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人終成眷屬-《西廂記》創作論 黃天驥 978754732472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東方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有情人終成眷屬-《西廂記》創作論
ISBN:9787547324721
出版社:東方
著編譯者:黃天驥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431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元雜劇《西廂記》是我國傳統經典戲曲劇作,崔鶯鶯、張生、紅娘也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經典形象。歷來,學者解讀《西廂記》文本,往往側重于考證或文學批評,本書作者黃天驥先生認為,流傳至今的《西廂記》不僅是文學文本,還是戲劇文本,是要拿到場上表演的。因此,除了文學的眼光,還要再加以戲劇的眼光,才能凸顯《西廂記》作為戲劇文本而不是詩歌或小說文本的獨特面貌。因此,在本書中,黃天驥先生以他的詩詞創作造詣,助力他對古人文學創作的同情之理解,在考證之餘,以透闢的眼光,具通識,善裁斷,最終從筋節 竅髓中探得作品的七情生動之微,最終說明《西廂記》的文學意義與戲劇意義。

作者簡介
黃天驥,著名古典文學專家,1935年出生于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國古代戲曲學會會長、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曾任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黃天驥教授治學育人,桃李滿天下,為國家級教學名師。出版有《黃天驥文集》十五卷及《嶺南師友》等。

精彩書評
“《西廂記》天下奪魁”,這是古人對王實甫創作《西廂記》的高度讚譽。然而這部傑作是如何創作出來的?作者的靈心慧性如何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絕妙好辭與生動情節 如何得到完美的結合?”始亂終棄”的悲劇故事如何獲得脫胎換骨的昇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麗主題如何得到提煉?鶯鶯和張生的心靈交流如何逐步展現?紅娘如何成為文學史上前所未有的婢女形象?凡此種種,本書都作了細緻深刻的分析,絲絲入扣,引人入勝。黃天驥先生堪稱王實甫的異代知音!
——莫礪鋒 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被元代人評為”天下奪魁”的《西廂記》,作為公認的經典名作,八百年成為滲透在中華民族情感記憶中的文化典型。黃天驥先生從”張生為什麼跳牆”的疑問開始,用至少四十年的研讀和思考,從劇作聚焦的”情”中,剖析人性情感,解讀關目排場,回應戲理體局。尤其是先生建構的”創作論”,將王季思先生《西廂記校注》通過詩文與戲曲互證、董每戡先生《西廂記論》通過劇史與劇論互釋的方法,交融滲透,完成了案頭創作規律與場上演劇法則的理論闡釋,讓”西廂記”的典型價值和青春理想得以綿延增衍。
——王馗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中國戲曲學會會長

目錄

楔子
第一章 西廂記天下奪魁——《西廂記》的作者問題 15
山西古劇場,作者的身份 15
年代的歸屬,多人的增改 24
第二章 始亂之,終棄之——鶯鶯原型的悲劇性
《會真記》寫的是愛情悲劇 33
“始亂終棄”悲劇的根源 37
寫出了人的複雜心態 47
第三章 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董西廂》對”始亂終棄”的顛覆
宋人對張生態度的變化 57
婚姻阻力來自何方 60
《董西廂》的題旨 69
婚戀觀的嬗變 78
第四章 若無新變,不能代雄——《王西廂》的新格局
從”幻”到”劇幻” 87
開場兩個關鍵性的改動 91
楔子的兩支曲子 97
第五章 臨去秋波那一轉——佛殿奇逢和鶯鶯的主動追求
五百年前風流業冤 103
“臨去秋波”是全劇的關竅 112
三次”回覷”和年齡改動 122
第六章 老孫來替老張作伐了——戲劇衝突的契機
孫飛虎事件 129
和尚的作用 133
三計和五便 139
惠明的粗豪,張生的機敏 144
老夫人的態度 151
第七章 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兩代人的正面交鋒
紅娘的轉變和”閒筆”的妙用 157
環繞著敬酒的細節 164
老夫人的兩重性格 172
第八章 隔花陰人遠天涯近——人物心靈的對話
從拜月到聽琴 181
琴聲的妙用 191
第九章 賴簡的前前後後——兼談重複手法和戲曲道具的巧妙運用
“信息通”,鶯鶯主動精神的再次流露 199
紅娘對通信息態度的變化 205
通信息中的勾心鬥角 208
環繞著簡帖兒寫人物的性格 220
第十章 張生為什麼跳牆——描繪喜劇人物性格點睛之筆
“跳牆”的符號性作用 227
張生解錯了詩 232
妙趣橫生的喜劇性 238
第十一章 今宵端的雨雲來——怎樣看”酬簡”中的性描寫
“雙鬥醫”科範的作用 247
歷史主義地看待涉”性”的問題 250
涉”性”描寫與人性觀念的醒覺 254
第十二章 我直打死你這個賤人——戲劇高潮的處理和紅娘的”俠氣”
暴風雨來臨前的鬱悶 263
以四兩撥千斤 272
婢女形象的發展 284
俠義和同情心 288
紅娘也想嫁給張生嗎 296
第十三章 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送別” “驚夢”中敘事性與抒情性的融合
【端正好】的新意蘊 305
情景交融與兩難心態 312
臨別的壓力與理念的張揚 319
驚夢,虛與實的和絃 327
第十四章 是狗尾續貂嗎——關於《王西廂》的第五本
第五本的必要性 335
鄭恒的死和大團圓 346
討論第五本問題的深層意義 352
收煞 361

