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評傳 張作耀 978754582404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書店
NT$75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曹操評傳
ISBN:9787545824049
出版社:上海書店
著編譯者:張作耀
頁數:1338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411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曹操是曹魏時期的大軍事家。因《三國演義》和戲劇角色的緣故,曹操在百姓心目中的名氣如雷貫耳。曹操又是一個爭議很大的歷史人物,千百年來,有人認為他是奸雄,有人認為他是亂世能臣!
究竟如何評價曹操?
正如評論家所說的那樣,作者在掌握大量史料基礎上全面評述了曹操的一生,既”肯定其事功 非難其為人”。他的功業及其思想大都得到了肯定,為人譎詐的一面也如實作出反映和評論。該肯定的充分肯定,該否定的用語也不乏尖刻。
本書作者張作耀山東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先後在中央政治研究室和馬列主義研究院工作;1977年調至人民出版社,歷任編審、編輯室主任、副總編輯、《新華文摘》和《新華月報》主編等職。學術專著有《曹操傳》《劉備傳》《孫權傳》。從他的經歷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思想深邃的作者,是一位治學嚴謹的作者,是一位文筆深刻的作者。他撰寫了《曹操傳》《劉備傳》《孫權傳》,對於駕馭《曹操評傳》這類題材也可以說是行家裡手!
本書作者以較大篇幅對曹操的思想進行了探索,發掘並總結了曹操在中國思想史中的貢獻和地位。作者認為,曹操是一位大軍事家。他戎馬倥傯,禦軍30年,他的戰爭實踐,不乏成功之舉;他的著作,富有軍事創見。曹操是一個大政治家。他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但又並非是那種單純的權力欲者,而是要利用權力謀劃大事,追求國家統一,社會進步。曹操是一位大文學家。他的文學成就同樣熠熠生輝。他繼承了樂府的傳統,推動了五言詩的發展,煥發了四言詩的新生,開一代詩風。本書還探討了人們常常提起的曹操最終為什麼沒有取漢代之做皇帝的原因。第一,”世受皇恩”的家世影響,報漢之心時在制約;第二,擁漢扶漢而不篡漢的話說得太多了,難以自食其言;第三,不願把自己同劉備、孫權擺在同等地位上。這些分析是有見地的,推進了對曹操的研究。
本書曾收入匡亞明主編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之中。本次再版,作者訂正了一些原書當中的錯誤。

內容簡介
《曹操評傳》全面評述曹操的一生。上篇對其事功進行總結,作出評價;下篇將其在各個方面表現出來的重要思想給予梳理,力求作出客觀的分析和研究。《評傳》認為,曹操是一代軍事大家,對中國軍事思想作出重大貢獻;曹操謀求集權,禮刑並用,唯才是舉,不信天命等主張,和行屯田以資軍食、抑刑並用,唯才是舉,不信天命等主張,和行屯田以資軍食、抑兼併無令弱民兼賦等諸多 經濟主張,以及力除社會陋習、以先王之道為教和文學主張,都是對中國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此次出版修訂本,訂正了原稿中的個別錯訛和印製過程中的硬傷,增加了少許內容,並根據國家民政部編的2017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核定了古地名的今注地名。

作者簡介
