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塑性加工學科發展歷程 (1953-2023) 9787577209357 王運贛 李志剛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NT$81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華中科技大學塑性加工學科發展歷程 (1953-2023)
ISBN:9787577209357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著編譯者:王運贛 李志剛
頁數:25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522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廣大師生和校友的積極支持,提供了大量寶貴的資料、圖片、數據和信息,是一本嚴謹科學、信息量大的系發展簡史。

內容簡介
塑性加工學科是華中科技大學創建*早的學科之一,從1953年開始籌建金屬壓力加工專業,至今也經歷了70個春秋。從1953年至今,華中科技大學塑性加工學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現已發展成為國內領先的學科之一。本書撰寫的塑性加工學科發展簡史,涵蓋了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兩個方面,包括了教學、科研、師資隊伍建設、國際合作和黨建工作等內容。本書的出版要為了讓廣大學子銘記塑性加工學科艱苦奮鬥的發展歷史,傳承和發揚寶貴的”鍛壓精神”,促進本學科高水平的發展,創造更加輝煌的成就。

作者簡介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2年由國務院批准享受突出貢獻專家特殊津貼,曾任華中理工大學校長助理。曾主持鍛壓設備的計算機數控、板材折彎柔性加工單元等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研究。從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致力於快速成形及快速模具的研究,近年來著重研究微滴噴射技術在電子工業和生物醫學工程中的應用,特別在噴墨打印技術應用於印刷電路板製作、生物組織工程支架和義齒的製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展,研發了多種國內首創的三維打印機。

目錄

第一章 歷史沿革001
第二章 教研室與實驗室的創建007
第三章 教職員工隊伍發展壯大019
第四章 教學與學科建設結碩果027
第五章 科研成果介紹047
第六章 黨的建設不忘初心171
第七章 國際合作顯風範175
第八章 專業傑出教師與校友光榮榜193
附錄
懷念導師肖景容教授
鍛壓為魂,皓首窮年勤耕耘

前言/序言
2022年華中科技大學迎來了建校70周年。塑性加工學科是華中科技大學創建*早的學科之一,從建校次年開始籌建金屬壓力加工專業,至今也經歷了70個春秋。
塑性加工學科本科生教育的專業名稱前後改過多次,”壓力加工”“鍛壓工藝及設備”“塑性成形工藝及設備”都曾是教育部認定的專業名稱。1989年以後,鑄造、鍛壓、焊接三個專業合併,成為現在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塑性加工學科研究生教育的專業名稱,1998 年之前為”金屬塑性加工”,1998年之後與其他幾個專業合併,稱為”材料加工工程”。本書撰寫的塑性加工學科發展歷程,涵蓋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兩個方面,包括了教學、科研、師資隊伍建設、國際合作和黨建工作等內容。
從1953年至今,華中科技大學塑性加工學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現已發展成為國內領先的學科之一。”勇於創新、敢為人先”,詮釋了本學科的發展歷程,本學科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創造了許多個國內第一。本學科在國內率先開展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CAD/CAM)的研究,建立了第一個模具CAD/CAM系統,開發了第一個塑料注射成型過程模擬系統;在國內*早開始鍛壓設備計算機控制的研究,
將數控技術應用於折彎機、剪板機、鍛造液壓機、通用液壓機、伺服壓力機、電動螺旋壓力機、板料漸進成形機等多種塑性加工設備;在全國機械類金屬塑性加工專業中被評為第一個重點學科;本科生教學有口皆碑,多年來一直雄踞全國高校同類專業榜首;建立了本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塑性成形模擬及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即現在的”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華中科技大學塑性加工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每一個腳印都是那樣地堅實、厚重和深刻,無不體現出”同心協力,團結奮鬥”“千錘百煉,堅韌不拔”“異軍突起,出奇制勝”的”鍛壓精神”。編寫此書的目的就是要銘記塑性加工學科艱苦奮鬥的發展歷史,傳承和發揚寶貴的”鍛壓精神”,促進本學科高水平發展,創造更加輝煌的成就。
華中科技大學塑性加工學科人才濟濟,英雄輩出,從這裡走出了大學校長、院士、知名學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楚天學子華中科技大學塑性加工學科是一個培育優秀人才的地方,莘莘學子從這裡奔向祖國四面八方,成為各行各業的傑出人物和骨幹力量。本書在”校友光榮榜”上列出的校友,僅僅是他們之中的一小部分,由於多種原因,許多優秀校友未能上榜,在此深表遺憾。
本學科全體教師和員工大力支持編寫《華中科技大學塑性加工學科發展歷程(1953—2023)》,並提供了大量寶貴的資料、圖片、數據和信息,使編寫工作得以順利完成。參加本書編寫工作的主要人員及編寫分工如下:周士能、夏巨諶、嚴泰、王新雲、胡國安、黃早文、張祥林、黃亮、金俊松、鄧磊(塑性加工工藝部分);肖祥芷、李志剛、李建軍、黃志高、柳玉起、張宜生(數字化模具設計製造、工藝過程模擬與高強鋼熱衝壓成形部分);王運贛、陳國清、駱際煥、莫健華(塑性加工設備部分);王運贛、周鋼、劉潔、張海鷗、王桂蘭、葉春生、莫健華(增材製造部分)。畢業後離校多年的孫友松、李從心和馮炳堯校友,在編寫過程中提出了許多寶貴建議,在此謹致謝意。
本書的編寫得到了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的大力支持,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謝。
李志剛2023年12月20日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