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主體.社會矛盾及解放路徑的轉型-哈特與奈格裡的生命政治哲學研究 9787214287069 張早林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江蘇人民
NT$49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勞動主體.社會矛盾及解放路徑的轉型-哈特與奈格裡的生命政治哲學研究
ISBN:9787214287069
出版社:江蘇人民
著編譯者:張早林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499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為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
堅定地站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立場上,總體研究哈特和奈格裡《帝國》三部曲,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界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本書就是推進這一理論研究的重要學術成果。本書資料翔實,論理清晰,見解深刻而獨到,是幫助讀者深入把握哈特和奈格裡《帝國》三部曲的優秀著作。

內容簡介
在全球資本主義形成的帝國時代,資本的經濟權力和帝國的主權權力融為一體,以生命權力控制全球社會。然而,作為生命政治生產的非物質勞動霸權,使新的革命規劃呈現出來。非物質勞動具有強烈的主體性,由此造成”諸眾”反抗主體,形成”諸眾”與生命權力的二元對立,使”出離”資本統治和構建”絕對民主”的共有體社會成為可能。哈特和奈格裡的《帝國》三部曲描述了上述不同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證的無產階級解放規劃,展現了一種解放話語邏輯的轉型。

作者簡介
張早林,1970年生,安徽鳳陽縣人。法學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哲學系,現為安徽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主持完成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和jyu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在《南京社會科學》《山東社會科學》《科學社會主義》等刊物發表論文十餘篇。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後現代的資本”帝國”統治與生命政治語境的建構
一、 早期意大利自主論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歷史觀
二、 後現代的帝國生命權力統治圖景
三、 後現代生命政治語境的構建
第二章 勞動主體的轉型:從階級主體到諸眾主體
一、 馬克思關於工業生產語境中階級主體的論述
二、 非物質勞動條件下的諸眾主體
三、 諸眾主體:一種新的可能性
第三章 社會矛盾的轉型:從內在矛盾到二元對立
一、 馬克思對資本物質勞動過程中內在矛盾的論述
二、 非物質勞動過程中諸眾與資本的二元對立關係
三、 非物質勞動二元對立觀與資本內在矛盾觀的不同
第四章 解放路徑的轉型:從革命到出離
一、 馬克思對物質勞動條件下革命式解放路徑的論述
二、 出離:非物質勞動條件下的解放路徑
三、 出離之後:建構一種基於諸眾主體的”共有體”
結語 基於唯物史觀對哈特與奈格裡生命政治哲學的評價
前 言
資本主義標誌著人類世界歷史的斷裂和質變,它將前資本主義時代的全球人口不斷地納入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之中;全球資本主義則標誌著資本主義世界歷史的斷裂和質變,已然世界市場化的人類歷史正因非物質勞動的出現而向共產主義過渡,絕對民主(absolute democracy)的人類解放規劃正因生命政治生產(biopolitical production)而趨向于實現,自主的”諸眾”(themultitude)政治主體正引領人類向前進。這是當代意大利自主論馬克思主義 (Italian Autonomist Marxism)者邁克爾 哈特 (MichaelHardt)和安東尼奧 奈格裡 (AntonioNegri)在21世紀初推出的 《帝國》 (Empire,2000年)一書中所表達的樂觀的政治宣言。
由於他們是在2000年美國新自由主義霸權處於巔峰之時推出《帝國》之作的,因而引起了世界知識界的巨大關注和爭議。新自由主義者們高興地歡呼其帝國主權的必然性和普適性,西方左派的一些學者則批判他們的理論無視民族國家的存在和諸眾鬥爭策略的虛幻性。面對爭議,哈特和奈格裡進行了深刻的理論思考,又先後出版了 《諸眾》(Multitude,2004年)、《共有體》 (Commonwealth,2009年)、《宣言》(Declaration,2012年)與 《集會》(Assembly,2017年)等著作
來進一步表達與重申自己的主張,以回應和完善他們的激進的諸眾政治主體理論,從而形成了以《帝國》《諸眾》《共有體》為代表的後現代意大利自主論馬克思主義左派的生命政治理論三部曲。
