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模式 魯思.本尼迪克特 978752282404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文化模式
ISBN:9787522824048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
著編譯者:魯思.本尼迪克特
叢書名:思想會
頁數:26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571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從事文化研究的絕佳引路書,指出文化對人類生活的塑造作用 魯思·本尼迪克特被公認為美國最傑出的人類學家。其代表作《文化模式》和《菊與刀》甫一出版便成為暢銷書,並且在此後始終是文化研究的必讀書。 本書是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也可以說是20世紀西方有關文化問題討論中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作者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為讀者提供了對文化,尤其是對異族文化的新認識和新理解。作者在書中表現出的對人類的愛,很值得我們借鑒。該書已被譯成十多種文字,有著廣泛影響。果勒認為,可以「以此書出版的年代,作為國民性的科學研究誕生之年」。 「文化模式」這一概念,有各種不同的用途和意思。不同的文化人類學家對文化模式的理解也不同。本尼迪克特認為,文化模式是相對於個體行為來說的。她認為,人類行為的方式有無窮的可能。但是一個部族、一種文化在這樣無窮的可能性里,只能選擇其中的一些,而這種選擇有自身的社會價值趨向。選擇的行為方式,包括對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經濟、政治、社會交往等領域的各種規矩、習俗,並通過形式化的方式,演化成制度、禮儀,從而形成一個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

內容簡介

著名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在這本佳作中比較了三個社會——祖尼人社會、誇扣特爾人社會、多布人社會,揭示了這三個族群的行為差異。這項開創性研究表明,每種人類文化都具有一系列獨特的特徵。本尼迪克特在研究中考察了文化與個人的關係。這部大?直言的著作深入探究了何以為人這個問題。 本書共分八章。第一章開宗明義,講述了習俗。作者提出了人之本性,是由文化,即習俗塑造的,而不是生物學遺傳的天性,以此有力地反駁了那種「純化種族」的欺人之談。第二章主要涉及由選擇帶來的文化多樣性。作者認為,一個社會或者部落,面對無數人類行為的可能性,選擇是必不可免的。而正是這不同的選擇,形成了諸文化的差異。而這些差異正是文化、社會選擇的結果。第三章論述了一種文化在選擇了自身的行為模式、社會價值、目標取向之後又是如何整合成一種模式的。作者提出要把不同行為領域中的習俗或制度聯繫起來看,反對分離的個別研究。第四至六章,作者分別以三種不同的文化為例,分析了不同模式在各個行為領域里表現出來的不同價值取向和塑造的不同行為類型。第七章分析了社會在文化整合中所起的作用,社會的本質是通過評價而使個體的行為趨於同化,協調各種衝突因素,從而整合出文化形貌。第八章提出,應對那些不適應的個體取一種寬容的態度,這樣,一種文化才能不斷吸收新的東西,保持其生命力。

作者簡介

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美國當代著名文化人類學家,1887年生於紐約,1948年病逝。曾入哥倫比亞大學,師從「美國文化人類學之父」弗朗茨·博厄斯,專攻文化人類學。二戰期間,對日本、荷蘭、德國等國民族性進行研究。著有《文化模式》《種族:科學與政治》《菊與刀》等,其中尤以《菊與刀》影響巨大。

目錄

第一章 習俗研究
習俗與行為
兒童繼承的傳統
我們的錯誤視角
誤將地方性習俗當作「普遍人性」
我們對其他文化的無視
種族偏見
人是由習俗而不是本能塑造的
「種族純粹性」的錯覺
研究原始民族的理由
第二章 文化多樣性
生命之杯
選擇的必要性
不同社會是如何對待青少年時期與青春期的
不知戰爭的民族
婚俗
文化特質的交織
守護神與幻象
婚姻與宗教
這些關聯是社會性的,並非由生物性決定的必然
第三章 文化的整合
一切行為標準都是相對的
文化模式的形成
大多數人類學研究的不足
整體觀
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
浮士德型的人與阿波羅型的人
西方文明過於複雜難以研究
繞道原始部落
第四章 新墨西哥州的普韋布洛人
純凈的社會
祖尼的儀式
祭司與面具神
巫醫會
高度社會化的文化
「中庸之道」
把希臘理想推到極致
平原印第安人的不同習俗
酒神型狂亂和幻象
麻醉品和酒精
祖尼人對過度的不信任
對權力和暴力的不齒
婚姻、死亡和哀悼
生殖儀式
性符號
「天人合一」
典型的日神型文明
第五章 多布人
惡意與背叛成為美德的地方
敵意的傳統
誘捕新娘
丈夫的卑賤地位
所有權的強烈排他性
對魔法的依賴
田園儀式
致病咒與妖術
對商業的熱情
瓦布瓦布,一種精明的交易行為
死亡
存活者的相互猜疑
被禁止的笑聲
假正經
你死我活的鬥爭
第六章 美洲西北海岸印第安人
海岸文明
溫哥華島的誇扣特爾人
典型的酒神型
食人怪會
與普韋布洛人截然相反
經濟競賽
對我們社會的戲仿
自吹自擂
羞辱賓客
炫財宴上的交換
極度虛張聲勢
對新娘的投資
通過婚姻、謀殺和宗教獲取特權
薩滿教
對嘲諷的恐懼
死亡是最大的侮辱
情感範疇
第七章 社會的本質
整合與歸順
不和諧元素的衝突
我們自己的複雜社會
有機論與個體
文化解讀與生物學解讀
活學活用原始部落的經驗
沒有固定的「類型」
傳播與文化形貌的意義
社會價值觀
自我評判的需要
第八章 個體與文化模式
社會與個體不是對立而是相互依賴
對模式的採用
對挫敗感的反應
不適的驚人案例
接受同性戀
迷恍和強直性昏厥作為獲取權力的手段
一種文化類型的極端代表:清教徒神職人員和成功的現代自私者
社會相對論是希望的原則而不是絕望的原則
參考文獻
索引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