精彩書摘
入元以後,戲曲表演成了藝壇的主流。這包括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讓觀眾趨之若鶩。那時候,諸宮調、說書、雜耍等伎藝,雖然還在舞臺上流行,但以故事情節 為主幹,把諸般伎藝綜合起來進行表演的戲曲,在藝術形態上,明顯更能適應時代審美的需要。一時大河上下,塞北江南,藝人們爭相把故事編演,我國劇壇也出現了第一個黃金時代。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就在戲曲這一表演形態在藝壇冉冉上升之際,突然冒出萬丈光芒,出現了一部震古爍今的劇作,這就是王實甫的《西廂記》。
中國人,有誰不知道《西廂記》?
中國人,有誰不曉得那”待月西廂下”的鶯鶯?不曉得那風流倜儻頗似”銀樣鑞槍頭”的張生?不曉得熱情地為人牽絲引線的紅娘?
賈仲明說:”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其實,《西廂記》的出現,豈止在當時壓倒一大片,千百年間,它在劇壇上的成就,又有哪一部作品能夠企及?或者說,在同樣是以婚姻愛情為題材的劇作中,只有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差可比肩。不過,就劇本情節 結構的完整性而言,《王西廂》優於《牡丹亭》;就其在普羅大眾中的影響而言,《王西廂》也大於《牡丹亭》。
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對元代劇作家的創作風格有過很形象的評價,他說關漢卿之詞如”瓊筵醉客”,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確實,王實甫不像關漢卿那樣以豪辣酣暢的筆法描寫現實,不會像醉客般發出浪漫主義的遐想。《王西廂》中也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它確像是在鮮花叢中徘徊的美人,活色生香,悠遊顧盼,婉婉動人。而劇作者那細膩優美的筆觸,卻寫出了人的思想感情最細微的律動。
不錯,《王西廂》這”新雜劇”,是以元稹的”舊傳奇”作為創作的藍本的。但它在愛情故事中表現人性的萌動,其強烈程度遠高於《會真記》與《董西廂》。可以說,它讓我國古代劇壇第一次閃耀出人性的光輝。
判斷作家和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價值和地位,最重要的是看他能否創新,”若無新變,不能代雄”。《王西廂》之所以能稱雄於一代,奪魁於文壇,正是由於它有新變。這變,表現于創造了愛情故事的新題旨,讓”舊傳奇”呈現新格局。
前面說過,入宋以後,在劇壇上,已經出現不少以崔張故事為題材的戲劇,不過,它們都沒有流傳下來。原因很簡單,王實甫所寫的《西廂記》登上舞臺,就如一輪紅日,破曉時噴薄而出,它的光輝,籠罩一切,別的寫崔張情事的戲,像是黎明時分的星星,都變得黯淡無光,久而久之,自然也銷聲匿跡。
不錯,《王西廂》所寫的崔張故事,其情節 進行、人物關係,與《董西廂》沒有很大的差異。諸如崔張在佛殿上奇逢,月夜琴挑,隔牆吟和,孫飛虎兵圍普救寺等,驟然看去,它似乎是《董西廂》的翻版。更有甚者,《王西廂》在不少地方,還改頭換面地搬用《董西廂》的詞句。例如:
(1)《董西廂》:顛來倒去,全不害心煩。
——卷一【大石調 ?驀山溪】
《王西廂》:使別人顛倒惡心煩。
——第三本第二折【中呂 快活三】
(2)《董西廂》:不會看經,不會禮懺。
——卷二【仙呂調? ?繡帶兒】
《王西廂》:不念《法華經》,不禮梁皇懺。
——第二本楔子【正宮 ?端正好】
(3)《董西廂》:戒刀舉把群賊來斬,送齋時做一頓饅頭餡。