張作耀,1931年生,山東平度人,1959年畢業于山東大學歷史系。曾任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編審;兼任《新華月報》主編、《新華文摘》主編。代表作有《曹操評傳》《曹操傳》《劉備傳》《孫權傳》和論文《論太平天國革命性質》《中國農民戰爭與宗教關係》《〈論語新探〉初辯》《廖仲愷思想芻論》《曹操集權而未篡漢自立辨析》《論劉備》《諸葛治蜀論》《論孫權》等。編著和主編有《中國歷史便覽》《中國歷史辭典》《大哉孔子》(大型圖說)等。論文集《史海蠡測》。

目錄

目 次
導 言 1
上 篇
第一章 社會、家世及其青少年時代 1
一、動盪的社會背景
二、模糊不清的家世源流
三、任俠放蕩的少年時代
四、初入仕途,急立名譽
第二章 在大亂中謀發展 20
一、稱疾歸裡,待機鄉間
二、間行東歸,起兵討董卓
三、謀不為用,”我自西向”
四、在鎮壓農民起義軍中壯大自己
五、中原始逐鹿
第三章 迎帝都許 35
一、酬夙志,迎帝都許
二、攬權力,百官總己以聽
三、權時宜,重用賢能
四、行屯田以資軍食
第四章 用兵東南 51
一、先打弱近之敵,南征張繡
二、以敵制敵,東討袁術
三、先撫而後擊,長驅伐呂布
第五章 統一河北 61
一、以弱制強,官渡勝袁紹
二、乘敵內亂,討平袁氏兄弟
三、北征烏桓
第六章 兵敗赤壁 82
一、間行輕進取荊州
二、延誤軍機,初戰失利
三、料敵不當,兵敗赤壁
四、慘痛的教訓
五、挫折後的冷靜
第七章 計破馬超與韓遂 95
一、聲討張魯以速馬超、韓遂反
二、渡蒲阪,據河西,結營渭南
三、巧施離間計
四、用奇破聯軍,乘勝而歸
第八章 統籌謀敵,屢次擊孫權 101
一、阮捉刀脅孫權
二、軍敗歎贊孫仲謀
三、士馬不能逞其能,密教張遼破敵軍
四、不失為正確的戰略決策
第九章 得隴不復望蜀 106
一、遙制兵,夏侯淵建功西北
二、親督將,張魯畏服封侯
三、失掉一次”望蜀”的機會
四、漢中不復再有
第十章 最後的歲月 119
一、戰略觀念上的轉變,聯吳擊關羽
二、有遠見的後事安排
下 篇
第十一章 “兵之變化非一道” 135
一、恃武者滅,恃文者亡
二、將賢則國安
三、重賞明罰,”禮不可治兵”
四、兵無常形,尚奇而貴詐
五、重地勢而不以險固為資
六、”因糧於敵”
第十二章 不慕虛名重實權及其尚禮崇法思想 150
一、”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
二、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
三、按漢初諸侯制度”封公建國”
四、設天子旌旗而不為天子
五、治定禮為首,撥亂刑為先
六、一幅理想的社會藍圖
第十三章 唯才是舉 171
一、”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
二、用人重謀,”誡在面從”
三、唯才是舉
四、不拘一格用人
五、不用則殺之
第十四章 不信天命之事 182
一、不信天命
二、不信亂神
三、慕仙而不信仙
四、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第十五章 抑兼併,無令弱民兼賦 191
一、重豪強兼併之法
二、減輕賦役,恤民疾苦
三、改稅制,開租調製之先
四、重視水利事業,倡行鹽鐵官營
第十六章 以先王之道為教 206
一、整風俗,力除社會惡習
二、重教育,以先王之道為教
三、好藝術,倡複先代古樂
第十七章 文學貢獻及其主張 215
一、繼承並推動了樂府詩的發展
二、”歌以詠志”
三、”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四、”改造文章 的祖師”
五、建安文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附:
曹 丕 (229-251)
一、生平
(一)文武同修的少年時代
(二)從丞相之副到魏國太子
(三)逼禪代漢
二、軍事主張及其沒有建樹的軍事行動
(一)重撫用降
(二)”天下未寧,要須良臣以鎮邊境”
(三)沒有建樹的軍事行動
三、政治思想
(一)絕外戚、宦官專權之路
(二)諸侯就國,無詔不得入覲
(三)複三公,行”九品官人之法”
(四)重視用人,但不善納諫
(五)崇儒
(六)輕刑
四、經濟主張
(一)輕稅,免租,賑民
(二)繼續推行屯田政策
(三)罷錢幣,以穀帛為市
五、文學貢獻
(一)鄴下文人集團的實際組織者
(二)理論創見
(三)創作特點
