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詩學源流-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 馬永波 978754732495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東方
NT$63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西詩學源流-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
ISBN:9787547324950
出版社:東方
著編譯者:馬永波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433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一般讀者
跨文化的詩學探索:《中西詩學源流: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是著名學者馬永波三十年學術探索的結晶,深入剖析了中西詩學在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交匯點上的深刻變革,為讀者提供了一次跨越文化邊界的詩學之旅。
思想與藝術的交融:本書不僅探討了文化與自然、語言與物、事實與價值的二元性對立,還深入分析了人的主觀與客觀、理性與感性、生命與精神的內在分裂,展現了思想與藝術的完美交融。
文學理論的創新視角:馬永波在書中整合了文學中的現代性、後現代性和生態關懷,為文學理論提供了新的視角,重新界定了文學的起源、功能和主體,是對當代文學研究的重要貢獻。
漢語寫作的指路明燈:《中西詩學源流》對當代漢語詩歌寫作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指導意義,為作家和學者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是探索漢語詩歌創作和理論研究的必讀之作。

內容簡介
《中西詩學源流: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是著名詩人、學者馬永波三十年學術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深入探討了中西詩學從現代主義向後現代主義的轉變,涵蓋了文化與自然、語言與物、事實與價值的二元性對立,以及人的主觀與客觀、理性與感性、生命與精神的內在分裂。書中不僅整合了文學中的現代性、後現代性和生態關懷,還重新界定了文學的起源、功能和主體,對當代漢語寫作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指導意義。

作者簡介
馬永波,1964年生於伊春,文藝學博士,中國先鋒詩歌代表人物,翻譯家,領先的後現代詩歌學者,迄今已出版原創和譯著70餘卷,系惠特曼、狄金森、龐德、史蒂文斯、威廉斯、阿什貝利、梅 薩藤、羅桑娜 沃倫等人詩歌及《白鯨》的中文譯者。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現代性與後現代性
第一節 漫遊與歸家的辯證法
自從人類的始祖被趕出樂園之後,人類就和自然失去了聯繫,失去了與整體、和諧、統一的關聯。當天使的火焰之劍在通往生命樹的路上轉動,亞當和夏娃必須以揮灑汗水的耕作來活命,這也就是人類對自然進行利用與開發的開始,而亞當和夏娃置身于樂園的時候,他們本是不需要勞動的。勞動,同時意味著異化。我們知道,現代社會人性異化的一個根本特徵,就在於工具理性和實用智慧的畸形發達,把一切都納入了數字化、符碼化的運作範疇,不能以數字規範統一編碼的事物已經逐漸被迫消失。仿佛,原先生長在大地上的事物都在一瞬間被拔出了根,孤零零地漂浮在稀薄的空氣中。人和事物的無根性造成了內心靈性生活的萎縮,人的價值態度日益喪失,人和自己的靈魂就像身體和衣服一樣以不同的速度奔跑,永遠追趕不上彼此。
