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著作全集-注釋本.第7卷.學科之爭 實用人類學 李秋零 978730033083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NT$75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康德著作全集-注釋本.第7卷.學科之爭 實用人類學
ISBN:9787300330839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著編譯者:李秋零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322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是《康德著作全集(注釋本)》的第七卷,內含《學科之爭》和《實用人類學》。與《康德著作全集》第七卷相比,本書增加了兩篇科學院版的編者導言、科學院版的編者注和譯者李秋零老師的譯者注。

目錄

1798年學科之爭/李秋零譯
獻詞
科學院版編者導言
前言
第一篇哲學學科與神學學科的爭執
導論
各學科的一般劃分
第一章 各學科的關係
第一節 高等學科的概念和劃分
一、神學學科的特性
二、法學學科的特性
三、醫學學科的特性
第二節 低等學科的概念和劃分
第三節 高等學科與低等學科的違法爭執
第四節 高等學科與低等學科的合法爭執
結論
第二章 附錄:借助神學學科和哲學學科之間爭執的實例來解釋各學科的爭執
一、爭執的內容
二、解決爭執的哲學釋經原理
三、事關釋經原理的指責及其答覆
總的附釋:論教派
學科之爭的媾和與調停
附錄:關於神聖經書的實踐利用和可能存續時間的聖經歷史學問題
附錄:論中的一種純粹的神秘主義
第二篇哲學學科與法學學科的爭執
重新提出的問題:人類是否在不斷地向著更善進步
一、人們在這裡想要知道什麼
二、人們如何能夠知道它
三、關於人們想對未來預知的東西之概念的劃分
四、進步課題不能通過經驗來直接解決
五、然而,預卜的人類歷史卻必須與某種經驗相聯繫
六、我們時代的一個證明人類道德趨勢的事件
七、預卜的人類歷史
八、論著眼于向世界福利進步的準則在公開方面的困難
九、向著更善的進步將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收益
十、惟有在什麼樣的秩序中才能夠期待向著更善的進步
結束語
第三篇哲學學科與醫學學科的爭執
論心靈通過純然的決心來控制其病感的力量
致宮廷顧問胡弗蘭德教授先生的一封回信
論人的心靈通過純然的堅定決心來控制其病感的力量
養生學的原理
一、論憂鬱症
二、論睡眠
三、論飲食
四、論出自思維不是時候的病感
五、論在呼吸時通過決心來清除和病感
六、論這種緊閉雙唇呼吸的習慣的結果
結束語

後記
實用人類學/李秋零譯
科學院版編者導言
前言
第一部分人類學的教學法 D D D論既認識人的內心又認識其外表的方式
第一卷論認識能力
論對自己的意識
論自我主義
附釋:關於自我主義語言的格式
論對自己表像的自主意識
論對自己的觀察
論我們沒有意識到就擁有的表像
論對自己表像的意識中的清晰和不清晰
論與知性相反的感性
為感性辯護
針對第一條控告為感性辯護
針對第二條控告為感性辯護
針對第三條控告為感性辯護
論一般認識能力方面的能

目錄

論用感官幻相所做的人為遊戲
論所允許的道德外表
論五種感官
論觸覺感官
論聽覺感官
論視覺感官
論味覺和嗅覺的感官
關於外部感官的總附釋
問題
論內部感官
論感官感覺在程度上增強或者減弱的原因
一、對比
二、新穎
三、變換
四、直到飽和的提高
論感官能力的受阻、削弱和完全喪失
論想像力
論不同種類的感性創作能力
一、論造型的感性創作能力
二、論聯想的感性創作能力
三、論親緣關係的感性創作能力
論通過想像力使過去和未來成為現在的能力
一、論記憶
二、論預見能力
三、論預卜能力
論健康狀態中不自主的創作,亦即論做夢
論標記能力
附錄
論建立在知性之上的認識能力
劃分
三種高級認識能力相互之間的人類學比較
論靈魂在其認識能力方面的孱弱和疾病
一、總的劃分
二、論認識能力中的心靈孱弱
三、論心靈的疾病
零散的附釋
論認識能力中的種種才能
論比較性的機智和玄想性的機智的屬差
一、論生產性的機智
二、論洞察力或者探究能力
三、論認識能力的原創性或者天才

作者簡介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著名德意志哲學家,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唯心主義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
李秋零,河南唐河人,哲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學理論專職教授,哲學系/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特邀研究員、清華大學道德與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黑龍江大學外國哲學特邀研究員、遼寧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等。主要研究領域為基督教哲學、古典哲學。專著有《上帝 宇宙 人》、《哲人視野中的歷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譯著有《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彼岸星空——康德書信選》、《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等,另撰有數十篇論文。

