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海林音樂學文集 (全4冊) 修海林 978750397705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文化藝術
NT$3,80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修海林音樂學文集 (全4冊)
ISBN:9787503977053
出版社:文化藝術
著編譯者:修海林
叢書名:中國音樂學院60周年校慶中青年學者文集
頁數:4冊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424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文集從多學科、多維度地體現了作者在音樂學研究領域的思考與研究特點。

內容簡介
《修海林音樂學文集(套裝全四卷)(中國音樂學院60周年校慶中青年學者文集)》收錄了作者自1984-2024年所發表的文章,逾百萬字。第一卷為中國音樂史學,第二卷為音樂美學,第三卷為美育理論和音樂教育學、音樂物像學,第四卷為音樂評論。這部文集,涵蓋了作者在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折射出作者的學術之路:從音樂史學、音樂美學到後來又拓寬至美育理論和音樂教育學、音樂傳播學、音樂物像學以及音樂評論等。文集從多學科、多維度體現了作者在音樂學研究領域的思考與研究特點。

作者簡介
修海林,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北京市高校優秀教學團隊(中國音樂史)帶頭人,北京市高校教學名師,中國音樂學院建院50周年突出貢獻獎獲得者。曾先後任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高校社科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音樂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及中國音樂史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學術成果有《古樂的沉浮——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歷史考察》、《音樂美學通論》(合著)、《中國音樂的歷史與審美》(合著)、《中國古代音樂美學史》、《中國古代音樂教育》、《中國歷代音樂典籍精詮》(主編)等。多部學術專著獲國家級、省部級一、二等獎。《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樂類”特邀編纂委員,國家《藝術課程標準(實驗稿)》執筆者,《學校藝術教育研究叢書》編委會副主任,《世界音樂教育哲學 亞洲 中國音樂教育哲學》撰稿人(英國牛津大學2024年版)。

目錄

第一卷
遠古至西周四聲音階觀念的形成及其歷史地位
——關於音階史問題的若干思考
師曠形象古傳今識
鄭風鄭聲的文化比較及其歷史評價
孔子說”鄭聲淫”,會說”鄭風淫”嗎?
——關於”鄭風”“鄭聲”問題的再追問
禮樂文化宏微論
——關於禮樂文化的若干思考
曾侯乙編鐘六陽律的三度定律及其音階形態
《呂氏春秋 音律》有關三分損益生律法文字表述的
語義分析
——關於先秦三分損益律兩種生律法並存的探討之一
放馬灘秦簡《日書 律書》與《管子 地員》的兩種生律法及其學術特點探討
應當基於對原典的理解
——談《呂氏春秋 音律》中與生律法相關的”陽上陰下”觀念
“聲曲折”概念的重新界定與音韻學研究視點
漢魏至唐歌舞大?”三部性結構對比”曲體特點
古樂曲中”解”的曲體結構與功能
古樂中”二曲合套”的對比性曲體結構
——多曲同套音樂思維的先源
對中日唐代琵琶譜研究差異的探討
對古譜譯解與音響再現學理層面上的認識
宋代詞樂的創作特點
從姜白石自度曲看詞樂創作中的”音”“韻”關係
——兼及宋元”起調畢曲”理論的相關分析
傳承 傳人 傳譜
——《納書楹曲譜》”葉派唱口”的學術傳承與選擇
《納書楹曲譜》”葉派唱口”文化傳承的三個特點
關於戲曲音樂”一曲多用”問題的若干斷想
古代聲樂演唱理論拾穗
論王光祈的音樂思想
對王光祈出國留學原因的再認識
呂驥的大型合唱曲《鳳凰涅槃》
江文也的音樂思想
郭蘭英的藝術道路及其成就
杜鳴心的鋼琴協奏曲《春之采》
課題、方法、智力結構
——音樂史研究劄記三則
第二卷
音樂審美中情感情緒問題的研究
“反映論”與”主體論”
——對美學哲學基礎的思考
談”音心對映論”之爭
音樂存在的聽覺感知基礎
流行音樂問題與音樂美學研究
音樂美學理論新構
音樂存在方式”三要素”與音樂美學研究
音樂存在方式”三要素”理論是如何提出的
音樂美學的研究要引入文化視角
——從美學的角度看世紀之交的中西音樂問題
“樂本體”與”音本體”:中西音樂學的分水嶺
關於”音樂是什麼”的理論模式及其不同思考方式
——《關於民族音樂學的一種理論》的讀書筆劄
面對經典音樂作品的三種詮釋
關於中國音樂美學史研究對象的思考
“樂”之初義及其歷史沿革
“樂”——古樂文化的傳統審美心態
由《樂之初義之我見》引發的意見
“穌”之初義及其文化學研究
“和”——古代音樂審美的理想境界
“樂本體”思維模式在秦漢道家音樂思想學理性思考中的存在
——以《呂氏春秋》中《大樂》《適音》為例的分析
《樂記》音樂美學思想試析
論嵇康的音樂美學思想
——《聲無哀樂論》研究
有關《聲無哀樂論》音樂美學思想評價的若干問題
“樂”作為文化行為方式的存在
——答劉再生《<聲無哀樂論>今譯》”編者案”兼及今譯的概念理解問題
對茅原《仲德周年祭》一文中有關《聲無哀樂論》研究評價的答覆
韓愈音樂美學觀的”性情三品”人性論基礎
——對《聽穎師彈琴》《送孟東野序》的辨析與解讀
《溪山琴況》的琴樂美學思想
民族器樂審美中的人文情懷與審美範疇
第三卷
音樂傳播學
第四卷
附錄:修海林音樂學著述文目(1984-2024)