海德格爾曾經就我們所處的這個科學實證階段進行過系統的反思。他認為,科學技術絕不只是一種歷史的社會的現象,它首先是一種世界觀,即把人抽象出來作為一個能思維的主體,而把世界理解成這個思維主體的認識對象,理解為與人相對立的對象性實在。這種對象性的世界觀使人們把自己的生活世界變成了意欲探究、利用、佔有的圖景。當人與世界分離之後,所有屬?人與世界統一體的東西,都成了研究、計算的對象。而當主體的思維純然指向外部世界的時候,他自身必然處於幽冥晦暗之中,這也就是海德格爾所謂的”世界之夜將達夜半”。
那麼,是反抗人性的異化,力求賦予事物以完整的秩序;還是承認異化是必然的過程,認同碎片化的能指遊戲?這兩種不同的態度成了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詩歌的分野。在城市文明日益顯露出致命缺陷,寧靜田園被轟隆隆的大工業所夷平的時候,人類和自然母親的關係已經不再和諧統一,而是充滿了實用理性所導致的衝突與矛盾;遭到嚴重破壞的自然,開始以各種災難來顯示她對人類的憤怒與懲罰。當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普遍衝動使人們日益以數學式的、定量的、對象化的方式看待一切,將一切打上機械的烙印,不斷擴大的工業便像烏雲籠罩了往日清新的田野—自然已經終結,人類已經按照自己的需要將自然完全重新塑造,我們已然置身于一個後自然的世界裡。梭羅曾經說:”如果走上半個小時,就可以在這個地球表面發現一處從來沒有人在那裡住上一年的地方,那裡自然也沒有政治,因為政治只不過是抽雪茄的人吐出的煙霧。”可是,現在,即使你走上半年,也不可能找到這樣的地方了。我們至少在現代社會裡已經終結了為我們所界定的自然—與人類社會相區別的自然。正如美國學者比爾 麥克基本在《自然的終結》一書中說:”風的意義、太陽的意義、雨的意義,以至於自然的意義都已經與以往不同。是的,風還在吹,但是它將不再生自另一個與人世隔離的、非人格化的地方。”
隨著自然被過度人化,對上帝與天堂的想像也隨之破碎,神性和人的靈性也一併被放逐,人的創造物高居於寶座,成為人的主人。盧梭說:”科學甚至文明不會給人類帶來幸福,只會帶來災難。”席勒則看到,”工業文明把人類束縛在孤零零的斷片上,機器的輪盤使人失去生存的和諧與想像的激情”。費希特覺得自己簡直無法在這樣的世界裡安置自己的靈魂。就在這樣的處境中,喪失家園的人類開始在城市的鋼筋水泥迷宮中迷失,同時也無法再度返回以前與人相互依存、融合統一的自然本原,成為無根之樹,從而把欲望當成了生存唯一的動力,將精神還原為簡單的心理學;從而喪失了與整體(神聖)的有機聯繫,使人的存在成為沒有參照的孤零零的”定在”,再也返回不到天、地、人、神四維結構的詩意空間。面對物質劇增而人的精神愈發萎縮和茫然無依的生存現實,面對神靈隱遁之後讓人眩暈的巨大空白,面對道德失範、價值迷失的時代氛圍,一個嚴肅的詩人,要麼是為時代唱一曲挽歌,哀悼那逝去的美與和諧;要麼是為這個”中心在持續崩潰和重構”的時代唱出一曲未來主義式的讚歌。
現代社會人性異化的一個根本特徵,就在於這種工具理性和實用智慧的畸形發達。在對象化思維的統攝下,所有一切都將背離自身,甚至包括以抵抗這種背離為旨歸的詩歌寫作,也就是說,寫作對寫作者的異化開始了。當詩歌成了一種可操作的對象時,詩與詩人的性質就已經在暗中同步蛻變了。從這種背景來考察,我們不難看出當前的漢詩寫作已經遠遠背離了初衷,演變成了”欲望的能指”遊戲。毫不誇張地說,目前漢詩存在的一個亟待清理的問題,就是人本與文本的脫節 。詩人歷來是知識分子中最具先鋒性、最敏感的群體,說他們是民族的良知並不為過。