精彩書摘
論無聊和消遣
感到自己的生命,讓自己快樂,這無非就是:感到自己連續不斷地被驅使著從當下狀態走出(因此,這種狀態必定是一種同樣經常地重複的痛苦)。由此就也可以解釋對一切注意自己的生命、注意時間的人(有教養的人)來說無聊的那種壓迫人的,甚至可怕的重負。使人離開我們所在的那個時刻並過渡到下一時刻的這種壓力或者驅動是加速度的,並且可以一直增長到作出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耽於享樂的人嘗試過一切方式的享受,對他來說再也沒有什麼新的享受了;例如人們在巴黎談到摩丹特勳爵時就說,”英國人絞死自己,為的是消磨時間”。———在自身知覺到的感覺方面的空虛激起一種畏懼(horrorvacui〔對空虛的畏懼〕),並仿佛是激起對一種緩慢死亡的預感,這種死亡被認為比命運迅速斬斷生命之線更為痛苦。
由此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時間的縮短與快樂被當做一回事,因為我們越是忘卻時間,我們就越是感到神清氣爽;例如在乘車出遊時,一次社交長達三個小時之久因談話而興趣盎然,在下車時,如果其中一個人看一下表,就會高興地說:”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或者”時間對我們來說過得真快啊!”因為與此相反,如果對時間的注意不是對我們盡力擺脫的某種痛苦的注意,而是對快樂的注意,人們就會合情合理地對時間的任何損失感到惋惜。———那種很少包含表像變換的商談叫做冗長無聊的,正因為此也是煩人的,而一個逗笑令人覺得時間短的人即使不被視為一個重要人物,也畢竟被視為適意的人物,一旦他走進房間,所有在座的客人都滿面生輝,就像從重負下面解放出來那樣快活。
但是,一個人在其人生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在用無聊折磨自己,以至於他每天都度日如年,但在臨終時卻抱怨人生苦短,這種現象該如何解釋呢 ———其原因可以在與一個相似的觀察的類比中來尋找:為什麼的裡(不是測出的或者像俄國的裡那樣配有里程標誌的裡)離都城(例如柏林)越近就越小,離之越遠(在波莫瑞)就越大呢 因為看到的對象(村莊和農舍)的充實,就在記憶中造成錯誤的推理,認為已走過一大段距離,因而也為此需要比按照鐘錶所會得出的更長時間;但後一種情況中的空虛,卻很少造成看到的東西的記憶,因而就造成路程較短,因而時間也較按照鐘錶所會得出的更短的推理。———同樣,用各種各樣變化多端的工作標誌著生命最後部分的那些階段,其總和會給老年人激起這樣的想像,認為所經過的生存時間比他按照年數所相信的更長,而他為了實現一個預期的目的而有計劃地向前推進的工作就充實了時間(vitamextenderefactis〔用工作來延長生命〕),這是感到人生的樂趣但畢竟也滿足於生活的惟一可靠手段。”你想得越多,做得越多,就活得越長久(甚至在你自己的想像中)。”———於是,生命就會以心滿意足而結束。
但是,在生命期間的心滿意足(acquiescentia)又是怎樣的呢 ———它是人無法達到的,無論是在道德方面(在行為正派上對自己滿意),還是在實用方面(對他認為通過技巧和聰明為自己掙得的舒適滿意)都達不到。大自然把痛苦當做能動性的刺激置入他裡面,他不能擺脫這痛苦,為的是始終向著更善進步,而且即便是生命的最後一刻,對生命的最後一個階段的心滿意足也只能如此稱為相對的(部分是由於我們把自己與別人的命運相比較,部分是由於我們也把自己與自己相比較);但它絕不是純粹的和完備的。———在生活中(絕對地)心滿意足,這就會是沒有行動的平息和動機的靜寂,或者是感覺和與之相聯結的能動性的遲鈍。但是,這樣一種遲鈍與一個動物體內心臟的靜寂一樣,是不能與人的理智生命共存的;如果不是(通過痛苦)產生出一個新的刺激,繼這種靜寂之後的,不可避免地是死亡。附釋:在這一卷中,本來還應當討論激情,即在人心中超越內在自由的界限的那些愉快和不快的情感。然而,既然這些情感往往被混同於將在另外一卷,即欲求能力那一卷中出現的情欲,而且畢竟也與情欲有親緣關係,所以我將在這第三卷中著手討論它們。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