前言/序言
這部文集的出版,得益於中國音樂學院建校60周年慶祝活動。在此謹向對文集的出版給予支持和幫助的院系領導、老師以及出版社的編輯表示誠摯的謝意!
自1983年到中國音樂學院工作,作為複院後的第一批青年教師,在為全院各專業學生講授中國古代音樂史課程的同時,也堅定地踏上了音樂學研究之路,潛心於教學與科研。這在那一撥時代浪潮中,可謂一種”清流”生活方式。這樣一種選擇,也影響並成就了我的一生。
這部文集,雖包括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但是都屬?音樂學。在不少學者身上,都有這種研究特點,只是每個人的學術特點和統合程度不同。我的學術研究,從起步開始,就是音樂史學和音樂美學”兩條腿走路”,後來又拓寬至美育理論和音樂教育學、音樂傳播學、音樂物像學以及音樂評論等領域。這在我的第一部音樂學文集《音樂學之統合》(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年版)的書名和編纂體例的分類中,就有所反映。這樣一種學術特點,並非刻意的追求,更不是預設的目標,而是順著學術機緣,隨著教學與科研活動的開展、學術知識結構的拓寬,以及遵循學理邏輯本身,自然達成的結果。
從事中國古代音樂史的教學,本身就是一個研修的過程。在備課中,要給學生講明白,教師首先要給自己”解惑”。在這過程中,就會發現一些需要在前人認識基礎上,可以做進一步研究,甚至另闢蹊徑的課題,一些專題論文由此而生。
我的本科論文,是做的嵇康《聲無哀樂論》研究。為了真正認識嵇康”聲無哀樂”命題內在的美學價值,就要先找到學理上的依據(這項研究的副產品,就是音樂審美中情感情緒概念的重新界定和區分),然後用這把”刀子”去剖析嵇康對音樂審美特殊規律的認識及其理論價值,我在中國音樂美學史和音樂美學理論研究的雙向展開,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90年代中,參加教育部”八五規劃”重點項目的研究,承擔了《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的研究,而這項研究,如果沒有古代音樂史和古代音樂美學思想兩個方面的基礎,是難以深入的,所以馮文慈先生推薦了我。21世紀初,在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改革中,參加了從開創階段的《藝術課程標準》研究到教材審查、教師培訓乃至親歷音樂教育改革實踐不同層面上的工作。
20世紀90年代初,藝術學領域的傳播學研究開始得到重視,而音樂學領域的傳播學研究,必然會受到更多的關注。在我的《古樂的沉浮——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歷史考察》一書中,歷史上的音樂傳播與交流,已經進入史學研究視野。在學理研究層面上,音樂傳播學的研究不可能脫離文化傳播這個大背景,不是局限於”音本體”的認知就能解決的,更何況,傳播學橫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乃至藝術學科,各有特點,因此,應當構建音樂學領域傳播學的學理基礎,這是學術興趣使然。
在音樂史料學範疇,對於與音樂文獻學並行的音樂物像研究,在整體的把握上,我主張研究應”格物致知”,即”見物見人見心靈”(《看得見的音樂:樂器》”序”,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版),將音樂物像置於文化中去研究和認識。研究的對象,雖然不屬?第一手新材料的發現,但追求的是對音樂物像本身隱含的音樂文化意義的揭示。
音樂評論的工作,作為一種多功能的學術行為,涉及面更廣,包括有對音樂家、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音樂生活等撰寫的各種書評、樂評。感到欣慰的是,在長年積累的音樂評論中,為民族器樂表演專業的代表人物寫了不少,也因此有了更多的現場體驗。與此同時,對傳統音樂表演美學理論的認識,也有了與音樂美的實踐更為貼切的理解。回想李淩老院長在複院後構想學院的學科課程建設時,對音樂美學與音樂評論的重視,更能理解他看重理論聯繫實際,通過加強學科建設提升音樂評論水準的高遠眼光。
上面提到的這些不同的音樂學學科,在學術研究乃至與音樂創作、表演實踐的互動中,其實存在一種整體的相關、支持與互動。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科知識的劃分及領域的分野若形成壁壘,並不利於學術的發展,更何況是在一個門類藝術學科領域內。事實上,理論研究的創新,本身需要有”統合”的學術眼光。這方面,”統合”不同於”跨界”。”跨界”更多的是越過主體學科邊界、領域而隨機獲得靈感、啟發,雖不必精通界外之事,卻因有了靈感、啟發而產生新的創意;”統合”卻是基於學科視角多重關注、學理邏輯多點支撐和認識上的結構性把握,在一個視界寬闊且不囿於因分科過細而形成藩籬的主體學科內進行學術研究。當然,學科界域的劃分,可大可小,此另當別論。本書收錄的成果,雖涉不同研究領域,但都屬?音樂學,故曰”音樂學文集”。
音樂學未來的發展,如何才能不斷產生高質量、有創意的研究成果?我們已經進入AI時代,學科知識的學習,必將很快進入新的階段。雖然目前AI並非萬能,特別是在人文藝術學科領域,AI並非話語的”終結者”。但是,我們要面臨新的挑戰,卻是必然的。音樂學思維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訓練,必然會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教學、研修方式。我和大家一樣,一如既往地期待著音樂學人才培養的不斷進步。
謹以此序祝賀中國音樂學院60周年校慶!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