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凡.高-生平和作品 烏韋.M.施尼德 978720018627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
NT$31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文森特.凡.高-生平和作品
ISBN:9787200186277
出版社:北京
著編譯者:烏韋.M.施尼德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410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這部精煉的傳記描繪了藝術巨匠文森特 凡 高曲折藝術生涯中的重要階段,介紹了在這些階段中產生的重要作品,提供了一種瞭解凡 高的全景視角。
青年時期文森特?凡 高幾次從業失敗,27歲時才決定從事繪畫藝術。很長時間裡,繪畫之于他並非易事。在當時的藝術中心巴黎的兩年中,他在西涅克、圖盧茲-羅特列克和高 這些新派畫家的見證下開始了自己的藝術之路。
在法國南部的阿爾勒,他置身于明亮灼熱的自然中作畫,追尋 的亮麗色彩,他作品題材的主觀意識特徵和色彩的自由運用為整個現代主義開拓了道路。1890年梵高在奧維爾鎮,而此前他的創作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藝術世界的作品:他以令人震驚的方式重新發明了繪畫藝術。

作者簡介
作者:烏韋 M 施尼德,德國學者,藝術史教授,1991年起任漢堡美術館館長,主要研究20世紀藝術,著有《20世紀藝術史》等。
譯者:常璿璿,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語言文學博士,現任職于河南大學外語學院。

目錄

第一章 早期在荷蘭的日子 001
工人中的傳教士 002
“繪畫之鄉” 004
早期的偏離 006
“積極的憂鬱” 008
海牙,”我的職業生涯從繪畫開始” 011
反抗大眾道德 016
“一顆好的、沾著泥的土豆的顏色” 019
比現實 真實 022
第二章 ? 巴黎1886—1888年 025
藝術的世界 026
和藝術家的世界 030
城市和互補對比 032
自畫像 035
南方的烏托邦 038
第三章 阿爾勒1888—1889年041
在鄉村 042
象徵主義的透視畫法 044
太陽崇拜 045
“亮黃色調” 046
“草圖” 048
南方畫院 067
為藝術家的友誼做準備 069
“裝飾”:”我們時代痛苦的表達” 073
高 在阿爾勒:偉大時刻與危機 076
交之後 082
一種未來的藝術 086
與世隔離 087
第四章 ?聖雷米?1889—1890年 089
與社會的矛盾 090
“現代感受” 094
自然比喻和個人經歷 098
心理探究 100
第五章 ? 奧維爾鎮?1890年 107
憂鬱的畫像 108
關於奧維爾組畫的猜測 109
藝術即解藥 113
第六章 ? 逐漸的認可?1900—1914年 117
生平簡介 123
大事年表 129
參考文獻 135
人名對照表 141

在線試讀
“積極的憂鬱”在獨立起來的這個階段,凡 高離群索居,身邊沒有志趣相投之人,沒有加入放蕩不羈的藝術家團體。1880年7月,他還在紙上寫了這樣一句話:”我選擇積極的憂鬱,而不是讓自己從 望中走出來,或者說,比起令人 望沮喪、袖手旁觀的憂鬱,我 喜歡希望、追求和探索的憂鬱。”此後十年直到 前他都保留著這張紙條。
“積極的憂鬱”聽起來似乎自相矛盾。但如果忽略這種基本思想,就無法理解之後的《向日葵》或耀眼風景之類的畫作。這些作品並非源自開朗從容面對世界的態度,而是來自探索的憂鬱,來自與世界決裂帶來的憂鬱。藝術活動一方面是一種凸顯這種決裂的嘗試,另一方面是突破繪畫世界的嘗試。因此這期間凡 高自己真正的目標是尋找:”如果我無所事事,如果我不工作,如果我不再尋找,我將迷失,我將動搖。”這表達出現代主義不斷創新的原因。
懷著積極的憂鬱這種意識,凡 高決定成為藝術家。多次從業失敗後,27歲的凡 高瞭解繪畫世界後投身藝術。慈善的動力不容忽視。正如之前的傳教一樣,他想成為藝術家,致力於服務被輕視的社會成員。作為不被社會接納的人,他對這些人的命運感同身受。在缺少工具的情況下,他系統地臨摹自然和複刻畫。1880年10月他去了布魯塞爾,在那裡學習了透視畫法和解剖學。
在布魯塞爾,凡 高畫出了早期素描作品,描繪了工作的艱難。繪畫方法模仿了流行的複製銅版畫藝術。那些複刻畫組成了凡 高那時的”繪畫之鄉”。凡 高尤為讚賞英語雜誌《版畫》的插圖,”因其週一上午的冷靜和有意的客觀態度及散文和分析,這是堅實有力的東西,當人們感覺疲憊時,能夠依靠它們”。因為熱衷閱讀,他還補充道:”法國作家巴爾紮克和左拉筆下的人物也是如此。” 初這個階段,凡 高畫的都是這樣的內容,他在社會中尋找著一種”對現實可怕的忠誠”。這種畫法形象地描繪了悲慘的現實,再無其他。當他把畫著播種者的素描寄給一位畫家朋友——安東 凡 拉帕德時,這位友人寫道,這不是一個播種的人,而是播種者的模型。凡 高接受了這種尖銳的批評:”一年或幾年後我才能畫出在播種的播種者。” 一種未來的藝術關於新藝術,1888年5月凡 高在阿爾勒寫道:”我們感覺,藝術比我們偉大,比我們的生命漫長我們的價值太少,為了成為藝術家中的一員,我們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我們的健康,我們的年輕,我們的自由,我們從未享受過這些,就像拉著一車人開心去春遊的馬一樣。” 凡 高總是把藝術想成比自己本身 長久的存在。在他眼中,去春遊的人是未來的藝術家,他們擺脫了反抗的壓力,在一個 好的、 自由的社會投身於新藝術,腳下是前人披荊斬棘、以犧牲為代價開拓的道路。組建南方畫院的計劃落空後,凡 高想在阿爾勒功成名就的所有希望都破滅:”高 和我被失敗困住,這將伴隨我們的一生。” 但這 加堅定了他對未來藝術的信仰。這樣的信仰現在是他的生活解藥。他對埃米爾 伯納德說:”我預感到一個新世界,堅信藝術能夠重獲新生。我覺得我們只是中間人,下一代才註定在和平中生活。”他給高 的信中還寫道:”也許我們是為了未來一代的畫家奉獻我們的生命。”他還說自己感受到了”死亡和永生”,他是指身體的死亡和藝術的永生。這也可以從《向日葵》或《耳纏繃帶的自畫像》這些作品中發現:自然的消逝和藝術及在藝術中永生的信念。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