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魔力 克勞迪婭.哈蒙德 978751174764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央編譯
NT$34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善意的魔力
ISBN:9787511747648
出版社:中央編譯
著編譯者:克勞迪婭.哈蒙德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599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善良是內心的寶藏,如何發掘這份寶藏,用善意點亮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是每個人都值得深思的課題。
英國心理學講師克勞迪婭 哈蒙德借鑒了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以及她與蘇塞克斯大學和BBC合作的工作,圍繞善良的七個關鍵展開,包括:
l 這世界遠比你想像中善良
l 行善會讓人感到幸福
l 切莫過於糾結動機
l 善良的人才是贏家
l 理解他人觀點也是一種善
l 任何人都能成為英雄
l 記得善待自己
通過這七大關鍵,我們將學會用善意去感知世界,用善意去塑造生活,讓善良成為生活的底色。

作者簡介
[英] 克勞迪婭 哈蒙德(Claudia Hammond)
克勞迪婭 哈蒙德是一位屢獲殊榮的播音員、作家、心理學講師,現任蘇塞克斯大學普通心理學客座教授。主持的廣播節 目包括BBC廣播四台的《心有所想》(All in the Mind),涵蓋心理學、神經科學和心理健康。她在作品中分享了心理學和醫學研究在日常生活中對我們的幫助和影響。

目錄


第1章 ?這世界遠比你想像的善良
第2章 ?行善會讓人感到幸福,這很正常
第3章 ?切莫過於糾結動機
第4章 ?社交媒體充滿善意(即便稱不上鳥語花香,但也並非臭不可聞)
第5章 ?善良的人會成為人生贏家
第6章 ?理解他人的觀點也是一種善良
第7章 ?任何人都能成為英雄
第8章 ?記得善待自己
第9章 ?善良的訣竅
致謝
參考書目

前言/序言

我過去的住所離倫敦艾比路不遠。有時,我會開車經過這條路,當接近某個斑馬線路口時,我總是萬分警惕。這個路口就在艾比路錄音室外面,這個錄音室很有名氣,披頭士樂隊就在這裡錄製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專輯,當然也包括1969年錄製的《艾比路》(Abbey Road)。為什麼駛近這個路口時需要警惕呢?因為在這個路口,總有一群遊客模仿披頭士那張專輯封面合影留念? 他們重現樂隊成員約翰、林戈、保羅和喬治一起過馬路的場景,其中一人赤腳,所有人都對周圍的交通情況漠不關心,而一旁則有他們的朋友或路人幫忙拍照,以此向披頭士樂隊致敬。
披頭士樂隊無疑是有史以來名氣最為響亮的樂隊之一,曾受到數百萬人的追捧和喜愛。佇立在斑馬線附近路口中央的大紀念碑,其實並不是為了紀念他們的成就而建造的。這座紀念碑約18英尺a高,由灰色大石塊組成。其中一個柱基上立著一座繆斯女神彈奏豎琴的青銅雕塑,另一個柱基上有一個銅制圓盤,上面繪有一張五官突出、蓄有鬍鬚的高貴男子的面孔。紀念碑兩側還有兩根大的燈杆。如此宏偉的紀念碑,是要紀念誰呢?當時為什麼要建造這座紀念碑呢?
其實,它是為了紀念維多利亞時代的一位雕塑家? 愛德華 翁斯洛 福特。這便是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不過,我一直認為建造這座紀念碑的原因更令人感動:之所以用如此宏偉醒目的紀念碑紀念翁斯洛 福特,是因為他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深受學生和朋友的愛戴。翁斯洛 福特於1901年辭世後,眾人籌集大量資金建造了這座紀念碑。他們還給翁斯洛 福特的遺孀寫了一封弔唁信,信中高度讚揚了翁斯洛 福特的善良品質,該信現在由亨利 摩爾基金會保管。紀念碑上的銘文也寫道:”本紀念碑由愛德華 翁斯洛 福特的朋友和崇拜者籌資建造,倡導眾人忠於自我。”
在我看來,翁斯洛 福特似乎真的做到了忠於自我,而我們也可以從翁斯洛 福特的故事中得到啟發。首先,他的故事告訴我們,人們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很重視善良,甚至願意樹碑來頌揚這一品質。同時,他的故事也說明人們可能還不夠重視善良。與披頭士樂隊相比,翁斯洛 福特對我們文化的持久影響根本微不足道,雖然建有他的紀念碑,但他很快會被大多數人遺忘,而披頭士樂隊無疑將在未來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裡都會被人銘記,他們的才華和成就得到了應有的尊重。我並不認為,善良的稟性比才華和成就更有價值,但在我看來,我們應像翁斯洛 福特的朋友一樣,更加關注和重視善良這種謙遜的美德。
為此,《善意的魔力》一書主張更珍視善良,同時更深刻地強調善良的重要性。我們其實比自己想像的善良,但我們還可以精益求精? 這對個人心理健康、幸福,以及社會、經濟和環境發展都有巨大裨益。我將立足於全球最新的心理學研究,著眼于一項新的獨特研究,證明善良不僅有助於他人,也有益於我們自己。
不過,做一個善良的人並非易事。目前主流世界觀總是要求我們嚴格待人待己。中小學、大學和職場在某些方面倒是顯得比以往更加親切友好。例如,可以向別人扔打字機的時光已經一去不返了(當我還是一名廣播新聞編輯部的新人時,老員工和我說了許多逸聞),孩子們因記不住乘法口訣表而被鞭打的日子也早已過去。但就整個社會而言,人們仍然高度重視個人成就和個人成功,不惜為此犧牲他人,有時甚至因此變得冷酷無情。這種價值觀仍在影響我們,使我們認為善良是軟弱的同義詞,而軟弱則意味著失敗。我將對這種觀念發起挑戰。大量證據證明,懷有同情之心、同舟共濟能讓我們獲益良多;善良和同理心絕不是成功路上的絆腳石,而是有助於我們取得成功。不僅如此,善良的人越多,世界也會越和諧。
我也會在本書中研究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即如何定義善良。
例如,我想瞭解,以下哪些陳述與各位讀者的內心想法相符呢?
??我認為每個人都應獲得一次機會;
??我認為原諒他人並不難;
??我願意分享只屬?自己的東西;
??我曾因為行善而讓其他人感到驚訝;
??我喜歡對陌生人微笑;
??為了幫助朋友,我曾做過令自己不安的事情。
即使你不認同這些說法或做法,也不用擔心。以上這些只是代表了不同程度的善良,你可能是一個比較寬容或富有同情心的人,但不太傾向于為了表現善良而刻意採取行動或避免不善良的行為。最有可能的是,你會在某些場合採取所有上述做法,但在其他場合卻不會這麼做。你可能是一個善良的人,但不會始終貫徹善良的準則,而是在不同的場合以不同的方式表現你的善良。
由此可見,善良並不簡單,也並非僅僅涉及某個方面。善良是多方面的,很難定義,因此它常常遭到誤解。有一次,我告訴一位先生,他的妻子是一位傑出的研究員(已逝),”儘管我只見過他的妻子幾次,但可以看出她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我以為我是發自內心地稱讚他的妻子,但他卻覺得受到了冒犯,因為在他的心裡,這種稱讚相當空洞平淡,甚至是在輕視他妻子的職業成就。他的反應也情有可原,因為一直以來科學研究都是男性主導的領域,女性研究員的成果往往得不到重視,他為妻子打抱不平也無可厚非。即便如此,我仍然覺得惋惜? 這說明在我們的文化中,善良這一品質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我希望,在我們所生活的世界裡,善良是對一個人的最高評價。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