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未來的哲學思考 成素梅 978720819078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人民
NT$87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科創未來的哲學思考
ISBN:9787208190788
出版社:上海人民
著編譯者:成素梅
頁數:42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163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進步,讓人類再一次站上了歷史進程急劇變革的風口浪尖。本書著眼于科技進步的當下與未來,從不同視域對新興技術發展所引發的學科轉型和哲學問題展開了跨學科的學理性分析,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關注當代科學技術發展背景下當代科學哲學、技術哲學、認知科學哲學、藝術哲學的新發展,下篇聚焦深化”科創未來”發展理念所帶來的倫理挑戰與風險,結合哈貝馬斯等當代思想資源探討了人工智能、基因編輯、情緒識別等相關科技倫理問題,並立足於尼采的思想探討超人類主義議題,以此為契機重思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作者簡介
成素梅,理學學士,哲學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二級教授,《哲學分析》雜誌執行主編;研究方向為科學哲學、量子力學哲學、休閒哲學和人工智能哲學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獲上海市先進工作者和上海市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上海市領軍人才。任國際”邏輯學、方法論和科學技術哲學協會”(CLMPST)理事(2019—2023),國際科學理事會中國委員會(ISC-CHINA)委員,上海市哲學學會副會長。近期出版專著《改變觀念:量子糾纏引發的哲學革命》《科技時代的哲學探索》;學術成果兩次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牛津、劍橋、斯坦福等多所大學訪問學者。

目錄

總序1
導言1
上篇 科學哲學與藝術哲學的新進展
第一章 專長哲學的興起3
第一節 關於專家及其專長的概念分析3
第二節 熟練應對的現象學綱要15
第三節 熟練行為的現象學闡釋40
第二章 認知科學哲學的當代轉向56
第一節 羅蘭茨對延展認知的現象學闡釋及其局限性57
第二節 認知科學哲學的實用主義轉向及其影響77
第三節 概念性心理事件的實用主義闡釋95
第三章 實用主義的人工智能哲學觀117
第一節 布蘭頓對強人工智能的實用主義辯護118
第二節 重勘具身人工智能體的可能性135
第三節 澄清人工智能體的道德身份147
第四章 藝術哲學的神經美學範式161
第一節 何為神經美學162
第二節 藝術起源的神經美學路徑166
第三節 詩畫異質的神經美學之辨182
第四節 人工智能藝術的神經美學評判201
下篇 當代技術倫理與超人類主義運動
第五章 智能社會的倫理問題及其治理原則229
第一節 人工智能本性的跨學科解析229
第二節 智能革命引發的倫理挑戰及其風險244
第三節 勸導式技術的倫理慎思258
第六章 基因編輯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倫理思考273
第一節 哈貝馬斯論人類基因技術的倫理合理性274
第二節 情緒識別技術的問題、風險與規治290
第三節 機器倫理學的當代爭議及其解決方案306
第七章 人類增強技術的倫理反思322
第一節 關於”增強”與”治療”的倫理拷問323
第二節 人類增強技術對倫理自主性的挑戰343
第三節 人類增強技術與倫理自然主義批判356
第八章 尼采、超人與超人類主義運動377
第一節 尼采是自然主義者嗎?377
第二節 尼采是達爾文主義者嗎?390
第三節 尼采是超人類主義者嗎?404
後記420

前言/序言
