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炸藥 硝酸鹽和現代世界的形成 史蒂芬.R.鮑恩 978721311696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浙江人民
NT$48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引爆-炸藥 硝酸鹽和現代世界的形成
ISBN:9787213116964
出版社:浙江人民
著編譯者:史蒂芬.R.鮑恩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514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v 暢銷通俗歷史作家史蒂芬 R 鮑恩深入研究歷史材料,將鮮為人知的歷史片段編織成令人驚歎的故事。從中國古代的黑火藥到諾貝爾的新型炸藥,再到”毒氣戰之父”哈伯發明的人工固氮工藝,完整呈現人類探索爆炸物的歷史。
v 炸藥讓成千上萬人失去了生命,但也推動了現代社會的形成與發展,與之相關的技術更是帶來了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長。科學技術的雙刃劍屬性,值得讀者深入思考。
v 作者擁有出色的講故事技巧,科技描述深入淺出,情節 生動,文筆優美,引人入勝,輔以精美歷史圖片,可讀性極強。

內容簡介
在文明誕生之初,人類就渴望利用火的破壞力,但直到19世紀60年代,人類才真正進入炸藥時代。阿爾弗雷德 諾貝爾憑藉非凡的直覺,通過炸藥的研發給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炸藥,使許多改變地球面貌的大型工程成為現實,同時也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並對環境造成了無法估量和彌補的破壞。在這場社會劇變中,諾貝爾一躍成為最富有的人之一,但這一切卻讓他心存不安。最終,他用全部財產設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著名獎項——諾貝爾獎。
隨著炸藥消耗的急劇上升,世界各國圍繞硝石這種稀缺的自然資源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可以說,硝石在19世紀的價值不亞於21世紀的石油,兩者都是國際競爭和權力鬥爭的深層原因。為了擺脫資源的束縛,德國科學家弗裡茨 哈伯解決了人工固氮這一技術難題。這一突破成為綠色革命的基礎,使人口大幅增長。哈伯在戰爭期間也研發了毒氣,被認為是毒氣戰之父。正因如此,當他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時,國際社會表達了強烈的憤慨和譴責。
本書講述的是一個關於人類的故事,包含人類對科學的癡迷、對道德的踐踏,以及歷史內在的諷刺性。這個故事證明,人類在戰爭期間能爆發出驚人的創造力,同時也警示我們,歷史具有週期性,過去的解決方案往往會造成新的亟須解決的問題。

作者簡介
史蒂芬 R 鮑恩(Stephen R Bown),出生在加拿大渥太華,畢業于阿爾伯塔大學歷史系。他對科學探索史充滿興趣,已出版《博物學家:自然歷史黃金時代的科學旅行者》和備受國際認可的《白血病:外科醫生、水手和一名紳士解決的大航海時代醫學難題》。

精彩書評
似乎很難想像,一本關於堆肥、鳥糞和化學反應的書能如此引人入勝,令人難以釋手,成為一本不容錯過的暢銷書。但鮑恩做到了這一切這本書敘事緊湊,節 奏明快,扣人心弦。
