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羅爾斯 汪志堅 978720819023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人民
NT$41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羅爾斯
ISBN:9787208190238
出版社:上海人民
著編譯者:汪志堅
頁數:18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322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用馬克思的立場和方法對羅爾斯的政治思想作全面分析和批判的專著。
本書以”自由主義在回應馬克思對傳統自由主義的批判中發展”這一思想史線索切入展開對羅爾斯正義理論的細緻考察。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資本論》中將傳統自由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加以批判,此後一個世紀的自由主義理論建構都致力於回應馬克思的批判。有別於諾奇克、哈耶克、波普爾和弗裡德曼等人政治思想中馬克思主義的否定性在場,羅爾斯的正義理論作為西方自由主義在社會正義議題上的延續,積極地借鑒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意見,可以這麼說:羅爾斯的正義理論代表了馬克思之後自由主義的最新發展。
羅爾斯的思想被認為與馬克思具有某些相近性,他本人亦曾參考馬克思的著述,由此有必要厘清、呈現二者之間的複雜思想淵源,以深入透視羅爾斯未被普遍瞭解的思想特點。

作者簡介
汪志堅,北京大學哲學博士,2017年至今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研究興趣包括當代西方政治哲學、康德實踐哲學、馬克思政治哲學。迄今已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學術月刊》等刊物發表論文十餘篇。

目錄

目錄

總序
導論
第一章 馬克思在當代西方正義理論中的”在場”
第一節 對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不同接受
第二節 對馬克思批判個人天賦作為”天然特權”的不同接受
第三節 對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自由權利虛假性的不同接受
小結
第二章 羅爾斯和康德思想淵源重探
第一節 “近而遠之說”——對羅爾斯和康德思想淵源的正統描述
第二節 “貌合神離說”——對康德道德心理學的誤讀
第三節 “行合趨同說”——走向去倫理化的政治哲學
小結
第三章 羅爾斯基本需求原則的困境及其解決
第一節 基本需求原則的提出
第二節 基本需求原則所引起的困難
第三節 對理查森的一個批評
第四節 基本需求原則如何才能有意義
小結
第四章 駁近年來西方學界融合馬克思和羅爾斯的傾向
第一節 西方學界近年來融合馬克思和羅爾斯的三種嘗試
第二節 社會觀念:階級的還是階層的
第三節 批評進路:生產關係的還是道德直覺的
第四節 人的觀念:歷史的還是固化的
小結
第五章 羅爾斯的”兩面”和馬克思的自由主義批判
第一節 羅爾斯《正義論》的雙重面相
第二節 馬克思的自由主義批判
第三節 羅爾斯後期轉向的兩個相反路標
小結
第六章 唯物史觀視角中的羅爾斯正義理論
第一節 羅爾斯克服馬克思對傳統自由主義的批評的嘗試
第二節 唯物史觀作為解讀羅爾斯批評資本主義進路的鑰匙
第三節 以分配正義觀念為導向的生產資料分配
小結
第七章 羅爾斯”政治轉向”的意識形態分析
第一節 羅爾斯的”政治轉向”
第二節 兩點闡釋疑難
第三節 對重疊共識可能性的意識形態分析
第四節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與自由主義政治合法性原則
小結
第八章 羅爾斯引進無知之幕的理由
第一節 無知之幕是取得一致性契約的條件
第二節 無知之幕遮蔽了道德不應得因素
第三節 無知之幕是建立理想的正義理論的條件
第四節 社會基本結構作為正義的主題——馬克思和羅爾斯的共識
小結
第九章 馬克思的”偶然”和羅爾斯的”運氣”
第一節 羅爾斯論運氣及其對馬克思的質疑
第二節 馬克思論偶然性
第三節 回應羅爾斯
小結
附錄 馬克思、諾奇克和資本主義市場交換
第一節 “非模式化的”模式化
第二節 “以個人權利證成自願交換”的循環
第三節 不同生產關係中的自願交換
小結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二戰之後,由於實證主義的興起,社會調查和實驗方法取代哲學思辨,成為政治領域研究的科學方法,對政治領域做規範性研究的傳統政治哲學日趨式微。在這種狀況下,羅爾斯憑藉1971年出版的《正義論》可以說以一己之力復興了政治哲學這門學科。此後各種當代西方政治哲學思想流派幾乎都是通過批評或者發展羅爾斯的政治思想得以立足。正如諾奇克所言:”現在,政治哲學家們或者必須在羅爾斯的理論框架內工作,或者必須解釋不這樣做的理由。”諾奇克這話是對西方政治哲學學者說的,而中國政治哲學學人的理論關切則與西方學者不盡相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有馬克思主義這一指導思想。在中國做政治哲學,不管你研究的是什麼問題,持有的是何種立場,你都會不由自主地,或主動或被動地將其與馬克思的政治思想做比較。對羅爾斯的研究也不例外。