在人類文明演進史上,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各國提升國際競爭力、爭奪經濟主戰場以及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和發力點。當代科學技術作為產業革命的新引擎,已經滲透到千行百業,改變著人類的生活世界,正在將人類文明推向智能化生存的全新維度。這種勢不可擋的發展趨勢塑造了”科創未來”的發展理念。這意味著人類社會進入了依靠科技創新來驅動發展、引領變革乃至重塑一切的新階段,映射出決策者和利益相關者對科技創新理念的堅持,對科技創新趨勢的研判,以及對科技創新力量的信賴,證明科學技術不再是外在於社會的純粹工具,而是成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社會科學技術。
然而,從哲學視域來看,”科創未來”的發展理念所帶來的就並不總是一勞永逸的收穫與成就。我們從近年來相繼推出的ChatGPT、 Sora、 GPT4o等人機交互技術的應用中,看到了機器智能的過人之處,體會到它們正在將人類追求自動化與智能化生產的理想從物質領域拓展到知識領域,並且向著繪畫、音樂、作曲、賦詩等人文領域進軍;我們從無人駕駛、智能客服、服務型機器人、無人工廠等人工智能體的普及中,預感到人類即將面臨爆發式失業的壓力;我們從量子技術、納米技術、微電子技術、基因工程、腦機接口以及合成生物等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發展中,意識到當科學技術從過去只是改造人類生存的外部自然發展到有能力改造人類自身的內在自然時,重新拷問人性的重要性,以及應對在傳統倫理框架內無法克服的倫理挑戰的迫切性。
這表明,當我們把以人工智能為標誌的新興技術的創新發展看成是國家制勝和經濟繁榮的法寶時,我們迫切需要站在未來文明的立場上沉思一系列發展性問題,比如,我們希望通過智能化的發展來塑造什麼樣的文明形態?習慣於為發展經濟和追求物質生產最大化而奮鬥的人類,如何為迎接勞動解放的到來做好思想準備和制度安排?預設了精英主義的”科創未來”藍圖,對專家的知識與技能的應用提出怎樣的倫理要求?當具有工具性和類人性雙重功能的智能機器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時,如何超越過去建立在人與工具二分之基礎上的規章 制度,重塑法律法規與倫理規範?如何規制人臉識別、深度偽造、互聯網、大數據、元宇宙、腦機接口等技術的應用
對這些問題的系統反思拉開了”人,成之為人”的第二個過程的帷幕。”人,成之為人”的第一個過程是人與自然相分離的過程,即人不斷地擺脫對周圍自然現象的擬人化理解。結果,自然界最終成為”被刪除了人”的場所,人則以一種被刪除的形式作用于自然界,形成了與人無關的事物和與人無關的過程等新範疇。後來,隨著以牛頓力學為核心的第一次科學革命和以蒸汽機、電力和計算機為標誌的三次技術革命的深化發展,自然界越來越成為人類改造、利用乃至征服的對象。
法國技術哲學家埃呂爾把”人,成之為人”的第一個過程看成是人類的生存方式從自然環境到社會環境再到技術環境不斷轉變的過程。美國哲學家塞拉斯認為,人與自然界的分離,對哲學研究十分重要,因為它提供了哲學反思的起點,拉開了概念思維的帷幕。概念思維既指對世界的表徵方式,也是人與人溝通與合作的基本前提,也是象棋之類的遊戲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更標誌著自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哲學研究超越了個體思維轉向群體思維的過程。
與”人,成之為人”的第一個過程所不同,以量子力學為核心的第二次科學革命和以人工智能為標誌的第四次技術革命所開啟的”人,成之為人”的第二個過程則必須回答如何守護人的自然性、如何重新理解”自由”“勞動”“成功”等關乎人性的理論問題;如何重新認知人的身體邊界、人的身體技術化和精神技術化、自我尊嚴、自我實現乃至生命意義等關乎人性的實踐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除了需要從學理意義上豐富我們的概念工具箱和重建法學本體論之外,還需要在實踐意義上出臺新的監管措施,使倫理規範成為科技公司高效運營的內在需求,超越”倫理即約束或障礙”的排斥理念,樹立”倫理即關愛或服務”的融合理念。
所以,如果說,人與自然界的分離所開啟的”人,成之為人”的第一個過程是圍繞物質文明建設展開的,是建立在工具主義技術觀之基礎上的話,那麼,深化”科創未來”發展理念所開啟的”人,成之為人”的第二個過程則需要圍繞精神文明建設來展開,
