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留台作家研究 溫明明 978752253165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九州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馬華留台作家研究
ISBN:9787522531656
出版社:九州
著編譯者:溫明明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413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1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馬華留台作家研究”(16CZW41)成果,鑒定等級:良好。
2 深入中國臺灣文學和馬來西亞華文文學的場域,構建了馬華留台文學的歷史脈絡與當下圖景。

內容簡介
本書以馬來西亞留學/居留臺灣的作家群為研究對象,對這一特殊的文學群體進行了細緻、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厘清了馬華作家的留台傳統及其譜系生成演變的歷史軌跡;引入”後離散”和”跨域散居”的視角來研究馬華留台作家的”流動”和”文學生產”,考察了這個特殊的作家群對原鄉、故鄉、異鄉的文學書寫及其獨特的美學風貌;細緻解讀以李永平、張貴興、潘雨桐、黃錦樹、陳大為等作家筆下的婆羅洲雨林書寫、華人移民歷史書寫、當代華人族群創傷書寫,星座詩社、神州詩社等”留台生”社團與臺灣文學場域的互動共生,分析馬華留台作家在文學創作中如何處理臺灣的日常經驗。全書深入中國臺灣文學和馬來西亞華文文學的場域,構建了馬華留台文學的歷史脈絡與當下圖景。

精彩書評
馬華留台文學作為跨界的文學生產,發端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經過近七十年的發展,已然成為馬華文學、臺灣文學中引人矚目的重要版塊,也對世界華語文學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近年來,中國臺灣地區的陳大為、黃錦樹、張錦忠,中國大陸的劉小新、黃萬華、朱崇科,馬來西亞的許文榮、張光達等學者,已經從事開展了相關研究,但成果多限於個案研究和專題研究,整體性的綜合研究相對缺乏。《馬華留台文學研究》很好彌足了這個不足,在中國大陸學界應屬開創之作,具有鮮明的創新性,為推動馬華留台文學及馬華文學的繼續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評審專家

目錄

目 錄
001 緒論 “留台”:馬華作家的跨域流動
001 一、命名及闡釋:旅台、在台與留台
006 二、留台傳統的生成及延續:冷戰與全球化
015 三、文化回歸、後離散與跨域散居:馬華留台作家的價值
020 四、跨域之後:”鄉”的流轉及其書寫實踐
025
第一章 馬華留台作家的發展脈絡(1953—1979)
028
第一節 20 世紀50 年代:被忽視的馬華留台作家前行代
035
第二節 20 世紀60 年代:星座、”流離的婆羅洲之子”及其他
041
第三節 20 世紀70 年代:神州詩社與”外文系”作家
051
第二章 馬華留台作家的發展脈絡(1980—2022)
051
第一節 20 世紀80 年代:”兩刊”“一社”“一獎”及其他
071
第二節 20 世紀90 年代:七字輩崛起的一代
085
第三節 21 世紀至今:”無名”中的等待
097
第三章 馬華留台作家的婆羅洲書寫
098
第一節 潘雨桐:生態主義視域下的雨林書寫
110
第二節 李永平:”月河三部曲”中的婆羅洲地景及其地方感
122
第三節 張貴興:以地方性文化重建婆羅洲
133
第四節 浪漫化及魔幻化:雨林美學反思
143
第四章 馬華留台作家的族群創傷書寫
144
第一節 “前寫實—現代主義者”的華人底層敘事
157
第二節 種族政治下華人混雜文化的斷裂與延續
168
第三節 困惑與追問:跨域散居視域下的華人身份探尋
181
第五章 馬華留台作家的華人歷史敘事
182
第一節 從個體、家族到族群:張貴興小說中的多重歷史
212
第二節 華人歷史的多元化敘述及其深處的人性褶皺
226
第三節 “半式楚漢半式南洋”:陳大為詩歌的歷史書寫
241
第六章 馬華留台生詩社的詩歌理念及其實踐
244
第一節 星座詩社與現代主義詩歌
254
第二節 大地詩社:”回歸現實”與古典情懷
262
第三節 神州詩社與”文化中國”
275
第七章 馬華留台作家的散居記憶及臺灣經驗書寫
276
第一節 李永平:臺北作為繁華的烏托邦與墮落的惡托邦
282
第二節 鐘怡雯:”物”敘事及其背後的跨域散居記憶
302
第三節 陳大為:”我把臺北交給散文”
308
第四節 黃錦樹:”念書教書的臺灣經驗”
317 結語 並不年輕的”麒麟”
323 附錄 馬華留台作家大事記年表
373 參考文獻
409 後記