毫無疑問,在面對冷戰結束後新自由主義者在全球歡呼勝利並推行新的世界霸權控制戰略的時候,在西方左派因政治失敗而致力於文化批判、話語批判的理論景觀中,他們的樂觀理論獨樹一幟,展露了一種積極的勞動主體反抗資本統治的勃勃鬥爭精神。如果拂去意識形態爭議的表面灰塵,深入他們的理論內部,追尋他們的理論邏輯,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理論是力圖承接馬克思的理論邏輯言說的,儘管他們已經偏離了馬克思主義本質性的內在矛盾理論特質,但他們仍努力以自己的生命政治解放哲學的方式去完成馬克思所沒有完成的理論——世界市場、國家理論與共產主義,並進一步提出他們的諸眾主體進行人類解放的歷史本體論根據、解放途徑和解放前景。在他們眼中,當代全球資本主義的歷史階段已經為世界市場和國家理論提供了現實基礎,”非物質勞動” (immateriallabor)的霸權與”共有性”(thecommon)的財富特徵為”絕對民主”的共產主義的人類解放提供了現實歷史前提,他們可以秉承馬克思的方法而超越馬克思。
統觀他們的理論,他們從階級鬥爭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政治歷史觀出發,在揭示資本經濟權力與帝國主權權力在世界市場上完全疊合一體的後現代形勢下,指出諸眾與資本統治之間的無中介的直接對峙態勢;在分析非物質勞動霸權的基礎上融合了福柯的生命權力(bio-power)理論與德勒茲的遊牧政治學,提出在 “控制社會”中資本的生命權力統治新形式同諸眾日益自主的”生命政治生產”力量相對抗的危機特徵,論證了具有”自主性”(autonomy)和”共有性”性質的生命政治生產為諸眾”出離”(exodus)資本生產關係,去建立以”愛”為倫理基礎、以”共有性”為生產根基、以”絕對民主”為制度形式的共產主義社會奠定了本體論基礎;面對新的解放圖景,他們立足於一貫堅守的勞動創構主體優先的立場,從勞動優先於資本、反抗優先於統治、生命政治生產優先於生命權力的二元對抗框架中去展現革命政治主體的革命反抗性與倫理建構性,從而展現了一幅充滿昂揚鬥志的理論畫卷。
應該說,面對二戰之後資本主義發展 “僵而不倒”“垂而不死”的歷史現實,特別是在冷戰結束後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在全球暫時勝利的歷史背景下,西方理論家們作出了不同的理論判斷。資產階級的學者們為此高呼”萬歲”,美國政治學家福山說歷史就是資本主義自由發展的不斷勝利,歷史終結於以美國模式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社會形式,美國新自由主義者要建立美國主導的新世界。西方那些以馬克思思想為理論源點的左派理論界則以批判的眼光看待這一所謂的”終結”時刻與”終結”時代。他們以不同的理論邏輯來解決馬克思主義”可欲的”與”可求的”那種理論同實踐關係上的現實斷裂問題。面對全球資本主義,從資本客觀邏輯出發的學者,分析它的歷史發展的新特徵和它的前途走向。美國左派馬克思主義長波經濟理論家羅伯特 布倫納(Robert Brenner)並不認為這是西方的徹底勝利,而是被暫時調整了的長期衰退的一個特殊時期。他從資本積累、利潤率下降趨勢、產能過剩與不均衡發展的長波理論出發,解釋了20世紀70年代起直至21世紀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陷入衰退的原因以及它們脫困的政策,指出其在國內外推行新自由主義和全球化政策,以降低勞動力成本,並通過金融資本的全球層面的投機來捕獲利潤。”它們通過使商品和勞動力市場放鬆管制,國有企業私有化,以及使以前受到壓制的金融部門自由化,從而使全球經濟成為新自由主義經濟,同時迫使不發達國家開放商品、外國直接投資、金融服務和短期資本的市場。它們使資本從高成本、低利潤的製造業進入到金融服務業,越來越轉向投機。”他認為在當代全球資本主義條件下,”最終決定現代經濟體的命運的,不是資本與勞工的垂直關係,而是資本與資本的水平關係。控制增長和衰退的內在節 奏的,是競爭的邏輯,而不是階級鬥爭”。喬萬尼 阿瑞吉(Giovanni Arrighi)以世界資本主義中心不斷轉移的”體系性積累週期論”推論這個時代不是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模式的勝利時刻,而是其終結的開始,因為另一個東亞的世界資本主義中心形式開始顯現出來。阿里夫 德裡克(Arif Dirlik)則認為這一時期非西方的多種現代性出現,開啟了人類解放的新時代。大衛 哈維(David Harvey)從西方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金融化”剝奪性積累”與開發新空間產品出發,指出資本主義積累開闢出了都市地理空間新領域和金融剝削新內容。面對資本的全球剝削和暴力統治,他提出以”革命的人道主義”塑造新人,面對”資本和勞動者之間的階級對立,由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化解”的17條方案。
與上述從資本客觀邏輯出發的觀點不同,哈特和奈格裡從政治主體鬥爭的角度,從資本統治結構被動回應勞動主體抵抗的政治歷史觀出發,指出當代全球資本主義是資本被迫回應福特主義生產中社會性勞動階級反抗的結果,是資本對勞動的實質吸納在全球範圍內的全面實現的統治表現。由此,資本的統治形式完成了從”規訓社會”的控制向”控制社會”的控制的轉型,資本統治的範圍實現了從民族國家範圍的控制社會到全球的世界控制社會的過渡。但是在資本新型統治形式對勞動反抗主體取得暫時全面勝利的時候,卻也是它徹底崩潰的開始,因為對抗全球資本剝削統治新形式——金融與租金的抽取——的階級構成即全球”諸眾”政治主體同時形成。他們從具有生命政治生產性質的非物質勞動的霸權裡開啟了”出離”資本生產關係的規劃,同時在”愛”的倫理之上以”共有者”的形象進行著”諸眾民主創業”,去自主建構以”絕對民主”為根本特徵的”共有體”新社會。