(四)歷史影響
六、餘論
(一)相信禎瑞與災異之兆
(二)提倡薄葬
(三)好田獵,喜女色,逸樂無禁
曹 植 (252-268)
一、生平
二、自然觀、人生觀
(一)”天地協氣而萬物生”
(二)”先民誰無死,知命複何憂”
(三)非鬼神而信嘉祥
(四)”仙人”路上徘徊行
三、政治觀
(一)提倡”詩書禮樂以為治”
(二)繼承了”親親、賢賢”思想
(三)修”君子之道”
(四)主張”省徭役,薄賦斂,勸農桑”
(五)向慕”井田”之制
(六)備贊先王之政
四、文學理論及其創作特點
(一)文學理論
(二)文學創作的思想內涵及特點
(三)歷史影響
附錄:三曹年表
主要參考書目 原版
原版後記
修訂本後記
前 言
導 言
曹操,一個對於中國歷史有著重大影響,但千百年來褒貶不一、終難蓋棺論定的人物。對於他的功業及其為人,評論之多,意見分歧之大,可謂世所罕有。
曹操少年時期”飛鷹走狗,遊蕩無度”,但”機警,有權數”,表現出一股聰明勁,因而引起了時人的注意。橋玄鼓勵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三國志 武帝紀》)這是歷史上第一個給曹操以肯定評價的人,而且是極高的評價。當時還有一位專門”核論鄉黨人物”的許劭,雖然卑視曹操的為人,但非常看重曹操的才能。他預言曹操將是”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後漢書 許劭傳》)。這個評語在晉人孫盛《異同雜語》中則記作”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被顛倒了的評語,經過《三國志》的注引和《三國演義》的渲染,塑造出一個”亂世奸雄”形象,一直深深地影響著人們對曹操的看法。
嚴格說來,橋玄、許劭等人對曹操的評價都是在未見曹操功業有成的前提下的揣度之見。雖然人們常常試圖用曹操的終生所為以驗證這些預見性論評的正確,但從科學的角度說,不宜視為對曹操的真正的歷史評價。
首先對曹操的才能和功業作出評價的是他的部屬、臣僚以及敵國、政敵。荀彧、郭嘉等從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等十個方面譽操,鮑信、程昱以”略不世出”、董昭以”天下英雄”表達對曹操的崇敬。即使漢獻帝的詔書稱”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于四海,方之蔑如也”一類的話,實際也是部屬的意見。因為這是在御史大夫郗慮主持下,由尚書左丞潘勖承曹操之意起草的,它代表了荀攸、鐘繇、諸夏侯、諸曹,以及程昱、賈詡、董昭等一大批人的意見。
曹操對於漢朝來說,是功臣還是奸賊,自然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曹操認為,”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然而,站在敵國的角度,就不是這樣看問題了。他們罵曹操的為人,揭露他待機篡漢的野心。最先罵操,而且連祖宗三代也罵了的是袁紹和後來歸操的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讓陳琳起草的《討曹操檄文》稱操”贅閹遺醜,本無令德”、”乘資跋扈,肆行酷烈,割剝元元,殘賢害善”、”身處三公之官,而行桀虜之態,殄國虐民,毒流人鬼”、”曆觀古今書籍,所載貪殘虐烈無道之臣,於操為甚”[ 《三國志 魏書 袁紹傳》注引《魏氏春秋》。] 。周瑜罵得更乾脆:”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三國志 周瑜傳》)劉備則稱,”曹操階禍,竊執天衡”、”剝亂天下,殘毀民物” (《三國志 劉備傳》)。敵國之言,意在煽動,每每言不符實,因而不能據以評價曹操。
曹操死後,曾有過一度捧操熱潮。曹植在《武帝誄 序》中說到曹操喪葬時的情景,”華夏飲淚,黎庶含悲。神翳功顯,身沉名飛。敢揚聖德,表之素旗。”這說明曹操死後,在他的統治區域以內,說不定確曾舉國同悲過一陣子。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