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訴-2023海外年度華語小說 夏商 978754079845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灕江
NT$50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傾訴-2023海外年度華語小說
ISBN:9787540798451
出版社:灕江
著編譯者:夏商
頁數:29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550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陳謙、春樹、鳳群、孔捷生、綠騎士、林雪虹、黎紫書等13位作家,置身海外,在故土與新園的切換中,實現了心靈與空間的雙重疏離,因此他們的創作題材也愈加開闊。面對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或追憶往昔,表達自己遠離故國親人的孤獨與沉思;或反身自觀,探測我們難以觸碰的內心世界;或另闢蹊徑,不斷追求小說技巧和形式的創新與突破。
由海外作家夏商選編的2023年度海外華語小說,是從2023年文學雜誌刊發的海外華語小說中精選而來,以收錄短篇小說為主,兼收篇幅較短的中篇小說,旨在檢閱當年度華語小說的創作實績,公正、客觀地推選出思想性、藝術性俱佳,有代表性、有影響力的年度華語小說。

作者簡介
《傾訴:2023海外年度華語小說》由夏商選編。
夏商,當代小說家。生於上海。著有長篇小說《東岸紀事》《乞兒流浪記》《標本師》《裸露的亡靈》,另有四卷本《夏商自選集》及九卷本《夏商小說系列》。現居紐約。

目錄

前言
地球儀上的螢火蟲
是時候了
傾訴
暮春之雪
大蟬年
詩與人間
房子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自深深處
愛在週末延長時
花海的珍珠
聖喬瓦尼的瑪莎
借問梅花何處落
吳剛