——《華盛頓時報》
關於炸藥如何改變世界的故事是一個關於科學、世界軍事、工業和基礎設施發展的扣人心弦的故事。史蒂芬 鮑恩的版本,人物個性鮮明、敘述技巧嫺熟、研究基礎扎實。
——《加拿大地理雜誌》
又一部研究深入、文筆優美的大眾歷史作品。
——《出版者週刊》
加拿大作家鮑恩探索了一些塵封的歷史,收集了那些改變了世界但卻被人們遺忘的人物和事件,呈現了圍繞著一種現已被遺忘的商品而產生的地緣政治博弈。
——《柯克斯書評》
史蒂芬 鮑恩開始習慣於發掘鮮為人知的歷史片段,並將其編織成令人驚歎的故事,將傳記與科學相結合,展示一個看似簡單的事件如何改變整個世界歷史的進程。
——《洛基山展望》
這部出色的作品是對科學史、軍事史及充滿意外和美好願景的人類進步史的補充,值得擁有更多讀者的關注。生動的科學寫作,引人入勝的主題。
——《書單》
憑藉嫺熟的講故事技巧,鮑恩再次帶來了一部激動人心的通俗歷史作品,這一次是關於硝酸鹽、硝酸甘油和炸藥的推薦給各種規模的學術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
——《圖書館雜誌》
如果沒有讀過這本書,對戰爭或文明進步的理解將是不完整的。
——《加州書報》
生活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天才作家鮑恩在書中展示了炸藥和毒氣的發明如何改變了人類在20世紀的發展。
——《十五分鐘雜誌》
這是一個關於火藥和炸藥的關鍵成分——硝酸鹽,以及為控制這種寶貴的自然資源而進行的持久探索和全球鬥爭的故事,既詳細又引人入勝。作者寫得優雅而權威。
——《圖森市民》
這是一本完全令人愉快的書,任何歷史愛好者都必須閱讀。
——《羅阿諾克時報》

目錄

序 言 史詩般的探索之旅 /1
第一章 與火共舞:爆炸物的千年探索史 /7
第二章 黑火藥的靈魂:神秘硝石的探尋之旅 /27
第三章 爆炸油和引爆裝置:諾貝爾和硝酸甘油的可怕威力 /53
第四章 建設與毀滅:炸藥和工程革命 /73
第五章 強大的”實力均衡器”:爆炸物帶來的社會變化 /101
第六章 發明、專利和訴訟:爆炸物的黃金時代 /125
第七章 鳥糞貿易:智利硝石工人的災難和硝石戰爭 /149
第八章 炸藥的利潤:獻給科學界和人類文明的禮物 /171
第九章 福克蘭群島海戰:對全球硝石供應的爭奪 /193
第十章 化學戰之父:弗裡茨 哈伯改變世界的重大發現 /217
後 記 戰爭與綠色革命 /243
資料來源與拓展閱讀 /252
參考文獻 /260
索 引 /267

精彩書摘
阿爾弗雷德 諾貝爾是19世紀末爆炸物發展中幾乎所有關鍵發明的先驅,然而他在知識產權保護上所花的時間遠多於做研究。諾貝爾的發明在短時間內對社會產生了革命性影響,但由於其原理簡單,很容易被模仿,而且剽竊者能從中獲得巨大利益,這一時期,有很多化學家和科學家都在尋找威力更大的新型爆炸物,以滿足市場需求並獲得高額利潤,但他們的研究大多是對諾貝爾最初發現的微小改進。雖然不能說這些競爭性產品全是對諾貝爾產品的模仿,但的確大部分都屬?這種情況。在許多國家,諾貝爾必須特別留意可能侵犯其知識產權的產品。果然,在諾貝爾發明達納炸藥的幾年內,很多幾乎相同的產品大量湧現。這些產品大多只在穩定劑的選擇上與達納炸藥存在微弱差異,而且其他穩定劑的效果相對於硅藻土並無優勢可言。這些產品往往會使用一些聽上去比較聳人聽聞的名字,比如破石(Rend Rock)、活力(Vigorite)、阿特拉斯、赫拉克勒斯、懸崖(Cliffite)、撕裂者(Rippite)、撒克遜(Saxonite)和碎石機(Lithofracteur)等。
