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著作全集-注釋本 第4卷.純粹理性批判 (第1版).未來形而上學導論 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 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初始根據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NT$1,00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康德著作全集-注釋本 第4卷.純粹理性批判 (第1版).未來形而上學導論 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 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初始根據
ISBN:9787300330822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著編譯者:李秋零
頁數:66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322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簡體書】 康德著作全集-注釋本 第4卷.純粹理性批判 (第1版).未來形而上學導論 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 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初始根據 787300330822 李秋零
內容簡介
該書是《康德著作全集(注釋本)》的第4卷,主要收入《純粹理性批判(第1版)》《未來形而上學導論》《未來形而上學的奠基》《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初始根據》。與《康德著作全集》第四卷相比,該書增加了各篇科學院版的編者導言、科學院版的編者注和譯者李秋零老師的譯者注。

作者簡介
伊曼努爾 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著名德意志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
李秋零,河南唐河人,哲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專職教授,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黑龍江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特邀研究員、遼寧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等。主要研究領域為基督教哲學、德國古典哲學。專著有《上帝 宇宙 人》、《德國哲人視野中的歷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譯著有《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彼岸星空——康德書信選》、《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等,另撰有數十篇論文。

目錄

1781年 純粹理性批判(第1版)
科學院版編者導言
獻詞
前言
導論
一、先驗哲學的理念
論分析判斷與綜合判斷的區別
二、先驗哲學的劃分
第一部 先驗要素論
第一部分 先驗感性論
第一章 論空間
第二章 論時間
對先驗感性論的總說明
第二部分 先驗邏輯論
導言 先驗邏輯的理念
一、論一般的邏輯
二、論先驗邏輯
三、論普遍的邏輯劃分為分析論和辯證論
四、論先驗邏輯劃分為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
第一編 先驗分析論
第一卷 概念分析論
第一篇 論發現一切純粹知性概念的導線
第一章 論知性的一般邏輯應用
第二章 論知性在判斷中的邏輯功能
第三章 論純粹的知性概念或者範疇
第二篇 論純粹知性概念的演繹
第一章 論一般先驗演繹的原則
向範疇的先驗演繹的過渡
第二章 論經驗之可能性的先天根據
一、論直觀中把握的綜合
二、論想像中再生的綜合
三、論概念中認知的綜合
四、範疇作為先天知識的可能性的事先說明
第三章 論知性與一般對象的關係和先天地認識
這些對象的可能性
1783年 未來形而上學導論
1785年 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
1786年 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初始根據
中德人名對照表

精彩書摘
1781年5月11日後康德致赫茨的信:感謝您優先考慮對我這個作品〔《純粹理性批判》〕進行真正的研究,我一開始只能指望在為數不多的幾位讀者那裡發現這樣的努力。因為人們不能指望,思維方式一下子就被引導到至今為止完全不習慣的軌道上來,而是需要時間來事先在其舊有的進程中,逐漸地阻滯它,並最終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它轉入相反的方向。但是,誰只要清晰地認識到形而上學不僅現在,而且歷來所處的境遇,他就將在粗略的通讀之後,已經認為值得花費力氣,至少值得以這種處理方式,把一切擱置不顧,直到這方面的問題完全澄清為止。這樣,無論我的作品命運如何,都只能在人類知識的這個與我們關係最為密切的部分中造成思維方式的完全轉變。就我這方面來說,我任時光流逝,以便達到一個能使我完全感到滿意的完善認識。我也達到了這樣的認識,以至於現在,雖然我有時也很想作一些小小的補充和說明,但在主要問題上,我卻也沒有發現什麼要改動的地方。這種方式的研究總是困難的,因為它包含了形而上學的形而上學,但儘管如此,我還是曾經計劃把它寫得通俗一些。但是,由於必須對地基進行清理,在通俗性這一點上,一開始就做得很差勁,尤其是因為必須根據其所有的接合點,對這種知識的整體進行考察。若不然,我就可以僅僅從我在純粹理性的二論背反這個題目下講述的東西開始。這樣做,就能夠講述得很成功。然而,學校必須首先獲自己的權利,然後,人們也能夠發現,自己是為了討好世人而生的。
1781年6月8日康德致比斯特爾(Biester)的信:這部著作〔《純粹理性批判》〕雖然是我多年來深思熟慮的結果,但卻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用現在的這種形式寫成的;因此,有時會遺留下一些疏忽或者倉促的文筆,有時會遺留下一些晦澀難懂的東西。我不能為了精雕細琢行文使它易於理解,而長時間地延誤這部著作的出版。因為就事情本身來說,我已經沒有什麼要說的了。最好等到讀書界的評判指出了顯得需要加以說明的地方時,我再加以說明(今後,我少不了要做這樣的事)。因此,我必須毫不猶豫地完成這部作品。我也不認為自己想要收回某些已經寫出的東西,但有時需要做出一些說明,這樣做,是有益於這件頭等大事的。
1783年10月8日康德致伽爾韋的信:我也坦率地承認,在開始時,我並沒有指望我的著作〔《純粹理性批判》〕會這樣迅速地受到歡迎;因為為此目的,材料的搜集並未被充分按照普遍的可理解性撰寫出來,為此大概還需要幾年時間。一大堆不熟悉的概念和一種更不熟悉的、儘管如此必然相伴而來的新語言必然造成的最初的頭暈目眩將會消失。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切問題將得到澄清(也許,我的《導論》能夠有助於此)。這些問題將會給理解其他地方以啟發,當然,有時候還需要我這方面作出一些說明您提到,缺乏通俗性是人們能夠對我的著作提出的一個公正的指責,因為事實上任何哲學著作都必須是能夠通俗化的,否則,就很可能是在貌似深奧的煙幕下掩蓋著連篇廢話。不過,達到如此高的研究是不能以通俗性作為開端的。只要我能夠使人們在適合學院使用的概念中同我一起用那些未開化的表達方式走上一段路,則我早就已經想(但其他人將在這一點上已經更為幸運)制定出有關整體的一個通俗且畢竟又透徹的概念了。對此,我本來已經有過這樣的計劃。顯然,如果我們只能把讀書界的富於鑒賞力的部分當然不參與研究的那種洞識向前推進,當這種洞識從其黝黯的作坊裡走出來,已經儀態萬方,不用害怕那部分讀書界的判斷了的時候,我們就只能叫做糊塗蛋(懶漢博士)了。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