精彩書摘
《傾訴:2023海外年度華語小說》:
我挺怕在路上再碰見那個老頭的,就是那個一頭白色雜亂長髮紅色長臉的老頭兒。我明明不認識他,有回在地鐵站旁邊遇見他,可能是我表情比較生動吧——相對於德國人來說,他們總是一臉嚴肅,目不斜視,仿佛正在執行什麼了不得的任務,要麼就是害怕周圍的一切與之產生任何一點關聯——這個人居然就在我們要擦肩而過的時候,停下了腳步,還轉過了身,看樣子是要詢問我點什麼,於是我也只好主動地說了句”hallo”,就相當於”您好”的意思。他沒有客套,很突兀地問了我一句,你從哪裡來?說實話,來德國這幾年,我聽過無數次這問題,提問者包括但不限於咖啡館服務員、冰淇淋店服務員、路邊兒拼桌的食客、櫃檯的櫃姐、Uber(優步)司機、蘋果商店的員工、兒童遊樂場裡看孩子的孩子他爹,他們有些是快速地問出這個問題,有些是交流了不久以後問的,能看出來是忍了一會實在忍不住才開的口,總之他們肯定是對這個問題充滿執念的。我是被這個問題搞得有點煩,怎麼了,我來自哪兒跟你有什麼關係?話雖如此,這是我的心理活動,我還是沒讓內心感受流露出來,我耐著性子,友好地說:中國。我怕他要再說點什麼,趕緊補充說我的德語不好。這是一句潛在的拒絕,意思是咱們別聊了,聊也聊不動,畢竟一個人語言不好,就杜絕了交流的可能。然而,我的友好似乎給了他鼓勵,他說了一串話,這回是轉成英語說的:哎,上回有個亞洲女孩,我問她是哪裡人,她沖我說你管得著嗎。她為什麼要生氣呢?為什麼要生氣呢?老頭的臉上帶著迷茫。我一聽,心裡一喜,這姐們兒估計和我一樣,早就被這種問題弄煩了,煩到終於發作了。可能是她不喜歡這樣的問題?我本來想說這句,我也有一連串的話堵在心裡,比如你為什麼要問呢?你問這個幹啥?人家跟你不認識,為什麼要回答你這個私人問題?但我還沒來得及說什麼,他搖搖頭,轉身走了。原來他不是向我要一個答案,他是想跟一個同是亞洲人的人傾訴。我在原地愣了幾秒鐘,我也搖了搖頭。怪老頭。看他也不像對亞洲文化有多大瞭解,沒事在街上問人從哪兒來,好奇心過於充沛,可不是得讓人罵一頓麼。
可惜我們應該是鄰居,都住這一片兒,怕什麼來什麼,我還經常在路上碰見他。每回越走越近,我都在想要不要主動打招呼。可是,為什麼呢?他是男人,要打招呼也得他先打。老了也是男人,一個男人就要有一個男人的風度。他不會在等著我打招呼吧?就像身份更高的人等著身份低微的人先開口一樣,不,我可不要滿足他的無理期待。就這樣,我數度與之狹路相逢,但都沒有主動開過口,他也沒有,我還就較上勁了,他不先打我就不說話,連表情都保持不變,堅決不莫名其妙綻放出一個笑容。那種笑容是可疑的,帶著示好的勁兒,符合傳統文化對亞洲女孩的規訓。可能我想多了,反正就是一個打招呼的事兒,也不能說多大,不大,但也不小,這象徵著一個頭等大事,可能跟尊嚴掛上了鉤。
與之相比,有一個人,我還蠻樂意跟他打招呼的。反正我不跟他打他也跟我打。胖老頭兒看起來有八十多了,一臉大鬍子,高大健壯,總喜歡穿一身白衣,風格與在裝扮上毫無特色的德國人格格不入,大老遠就能認出他來。我誇他時髦,他一撇嘴,德國人不喜歡!他們覺得像我穿得這麼怪,叫我猴子!我真受不了他們!無聊!我喜歡時尚,德國人不喜歡,他們就不喜歡快樂。這一下子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從此算是認識了。他的店就在我經常去的咖啡店的旁邊,幾米之外。那是他的司令部,他總是坐在店前的臺階上,旁邊圍繞著幾位年輕一點的男人,一人一杯咖啡,在閒聊。我去過他的小店,裡面滿滿當當的,全是各種上了年頭的布料,還有紐扣、胸針和老牌的香水,整個一個時光倒流七十年。他有沒有問過我你從哪裡來?我記不得了,就算問,也不是這麼問的,總之我們聊到了中國。他說他對中國歷史感興趣,還說知道”文化大革命”,他一指他的布料,嘿,這些都是中國產的!
胖老頭太愛聊天了,人緣太好了,我就沒見過他一個人的時候,除非他在騎自行車。他倒是經常騎一輛自行車,人高馬大的。有次我正在路邊吃意大利面,我們幾乎是同時看到了對方,他騎著自行車穿過馬路就向我奔過來了。照例是問好,然後又跟我閒聊了幾句才心滿意足地騎車離去。除此之外,我總是會在他店門口看到他。我當然是去買咖啡的,那家咖啡館做的咖啡便宜又地道,疫情期間把店封了,留了個窗口,可以外賣或者現場喝,人進不了門,就得常常排隊,加上一米五的社交距離,隊伍一般都能排到他的布料店門口。我每回總是把視線第一個凝聚到他身上,然後才看到他身邊的人。沒辦法,他太顯眼了,永遠一副精神奕奕的樣子,簡直像個聖誕老爺爺。他老忘記我不會說德語,可能是把我當自己人了,要麼就是故意逗我玩。他每回都會親切地問我,你好嗎?我則說還好。這兩句我們是拿德語說的。接下來,他的德語就跟山泉水一樣冒了出來,聽是聽不懂,就知道是在跟我開玩笑或者閒聊,從他的表情能看出來,大鬍子上面的臉一臉笑意,孩子般地狡黠。我就得嘿嘿一笑,趕緊說我德語不好,咱拿英語說。他就換成英語跟我嘮嘮嗑。比如你好嗎?孩子好嗎?最近有什麼有意思的事兒啊?等等等等。有一陣子我心情不好,也不想多跟他嘮,總是打完招呼就突然跑了,反正他旁邊還有別人陪著聊,我也不算太不禮貌。

