學家所謂舊石器時代的文化,竟可追溯至200萬年前。
文化是人類特有的、與萬物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使人區別於動物——當人把自然狀態的石頭、樹枝等打磨成工具,人就開始創造文化,使人的生活方式同動物、同自然區分開來了。
而文明則是源於特定文化、行於特定地域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體制,包括法律、宗教、道德等方面的慣例的內部相適的總體系;它使一個文化圈區別於另一個文化圈——當周公根據其傳承的文化,制定並實行了包含王權繼承、人倫宗法、禮樂廟制等各種因素的「周禮」之時,他就開始完善文明體制,使後來被稱為「儒教文明」的當時的中國文明,同周邊所謂「蠻夷」(現代人當然不該這樣稱呼周邊民族)區分開來;類似地,當穆罕默德及其繼承者建立了不僅是「政教合一」,而且包括社會、經濟、道德、法律在內的整套體制時,他們就使阿拉伯民族的文明(後來被稱為「伊斯蘭文明」)同當時鄰近的基督教文明、波斯文明和遠方的印度教文明、儒教文明等區分開來了。
因為文明產生的條件和標誌,如定時農牧、定居城鎮、行政管理、文字使用都需要文化的長期發展(如漁獵變畜牧、採集變農耕,需時漫長);所以可以說,文明猶如文化之樹長時間生長后結下的果實。
事實上,文化的許多組成因素,不但在文明中長期存在,甚至在文明衰亡之後(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列舉的人類文明,二十余種或絕大多數已因內部腐朽而衰亡)依然繼續存在——例如古希臘羅馬文化的許多因素,在所謂希臘化的「古典文明」衰亡多年之後,依然繼續流傳,「遊魂」存活至今;所以也可以說,文化猶如文明肌體中內在的靈魂。
在文明破曉之前上萬年的人類文化,以及文明破曉之後數千年的人類文化中,最為費解因此也最難研究的組成因素之一,也許就是廣義的宗教——從原始部落時代的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萬物有靈論、自然神靈崇拜等,到文明軸心時代的「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再到現代以及當代多元並存的傳統宗教、新興宗教、民間宗教和形形色色的准宗教、偽宗教由於宗教在文明破曉前的原始文化中長期佔有核心或主導的地位,在文明破曉后不但繼續存在、發展演化,而且還對各族各國的文明發展產生著巨大深刻的影響,所以,它們在數千年的文明史中,一直吸引著數不清的學者、哲人、智者、賢人,為之殫精竭慮、思考探索。
但是,正是由於絕大多數的民族成員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都是該民族傳統宗教的信仰者,歷史上絕大多數的宗教研究者,也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出於自己宗教的立場,論證自己宗教的神聖性,指斥其他宗教的荒謬性。真正能夠跳出自己的信仰,站在理性的立場,力求客觀地探究各種宗教的學者,一直是少之又少;真正能夠設身處地、推己及人,力求真切地理解其他宗教的學者,則更是鳳毛麟角。這種情況同歷史上的宗教迫害、宗教戰爭,不能說毫無關係——因為學術上的排斥或不寬容,同生活中的排斥和不寬容,至少會間接地相互促進。
這種狀況,當然是各方面的歷史條件影響學術研究必然導致的不幸結果。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