整個社會和歷史中所發生的苦難,首先是被詩人先天的敏銳所感受到,因此,在健康的社會中,詩人具有預警器的作用,和先知、巫師屬?同一系列。詩人對苦難與精神的擔承往往不僅僅是其個人的事情。雖然說在生活真實向文本真實的轉換中,由於個人性情、視野及轉換機制的差異,詩人所抵達的方位會稍有不同,並且這兩種真實的轉換是在沒有見證者的情況下暗中發生的。這就決定了人本和文本並非單純的一一對應關係,兩者之間的關係要相對複雜得多。但文本中彌漫著的尖銳的疼痛、精神的呼吸和情感的紋脈,其真偽憑直覺就可以分辨得出(當然需要具備專業的直覺)。當人人都在把行為和信仰拉開距離,甚至文過飾非的時候,如果一個詩人能表裡如一地實踐自己信仰,將對詞語、精神、形式的迷戀強調到極端,本身就無異於一種信仰了,我們當對其予以足夠的尊重,而不能笑其癡愚。因此,詩人的人格力量,是保證文本真實性的一個依據,儘管不是唯一的依據。
因此,當代漢詩中的”回歸”主題便在幾組相對的關鍵詞或場域之間展開,它們是家園和異鄉、文本和人本、愛情和死亡,等等。這幾組相關場域實際上是建立在微妙的自否基礎上的。它們不僅僅是對立的,也是可以互相取代的。正如只有在地獄的最底層,我們才能找到通往煉獄的通道一樣。在深入後的超越中,這幾組對立的事物將合而為一。這樣的辯證思維,能使詩人免于落入對象化思維的陷阱,從而為我們開闢了獨有的風景—家園與異鄉潛在的悖論關係,在感情回歸和精神放逐之間存在的永遠的敵意。
家園的喪失當然不僅僅是指物理意義上的家和故鄉,而是人的心靈歸宿的問題。在主體將生活世界對象化之前,人與萬物是共生的,是和諧的一體,那時的世界可以稱之為伊甸園。而當人與萬物分離,成為孤零零的此在後,靈魂也就變得無所歸依了。這裡的喪失家園也可以說是人和”整體”(神)的分離。人不再和萬物處於同一層面上,人開始盤剝事物,並在這過程中迅速失去自身的依託。一種普遍的無根性,導致現代人是”在家中流浪的人”,他們永遠在路上,永遠需要在此處與彼處、喪失與獲得之間不斷地實現動態平衡。
家園意識在漢詩中曾是一個普泛化的主題,很多詩人將情思定點集中於此,無疑是和其生存背景及知識型構有著深刻關聯的。比如,有著鄉村生活經歷的詩人,置身于城市的浮華與喧囂之中,遠離鄉村樸素寧靜的事物,為生計而苦苦掙扎,當然會生出如許的鄉愁。這種具體的生存處境決定了其詩歌不可能是淩虛高蹈的學院式詠唱,也不可能是簡單認同異化的後現代式的欲望書寫。生活真實的殘酷、淩厲與粗糙在嚴重擠壓詩人的心靈,在使其幾欲窒息的同時,也保證了其文本的可靠性。也許,人一經出離母體,就是家園喪失的開始。所以,對於詩人來說,世界”遍地陽關”。流浪是一生的,是沒有盡頭的漂泊。從人生本質上看,這也是近乎真理的。有大哲說過,人生就像燒紅的環形跑道,沒有出口也沒有暫時的歇腳處,你得不停地跑才能忍受那灼人的痛苦。對於詩人這種自覺流放的人來說,詩歌也許就是那灼熱跑道上空暫時的涼蔭,雖可解一時之痛,終究改變不了命運封閉的圓圈。歡樂與安慰只是在腳與腳之間,只是一場流水帶來又帶走的夢。永遠回不去的家並沒有構成詩人內心的安慰,反而成了大地上的另一個異鄉,一片形同虛設的風景。對於作為流浪者的詩人,除了黑夜一無所有,除了歌唱一無所為。在黑夜中浮現的點點燈光,那只是別人的生活,是詩人所不曾經歷也無法進入的生活,因此黑夜更顯得一無所有,只有風和潦倒的酒杯陪伴在身邊。由鄉村流落到城市的詩人便如葉賽寧一般,逐漸體會到成長意味著不斷的喪失,逐漸明白了一個殘忍的事實:並不存在”另外的生活”—從旁觀者到置身其中,從一個人的天真到另一個人的天真,仍是空虛與共的旅途,仍是一個人在城市的陰影坐著。詩人也在不斷的自我放逐中領悟了,人的本質並不是規定性的,而只是一種可能性。因此,在很多詩中我們常會讀出一種失去時間和方向的恍惚感。前路是漫漫風雪和黑暗,是傷痛與徘徊,而家在身後已成為不可回歸的風景,僅僅是虛無中的一道微弱的光芒,一點塵封的記憶而已。正所謂,回不去的地方才是家園。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