前言/序言
倏忽間,”海外年度華語小說”已屆三年。文學版圖也從傳統重鎮北美,延拓到歐洲的英國、德國、西班牙,以及亞洲的日本、馬來西亞,今年中還出現了法國與澳大利亞華語小說家,這絕非華語文學疆域突然擴大的結果,恰折射出本人文學視野的狹隘。每當在新國別”發現”用母語寫作的同道,總是滋生歡喜。母語也是一種祖國,堅持用母語的人,是背著祖國行走的人。
前幾天讀到吳俊教授一篇文章 ——《從年度長篇小說略談近年文學宏觀生態》,其中一節 寫道:
中國文學和世界華文文學的分合問題:離散和融匯的疊加趨勢。正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即將出現的一個普遍性難題會是:我們無法確認某種文學現象或案例究竟是中國文學還是海外(世界)華文文學。分合之間已經出現了曖昧、模糊的跨界、無界狀態。原因是中國作家的異國僑居(移民)現象已經越來越普遍了。中國作家走向、散佈到了全世界。即便是在外國完成的作品,其實也很難將其視為海外華文文學——只不過是一位中國作家在單純的時間意義上,而非文化空間意義上在外國寫完了一部中國小說(或所謂華文文學作品)而已。舉例來說,上海小說家夏商在疫情期間移居北美,在他的長島居所繼續寫作他的新長篇。完成後,究竟是北美華文小說還是中國小說呢?或者兩者都是?也可以任你確認一種身份。這在學術上、文學史上,就是困難之所在了。
這當然不是吳俊一人之困擾,可當我們掰開錯綜複雜的疑團,歸結於一個內核時,會發現達成共識或許並沒那麼難。以V S 奈保爾和石黑一雄為例,前者是出生於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印度裔,後者是出生於日本長崎的日本裔,成年後都定居倫敦,均用英文寫作,他們的作品被公認為是英語文學的一部分。同理,移居美國的華裔小說家哈金和李翊雲,長期以英語為寫作的第一語言,他們的作品也被認為是英語文學的一部分。
由此可見,文學的主體是語言(語種),而不僅僅是作家身處哪個國家。但地理對作家的滋養何其深遠,會對其題材及運筆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停棲於世界各處的華語小說家,足踏不同的生命履痕,觸及不同的地域人文,同為天涯客,有人愛寫異邦別裔,有人愛寫他鄉我族,也有人固執地愛寫母國往事。
我是文本至上者,對小說甄別的唯一標準是完成度,而非題材。不過在遴選佳作的過程中,還是從諸多篇什中發現了共性,華語小說家最熱衷也最擅長講述的,仍是華人海外故事,無論是上帝視角還是第一人稱視角、第三人稱視角,還是罕見的如米歇爾 布托《變化》那樣的第二人稱視角——湊巧的是,今年入選的黎紫書《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恰是第二人稱視角——故事的線索或穿梭于華人與華人之間,或穿梭于華人與外國人之間,完全摒棄華人,主配角皆由外國人擔綱的海外華語小說,就我目力所及,占比極小。
此等現象,正應了那句”小說是民族的秘史”,即便身居異域,迷戀的依舊是所在族群的世情,所謂”隔著肉寫”和”貼著肉寫”,毫無疑問,後者更能恰如其分地表達。
曾有人問,我撰述前言,為何不像其他選家那樣,對小說逐一解讀,而喜歡旁白一些題外話。對入選篇目,我心裡當然有一杆標尺。與文學評論家的選本不同,我確實不太願意批註具體作品,因為任何批註都是主觀的,肯定包含著對作品的誤讀及冒犯,讀者有自己的洞見,為什麼要你提供一個”標準”答案——這並非說文本分析值得漠視,學院派的文學課(包括創意寫作)是基於美學與技術、梳理與闡釋的方法論,跟日常閱讀屬?兩種範疇——我更喜歡用開放的形態,讓讀者自己去體悟作品。一千個讀者眸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便莎士比亞本尊,也沒必要提供一份解說詞。
海外華語作家遍佈各大洲,是地球儀上的螢火蟲。對我而言,現實中謀面的機會並不多,甚至跟其中的一些文友,一生中都未必有一次邂逅的機會。我們之間的唯一”鏈接”,就是文學,而這正是最彌足珍貴的。文學是什麼?是回望,是傾訴,是共情,是喚醒一束光,是聚攏一縷煙,是抵抗時光流逝,是紅塵的一襟晚照。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