本書就是應這種需求而寫的,它用馬克思的立場和方法對羅爾斯的政治思想作全面分析和批判。西方學者不可能為我們做這件事情,馬克思的思想不構成他們的理論預設。從某種意義上說,本書的抱負是有限的,它的預期讀者主要是中國的羅爾斯研究者。但從另一種意義上說,與基於西方語境問題意識解讀羅爾斯的著作相比,本書期待會引起中國讀者特別的興趣。作為長期浸淫在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中國讀者,如果你認可馬克思政治思想的核心觀點,同時又對羅爾斯的政治哲學感興趣,本書的價值自不待言。即便你對用馬克思的立場和方法研究羅爾斯仍心存疑慮,你也一定想知道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羅爾斯會呈現何種面貌,從而確證或打消你原來的疑慮。因而本書對你仍然有用,它可以為你提供一個檢驗你的已有信念是否可信的試劑。
本書從馬克思主義視角研究羅爾斯的正義理論,不僅是出於我國政治思想特殊狀況這一地域化考慮,更是延續了”一個多世紀以來自由主義在回應馬克思對傳統自由主義的批判中發展”這一思想史線索。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和《資本論》等作品中將傳統自由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加以批判,此後一個世紀的自由主義理論建構都致力於回應馬克思的批判,對馬克思的回應極大影響了馬克思之後自由主義的理論面貌。例如在哈耶克、波普爾和弗裡德曼的自由主義思想中,我們都能時時看到馬克思的影響,儘管在多數語境中,這種影響是以否定性的方式呈現的。羅爾斯的正義理論是西方自由主義在社會正義議題上的延續,代表了自由主義在20世紀下半期的最新發展。從馬克思主義視角出發對羅爾斯正義理論加以批判性考察認真對待了以下事實:羅爾斯的正義理論代表了馬克思之後自由主義的最新發展。
再者,相較於馬克思之後的其他自由主義理論家,羅爾斯又特別重視從政治思想史中吸取養分,這其中就包括對馬克思政治思想的消化和吸收。除在《正義論》和《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等作品中多處提到馬克思之外,羅爾斯在《政治哲學史講義》中還將馬克思的政治思想作為一個專題來評介。雖然羅爾斯力求客觀中立,但他在評介馬克思時關注的方面,顯然又不能不受到他自己的正義思想的影響。羅爾斯在”馬克思講座”開始不久就羅列了馬克思對傳統自由主義的批判要點,並論證他的”作為公平的正義”成功克服了馬克思的批判。這表明以下兩點:第一,羅爾斯認為馬克思對傳統自由主義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道理的,自由主義若要站立得住,必須相應而變;第二,羅爾斯在建構其正義理論時,自覺吸取了馬克思對傳統自由主義的批評意見。羅爾斯對其正義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關係的討論又成為一個需要從馬克思主義視角出發加以考察的課題。我們不禁要問:羅爾斯的正義理論是否真像羅爾斯說的那樣,克服了馬克思指出的傳統自由主義的缺陷?由此,從馬克思主義視角出發對羅爾斯的正義理論進行考察,無論對於準確把握羅爾斯正義理論建構的動機,還是深入理解羅爾斯正義理論的內容,都具有重要意義。理解馬克思對傳統自由主義的批判和這一批判與羅爾斯正義理論的關係,構成深入理解羅爾斯正義理論的一個前提。
下面我簡要介紹一下本書各章 的內容。
第一章 論證從馬克思主義視角考察以羅爾斯正義理論為代表的當代西方政治哲學並不是從外部強加的一個闡釋視角,而是適應了”當代西方自由主義正義理論在回應馬克思中發展”這一政治思想史線索。由於馬克思沒有系統討論過社會正義問題,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當代研究通常用當代西方正義理論的方法和框架試圖從馬克思的文本中”拷問”出一個馬克思的正義理論。這一解讀方法難以為馬克思和當代西方正義理論的關係提供一幅完整圖景。事實上,當代西方正義理論自形成之初就受到馬克思政治思想的塑造性影響。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和對資本主義剝削的批判、馬克思對個人天賦作為”天然特權”的批判以及馬克思對資本主義自由權利虛假性的批判,構成羅爾斯和諾奇克構建分配正義理論時不得不面對的課題。對馬克思相關論點的不同反應,既是羅爾斯和諾奇克之間分歧的一種反映,也是促成他們之間分歧的一個誘因。隨著當代西方自由主義將關切點轉到社會正義議題,馬克思對傳統自由主義的批判構成了導致當代自由主義內部分裂的持續壓力。