精彩書摘
三、文化回歸、後離散與跨域散居:馬華留台作家的價值
馬華留台作家中,除了白垚,其他人都是在馬來西亞出生長大的華人後代,他們之留台就具有了區別于一般留學與居留的特殊意義。一方面,作為東南亞已經落地生根的華人後代,他們在冷戰或全球化的背景下赴台留學,甚至居留於中國臺灣地區,與20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赴歐美等國留學並居留在這些國家的新移民相比,在流動的內涵上就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就象徵意義而言,馬華留台作家走的是與其先輩下南洋相逆的”北上”之路,他們的”留台”甚至是對其先輩離散南洋命運的逆寫,而新移民並不存在這樣的身份背景,因為他們走的路從隱喻的層面講是馬華留台作家先輩走的路,雖然兩者不能完全等而視之,但他們與留台作家的先輩都是離開中國原鄉,從這個角度來看,馬華作家之留台,揭示了移民之為不斷流動之民的深刻本質。另一方面,這批馬華作家留學和居留之地是臺灣地區,這與20世紀50年代以來一批從馬來西亞赴歐美等國留學並居留在這些國家的華人相比,同樣具有巨大的差異和比較的意義,因為馬華留台作家留學和居留的臺灣地區跟大陸一樣,對海外華人而言也是文化原鄉和神州的象徵,馬華留台作家從留學到定居,早期離散南洋的華人”回歸神州/原鄉”的願望竟也被隔代落實。可以說,馬華作家留台本身就具有諸多可供探討的價值。
首先,由於這部分馬華作家留學及居留的是具有象徵原鄉意義的臺灣地區,這就使得他們的留台必然生髮出”文化回歸”的價值。”‘回歸’不只是離開原居留地而遷移到另一個重新選擇的居留地,還包含回到主流或母體的意思。因此,‘文化回歸’可以廣義地用來描述一九六?年代以來那些基於文學或中文興趣而選擇留學臺灣的南洋子弟,或者來台之後成為作家而在台長期居留者。”馬華留台作家在廣義上就是一群重新回到中華文化”主流或母體”的特殊作家群,對他們而言,居留地的遷徙是次要和表面的,內在的變化是伴隨著居留地變動所帶來的文化地緣的改變。
早在1972年,馬來西亞華人賴瑞和在《中國時報》”海外專欄”發表《中文作者在馬來西亞的處境》和《”文化回歸”與”自我放逐”》,提出王潤華、淡瑩、林綠等馬華留台作家留學臺灣地區之後沒有返回馬來西亞,而且也不再有文學作品在馬華文壇發表,並據此認為”他們的‘自我放逐’是一種價值選擇—他們要回到中國文學的源流裡去”。賴瑞和文章 發表後,獲得翱翱(張錯)、劉紹銘、林綠等人的回應,引發了一場關於馬華留台作家”文化回歸”與”自我放逐”的討論。翱翱在《他們從來就未離開過》中回應賴瑞和時,以自身作為”香港僑生”到臺灣地區升學四年作為例子,認為”每一個回台升學的所謂‘僑生’都必須得承認,那四年的經驗,無論苦的甜的,都是一種感情的培植,至少,對我來說,四年時間便把我一個身份上所謂‘香港僑生’變成一個真真正正的中國人”,並提出”雖然我一再強調他們這幾個人(指王潤華、淡瑩、林綠、陳慧樺等,引者注)不是自我放逐者,但我還是深深為他們對中國感情的回歸而感動”。林綠作為賴瑞和文章 中點名的當事人之一,他在回應文章 《關於”自我放逐”》中除了認可翱翱文章 中所說的”對中國感情的回歸”外,還特別提到”這裡的所謂‘感情’,即是‘中國意識’”。在這場討論中,雖然雙方對王潤華等馬華留台作家”文化回歸”所持的立場並不相同,賴瑞和是批判性的,他希望他們深造結束後能夠重新返回馬來西亞和馬華文壇,林綠等卻想主動融入中國和中國文學,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其實都已意識到,馬華作家之留台,實際上是一次回歸文化原鄉的精神旅程。
除了王潤華等星座詩社成員,20世紀60年代中期留台的李永平、70年代中期留台的神州詩社成員等,他們的留台都可視為是向中華文化母體的回歸。李永平自小受家庭影響,嚮往那個由唐詩宋詞所建構起來的”文化中國”:”從小,在父親的薰陶之下,我對書本中,尤其是唐詩宋詞元曲裡,所描繪的神州大陸,心中便充滿了孺慕和憧憬。”“我是透過唐詩宋詞接觸中國的,那是最美、境界最高的中國。所以我的中國是文化中國,她是我的文化母親,我心裡頭的一個老媽媽。”李永平之留台就是對其早年形成的”文化中國”夢的落實,他後來創作《吉陵春秋》《海東青》《朱鴒漫遊仙境》等小說,其實也是對文化回歸的一種文學實踐。溫瑞安等神州詩社成員1974年留台,並在臺北建詩社、辦刊物,希冀在這裡實現他們復興中華文化的理想,但他們的”桃源夢”最終卻演變為”異托邦”,溫瑞安等人的文學實踐無疑是馬華留台作家文化回歸的極端案例。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