——卷二【仙呂調 ?尾】
《王西廂》:我將這五千人做一頓饅頭餡。
——第二本楔子【正宮 ?叨叨令】
像這樣的情況,在《王西廂》裡是經常發生的。這也難怪,因為《董西廂》的語言,實在妙不可言。正如吳梅先生說:”董詞的文章,實是天下古今第一”,”前人贊他好,是揀他詞藻美豔處;我贊他的好,在本色白描處董詞文章,就是平鋪直敘,卻不全用詞藻,方言俗語,隨手拈來,另有一種幽爽清朗的風致”。王實甫把董解元用過的詞語,順手牽羊,竊而用之,這也不是不可理解的。
有趣的是,王實甫在偷龍轉鳳的過程中,有些地方,還會發生點金成鐵、張冠李戴的毛病。像在第一本第二折,《王西廂》讓張生一上場便唱【中呂? ?粉蝶兒】一曲:”不做周方,埋怨殺你個法聰和尚!借與我半間兒客舍僧房,與我那可憎才居止處門兒相向。”所謂”不做周方”者,不給予方便之謂也。從《董西廂》的劇情看,張生”驚豔”後,便向法聰問這問那,要求借給他僧房半間,”早晚溫習經史”,實則想找尋機會接近鶯鶯,而法聰,則一一答應了;《王西廂》倒讓張生劈頭便埋怨他不給予方便,這實在毫無道理。
不過,若把這段情節 和《董西廂》作一比較,事情便可清楚。原來,《董西廂》在寫張生初遇鶯鶯時,有這樣一段描寫:”佳人見生,羞婉而入”,張生便沖了上去,豈知被法聰”一隻手把秀才捽住,吃搭搭地拖將柳陰裡去”,並且對他魯莽的行為一再勸阻。對張生來說,這法聰和尚確是不給予他方便的,因此,《董西廂》便有這句”不做周方”的唱詞。《王西廂》沒有採用《董西廂》的這一細節,或者,有些版本原來有此細節,卻被後來的整理者刪去了,而在唱詞上,又疏于照應,於是就冒出了”不做周方”的話頭,讓觀眾感到莫名其妙。
又例如,在第二本第一折,王實甫讓崔鶯鶯唱【油葫蘆】一曲:
這些時坐又不安,睡又不穩,我欲待登臨又不快,閑行又悶,每日價情思睡昏昏。
對這曲,淩蒙初認為:”‘登臨又不快,閑行又悶’數語,乃道張生者,移為鶯語,覺非女人本色。”的確,所謂登臨,是指登高望遠,這話用於鶯鶯,不合她的身份,女孩子深鎖閨中,不可能有什麼登臨的舉動。一查《董西廂》,這原來屬?寫張生的唱詞。它說張生自從遇見鶯鶯,坐立不安,六神無主,”待登臨又不快閑行又悶,坐地又昏沉”(卷一【正宮? ?尾】)。顯然,王實甫把這句唱詞搬用過來,稍一疏忽,移作鶯鶯語,便讓人覺得不是女人本色。
《王西廂》脫胎于《董西廂》,這是沒有疑問的,但是,從它的總體格局來看,是全新的。這一來,鶯鶯和張生的故事就有了質的飛躍。在雜劇中,劇中人雖然也叫張生、鶯鶯,但兩者的個性、神韻,絕不是《董西廂》裡的張生和鶯鶯,正如《董西廂》的張生和鶯鶯,並非《會真記》所寫的同名人物一樣。
崔張故事人物名字和題材同一,而其實質卻有根本的變化,人們把這現象稱為”幻”。像明代閔遇五在崇禎年間刻印的本子,稱為”六幻《西廂》本”。他所謂”六幻”是說崔張故事經過六次的幻變:元稹《會真記》為”幻因”;董解元《西廂記彈詞》為”幻”;王實甫《西廂記》為”劇幻”;傳說關漢卿續寫的《西廂記》第五本為”賡幻”;李日華《南西廂記》為”更幻”;陸采的《南西廂記》為”幻住”。後三幻,可以不論;而前三次的幻變,確是崔張故事發展的三個里程碑。
其實,這三次的”幻”,正是不同時代婚戀觀變化的產物。社會意識形態的蜃影,折射到文壇上,作者的筆觸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導致筆下的同名人物,具有不同的神韻。名同而神異,人物神韻、個性的不同,讓人物關係生髮出不同的含義,從而使故事的題旨出現實質性的變化,這就是”幻”。
就前三”幻”而言,《王西廂》的出現,是至關重要的。它讓人們看到,在12世紀的中國大地上,有一個幻影在徘徊。
人問影:你是誰?
影回答:我是”人”!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