第二章 探討羅爾斯和康德的思想關聯。馬克思自己在青年時期也曾是個康德主義者,從一種先天的規範性原則出發批判社會現實,他後來基於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否定從道德觀念出發批判社會現實,可以看作對自己”康德時期”觀點的修正。從思想傳記的角度看,對康德哲學的反思塑造了羅爾斯政治哲學的形成、轉向和終局。學界對羅爾斯和康德思想淵源論題主要有”貌合神離說”和”近而遠之說”兩種觀點,前者認為羅爾斯前期對其正義理論的康德式闡釋是基於對康德的誤讀,後者認為羅爾斯後期政治理論致力於疏離康德學說。借鑒學界對康德實踐哲學的新近研究會發現,”貌合神離說”誤解了康德的道德心理學,而”近而遠之說”則誤解了康德法權論與其倫理學的關係。澄清這些誤解之後會發現,羅爾斯和康德的思想實際上是一種漸近關係,即”行合趨同”。鑒於羅爾斯和康德思想的以上親緣關係,從成熟時期的馬克思觀點出發對羅爾斯的政治哲學加以批判順理成章 。
英語學界已經有一些學者對馬克思和羅爾斯進行比較研究,第三、四兩章 對他們的工作做了一些評介。這一評介並不構成詳盡的文獻綜述,我只是在我有所洞見的點上加以闡發。
第三章 探討由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佩弗提出,後被羅爾斯採納的關於增加一個基本需求原則的建議。後期羅爾斯(從《政治自由主義》開始)在著名的兩個正義原則之外,還提出了一個基本需求原則,並將這一原則置於比兩個正義原則更為優先的位置。問題在於,羅爾斯假定正義原則只用於調節 能夠進行充分社會合作的公民之間的關係,在此預設之下,新引入的基本需求原則並不能與兩個正義原則形成有機整體,差別原則將對基本需求原則產生排斥反應。這一問題並非不可解決。一方面,基本需求原則若要有意義,羅爾斯就需要修正他關於正義原則適用對象的假設;另一方面,一旦羅爾斯將基本需求原則和差別原則運用於不同的社會群體,基本需求原則的引入將使得羅爾斯的正義理論更具包容性。
第四章 打包處理近十多年來西方一些左翼學者融合馬克思和羅爾斯政治思想的嘗試。《正義論》曾長期被西方左翼學者視作為福利資本主義的辯護之作。進入21世紀,羅爾斯在兩部新著中把福利資本主義斥為不正義,並申明他自己的正義理論吸納並克服了馬克思對古典自由主義的批評。西方學界遂出現了一股融合馬克思和羅爾斯的潮流。然而,馬克思以唯物史觀為基礎的政治理論和羅爾斯所發展的契約論政治理論在人的觀念、社會觀念以及對資本主義的批評進路等方面都存有重大分歧,這就使得雷曼、亨特和布魯德尼等人融合馬克思和羅爾斯的嘗試難以取得成功。
第五、六、七章 是全書的重心所在,這幾章 從馬克思的立場和觀點出發對羅爾斯前後期政治思想作了全面分析和評價。第五章 討論羅爾斯正義理論與資本主義制度的關係。對於”資本主義制度能否實現羅爾斯正義原則”這一頗具現實意義的問題,《正義論》觀點上的模棱兩可已經在學界引起很多討論,借鑒馬克思對傳統自由主義的批判,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羅爾斯在這一問題上的緘默。同時,馬克思關於自由主義價值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複雜關係的分析,能夠使我們洞見羅爾斯在後期著作中的兩個相悖的轉向路標:一方面在《政治自由主義》中謀求與當代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合拍,能夠得到現有各種合理整全性學說擁護的規範性原則;另一方面在《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中將各種資本主義制度斥為不正義,並要求對資本主義產權私有制進行激進變革。
第六章 從唯物史觀視角解析羅爾斯的正義原則。羅爾斯在其理論建構中吸納了馬克思對傳統自由主義所作的批評,這就使他的正義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的關係撲朔迷離。從唯物史觀視角審視羅爾斯的正義理論會發現:羅爾斯從西方社會公共政治文化中的理念出發對資本主義社會所做的內部批評,暗中倚賴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意識形態的分析,但馬克思又不會贊同羅爾斯的批評進路;羅爾斯雖然將生產資料的重新分配看作實現社會正義的關鍵步驟,但由於將分配正義的觀念,而不是生產力的發展認作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因而違背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第七章 從馬克思意識形態分析的視角對羅爾斯後期”政治轉向”作全新闡釋。羅爾斯”政治轉向”的初衷是為解決內在于《正義論》穩定性論證的一個問題,但它似乎帶來了更多問題,這些問題包括重疊共識的可能性難題和政治合法性標準的設定難題。對羅爾斯”政治轉向”的已有解讀忽視了羅爾斯”政治轉向”和西方社會新自由主義轉向的深層次關聯,無法對以上難題提供解答。借重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分析,可以洞察到:重疊共識之所以可能,是因為當代西方社會的政治價值和生活觀念都受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塑;自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