這是一種從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以下簡稱 《大綱》)出發的 “革命理論”的最新表達,是立足於非物質性的生產勞動基礎上的意大利自主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發展,是對創構世界超越資本統治的人類力量的最充分肯定,是在21世紀的後現代吹響資本主義制度走向死亡的第一聲號角。就這樣,意大利自主論馬克思主義以昂揚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引起人們對它的熱烈關注。自2000年至今的20年中,隨著哈特和奈格裡的著作被不斷譯介到中國,人們慢慢揭開他們的理論面紗。曾經對他們理論的外在解讀與外在批判逐漸被內在的理論邏輯梳理所代替,曾經多從後現代思潮進入其理論的熱捧也漸漸被從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來冷靜觀照三部曲的理論得失所置換。可以說,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坐標系來系統定位哈特和奈格裡的理論方向,已經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學界的一個理論任務。
那麼,意大利自主論馬克思主義的總體理論邏輯是怎樣演變的?面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哈特和奈格裡以怎樣的理論資源面對這種現實 又以怎樣的樂觀態度書寫他們的三部曲 這需要我們細緻梳理他們的邏輯發展。當他們基於”帝國”與 “非物質勞動”概念對馬克思主義觀點提出一系列質疑和超越性觀點時,如帝國是馬克思國家理論的真正完成、生命政治生產語境下的資本有機構成破裂觀、勞動價值論失效論、金融外在剝削觀、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不再對立而是交叉融合等,我們應怎樣定位它們?同時,他們提出”自下而上”“自我價值增殖”“制憲權”“絕對民主”與 “共有體”等強調諸眾自身建構能力的概念,又意味著什麼?面對以上問題,我們迫切需要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角度,去深度把握哈特和奈格裡三部曲的理論意涵。深入把握哈特和奈格裡的三部曲,具有很大的理論意義。第一,在21世紀,意大利自主論馬克思主義學派開始以自己的革命理論影響世界,使長期沉寂在資本”和平式繁榮”中的西方左派理論中的階級解放的戰鬥號角再次吹響,在一片”話語革命”中再次把生產與反抗、階級與解放這樣宏大的歷史敘事從反本質、反歷史、反理論的後現代主義思潮中解放出來。哈特和奈格裡以宏闊的歷史視角,以資本被迫回應工人鬥爭的政治歷史觀,推出了資本帝國理論,及時回應了當代資本發展的最新統治現狀,並由此展開了馬克思沒有完成的資本主義國家理論的當代建構。這不能不說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一個有益探索和推進,對於我們把握當代西方資本統治世界的宏觀體系和微觀機制,有著很大的啟示價值。
第二,他們提出”非物質勞動”概念和”金融”與”租金”式的外在剝削機制,以之解讀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生產的主導趨向和資本積累形式的最新特徵。非物質勞動具有強大的自主性和普遍的共有性,這種勞動形式具有強烈的出離資本剝削關係的傾向。金融和租金剝削機制將資本積累的主導領域由生產過程轉換到了流通過程,從而揭示了資本增殖的最為純粹的 G—G'形式,顯示了馬克思所揭示的貨幣經營職能資本形態與整個社會對立的趨勢發展到今天的具體表現形式,也顯示了資本拜物教發展的最高程度。哈特和奈格裡把2011年北非、歐美 “廣場佔領運動”視為諸眾對這種資本剝奪體制的廣泛反抗。這對於我們把握西方資本從產業資本主導流通資本的積累方式演進到流通資本(主要指純粹銀行性貨幣金融資本)統治產業資本的積累方式,有著很大參考價值。另一方面,它在實踐上還警醒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征程中,要處理好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之間的支配和從屬關係。
第三,意大利自主論馬克思主義理論貫徹”自下而上”的方法論,其對勞動主體從”自我價值增殖”到”制憲權”到”民主創業”概念的探討,凸顯了勞動主體自我建設一種符合自身利益的社會制度的自信和能力。但這種”自我價值增殖”“制憲權”與 “民主創業”的理論邏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否具有參考價值,特別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辨識清楚。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