1865年,第一次來到美國為自己的硝酸甘油產品開闢市場的諾貝爾發現,美國人正處在內戰後經濟繁榮帶來的狂熱和樂觀情緒中。以杜邦公司為代表的火藥利益集團利用輿論和政治影響力極力抵制諾貝爾。歷史學家赫爾塔 E 保利寫道:”在舊世界,諾貝爾的烈性炸藥是一個關於發明、融資、權力政治和戰爭的故事;而在新世界,從一開始這就成為一個關於專利、詐騙、訴訟和意外事件的故事。”諾貝爾在美國遇到不少無賴式人物,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塔裡亞菲羅 普雷斯頓 沙夫納(Taliaferro Preston Shaffner)。這位來自美國南部的傳奇人物長期在世界各地尋找商業機會。他與政界的關係緊密,曾擔任多個歐洲國家政府的爆炸物和魚雷技術顧問,儘管他並沒有相關的能力和經驗。沙夫納很早就敏銳地意識到烈性炸藥在戰後的美國有很大的應用空間。1863年,諾貝爾在海倫堡的實驗室發生爆炸,他的弟弟也因此喪命。正當諾貝爾焦頭爛額時,沙夫納聯繫到他,希望以1萬”西班牙銀圓”的價格購買其在美國的專利權。諾貝爾覺得其中有貓膩,拒絕了他的請求。但沙夫納不僅陰險,還毅力過人。他嘗試賄賂美國駐瑞典公使詹姆斯 H 坎貝爾(James H Campbell),讓後者通過外交途徑向諾貝爾施壓,從而獲得諾貝爾引爆硝酸甘油的秘密配方,但仍以失敗告終。回到美國後,他以魚雷和水雷專家的身份為軍方工作,靜靜等待時機的到來。在此期間,他獲得美軍榮譽上校的頭銜,並對外宣稱他是在美國生產硝酸甘油的第一人,但這顯然是他能力範圍以外的事情。
儘管如此,1865年,沙夫納還是等到了他夢寐以求的機會。他得到消息,諾貝爾正在美國申請硝酸甘油專利,並且很快就能獲批。諾貝爾最初提交的申請材料雜亂無章,諾貝爾在費城的律師將其從瑞典語翻譯過來並重新組織成正確的格式,但效果不佳。沙夫納在研究這份申請材料後,發現其中部分內容語言模糊,存在明顯的漏洞,因此他立馬以個人名義提交了幾個類似的專利申請,然後倒打一耙,聲稱自己的專利在先,告諾貝爾侵權。1865年底到1866年初,諾貝爾整個冬天都在應付這場官司,經過長達數月的證據評估和證人訪談,沙夫納的訴訟最終被駁回。但這一審判結果並沒有讓沙夫納感到沮喪,事後他居然恬不知恥地來到紐約拜訪諾貝爾,毛遂自薦,希望成為他的顧問。
再次被諾貝爾拒絕後,沙夫納開始使用自己最擅長的虛張聲勢和玩弄政治手腕的伎倆。多位諾貝爾傳記作家都認為,正是在沙夫納的政治運作下,1866年5月9日密歇根州的參議員撒迦利亞 錢德勒(Zachariah Chandler)提交了一份法案草案,並得以通過。根據該法案,生產商需對其在製造或運輸硝酸甘油產品過程中造成的直接和間接死亡負責,該罪行屬?”一級謀殺罪”,可處以”絞刑”。這一法案迫使諾貝爾和他的同事們放棄了在美國的市場推廣活動。法案出臺後才一周多時間,即5月17日,諾貝爾就以1美元的”高價”將美軍使用硝酸甘油炸藥的專利權賣給沙夫納。然而,就在第二天,這項法案就出臺了修正案,將生產商在死亡事件中的罪行降為過失殺人,只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6月2日,諾貝爾將所有技術專利轉讓給一家叫”美國爆炸油”的公司,諾貝爾持有該公司四分之一的股份,並獲得1萬美元的預付款,沙夫納是該公司的董事會成員。緊接著沙夫納申請了運輸硝酸甘油方法的專利。這項專利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無非採用雙層罐運輸,將硝酸甘油裝載在裡層的罐內,提高運輸的安全性。根據新的硝酸甘油法案,雙層罐運輸成為美國硝酸甘油唯一合法的運輸方式。後來,沙夫納把運輸執照的授予權賣給美國爆炸油公司。最終,這家公司並沒有實際生產多少硝酸甘油,但通過頒發運輸執照,沙夫納賺取了大量收益。公司最後破產,幾十名憤怒的股東血本無歸。這時,沙夫納再次將諾貝爾告上法庭,要求他償還最初從公司拿到的1萬美元,但最終敗訴。
在美國,諾貝爾遇到了不少類似于沙夫納的人。達納炸藥被發明出來後,美國許多小公司都置諾貝爾專利於不顧,開始生產各種類似產品,在推廣和銷售時採用其他的產品名稱。由於鐵路工程項目數量龐大,加上採礦業蓬勃發展,加利福尼亞州對爆炸物的需求非常大。於是,諾貝爾將專利賣給了該州的巨人火藥公司(Giant Powder Company),由該公司生產的達納炸藥以”巨人一號”的產品名稱進行銷售。但很快,加利福尼亞州很多小公司都開始模仿這一配方,生產幾乎相同的產品,有的公司還對產品進行了有效的改進。其中一家改進產品的公司為巨人火藥公司當時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加利福尼亞火藥公司(California Powder Works)。為了避免陷入達納炸藥的專利糾紛,這家公司聘用了一位名叫吉米 豪登(Jimmie Howden)的年輕人。他在達納炸藥發明之前就在中央太平洋鐵路隧道入口處設計出一種移動式硝酸甘油生產車間。豪登稱自己研發的炸藥為赫拉克勒斯炸藥。在該產品的廣告宣傳畫中,一位肌肉發達的英雄橫跨在被打倒的巨人屍體上,上方還寫著”我們可以打敗一切”的口號。幾乎和諾貝爾在同一時期發明的膠質炸藥一樣,這種炸藥也是通過將硝酸甘油與其他爆炸物質混合製作而成。杜邦公司後來收購了巨人火藥公司。有意思的是,完成收購後,杜邦公司立馬停止了對達納炸藥的抵制,不再聲稱其對公眾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諾貝爾對內戰後美國近乎瘋狂的商業氛圍非常反感,無法忍受美國人頻繁製造的法律糾紛、缺少原則的交易方式和無處不在的政治操縱。於是,他賣掉了自己在美國公司的所有股權,永遠離開了這個國家。諾貝爾曾說:”總體上看,我認為在美國的生活一點兒也不舒坦。美國人對金錢的追求已經到了迂腐的程度,以至於人際交往變得索然無味,人們都在想像自己能得到什麼,全然不顧尊嚴。”在美國,他的發明缺少知識產權保護,當地政府的干預行為威脅到他公司的生存,徹底打破了他對公平競爭的理解。然而,並非只在美國出現了這種情況。
在德國,諾貝爾在專利申請上也遇到重重困難。由於德國在行政區劃上分為很多個州,政府權力結構分散,諾貝爾不得不與幾十個模仿其產品的小規模企業分享德國市場,但幾年後,他憑藉過人的毅力和強勢的商業策略使這些企業一一破產,然後在1886年將這些公司組成一個非競爭性的卡特爾,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法國,如前文提到的,火藥壟斷組織成功說服政府禁止在國內生產和銷售達納炸藥。在英國,諾貝爾也遇到許多麻煩。1867年比利時發生硝酸甘油爆炸事件後,英國政府實施禁令,禁止”在英國境內製造、進口、銷售和運輸”硝酸甘油和任何含有硝酸甘油的材料。一年後,諾貝爾嘗試讓英國進口達納炸藥,但他最初無法獲得合法手續。這當然與英國嘗試保護公眾安全有關,但同時也受到英國政府內部一位名叫弗雷德裡克 阿貝耳(Frederick Abel)的化學家的影響。阿貝耳一直主張推廣一種被稱為火棉的爆炸物。這種爆炸物與硝酸甘油非常相似,但威力更小。火棉本質上是一種硝化纖維,或者說是含氮量更高的火棉膠,即諾貝爾1875年製作膠質炸藥的主要原料之一。多年來,英國對火棉的使用比其他國家更普遍,這一方面是因為火棉在英國的使用歷史比較悠久,另一方面是因為讓火棉的化學性質變得穩定和相對安全的人正是一名來自英國政府內部的化學家。
德國化學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