需要在交互主義技術觀之基礎上,平衡科技發展與人類價值保護,平衡科技的應用價值與社會責任的要求,重塑有利於人的身心成長和生命意義提升的文化環境。
由此可見,”科創未來”的發展理念既帶來一系列哲學挑戰,又能前所未有地激活傳統哲學資源。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本書試圖從不同視域對新興技術發展所引發的學科轉型和哲學問題進行跨學科的學理性分析,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科學哲學與藝術哲學的新進展”主要關注在當代科學技術發展背景下當代科學哲學、技術哲學、認知科學哲學、藝術哲學的新發展;下篇”當代技術倫理與超人類主義運動”主要關注深化”科創未來”發展理念所帶來的倫理挑戰與風險,並立足於尼采的思想探討超人類主義等問題。簡要概述如下:
第一章 “專長哲學的興起”主要基於對專家及其專長的概念分析,對技能認識論的揭示,對熟練行為的習慣主義與理智主義之爭的超越,來展現專長哲學的論域空間。首先,基於對拉奎拉地震事件、波蘭尼關於科學運行的良心機制以及科學運行的社會機制的闡述,探討專家及其專長的分類問題;其次,基於對技能與身體意向性概念的闡述,對熟練應對活動的哲學前提的揭示,指明理論理解與實踐理解之間的區別與聯繫;最後,基於對習慣主義與理智主義的連續譜系性以及梅洛龐蒂的心身辯證法的分析,論證習慣具有的身體自動性、智能性、靈活性、域境敏感性以及向對未來目標的開放性的觀點。
第二章 “認知科學哲學的當代轉向”主要聚焦于羅蘭茨對延展認知的現象學闡釋,揭示認知科學哲學發展的實用主義轉向及其對社會科學的影響。首先,基於對羅蘭茨的認知標誌理論、認知所有權、活動與認知關係的闡述,揭示羅蘭茨認知現象學的理論貢獻及其局限性;其次,基於對認知科學實用主義轉向的基本特徵的闡述,探討行動導向的認知科學哲學問題;最後,基於布蘭頓的推理主義語義學,剖析關於概念性心理事件的內在主義解釋與外在主義解釋的局限性,闡述實用主義進路的優勢。
第三章 “實用主義的人工智能哲學觀”主要訴諸布蘭頓等哲學家的思想資源,對人工智能體的心靈、具身性,以及倫理問題進行哲學討論。首先,探討塞爾論強人工智能的問題場景和布蘭頓對強人工智能體的辯護;其次,基於對實用主義身體觀的闡述,論證”智能的非表徵”概念有助於超越心物二元論的思維框架的觀點;最後,基於對意識條件和主體條件的區分及其關聯的揭示,探討人工智能倫理發展的三個可能階段。
第四章 “藝術哲學的神經美學範式”主要將藝術感知的外部經驗與內在的神經活動相對應,探討神經美學的內涵研究目標、研究方法等。首先,基於腦科學、神經科學和神經影像學技術的發展,闡述神經美學的基本內涵;其次,基於對藝術起源的”勞動說”和”巫術說”的剖析,對藝術能力的本質特徵的揭示,追溯神經美學的產生與發展過程;然後,基於對萊辛的”詩畫異質說”的分析,揭示詩畫感知的神經生理基礎,以及探討人工智能藝術的群體性”效果”與”生成”等問題。
第五章 “智能社會的倫理問題及其治理原則”首先基於對計算機科學家圖靈、物理學家邦格、政治哲學家湯普遜、現象學家德雷福斯以及科學知識社會學家柯林斯關於人工智能的相關觀點的闡述,探討人工智能的跨學科理解;其次聚集於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和技術會聚三個層面來揭示它們所帶來的倫理挑戰及其倫理風險,並潛在地論證建立關於人類文明未來發展趨向的倫理學框架的必要性與實現性;最後通過對勸導式技術的產生及其內涵的簡要闡述,揭示技術勸導活動所帶來的倫理挑戰和所產生的倫理風險,提出相應的治理原則,來深化我們對人機交互技術的倫理理解。
第六章 “基因編輯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倫理思考”主要以基因編輯和人工智能的倫理規範研究為範例,探討倫理規範的特殊性與普遍性、技術治理的規範性與合理性、技術應用的自由與限度、自由選擇與公共倫理規範的平衡等問題。首先,闡述哈貝馬斯基於交往行動理論和商談理論,從共識論證、責任論證和工具化論證對優生學的批判;其次,借鑒哲學和演化心理學對人類情緒的理解,剖析情緒識別技術的優點與不足,並提出了金字塔式的綜合治理方案;最後,針對人工智能的倫理挑戰,闡述了有限人工道德體的解決方案。
第七章 “人類增強技術的倫理反思”主要探討由於人類增強技術的應用引發的倫理問題,以及相關的學術爭議。首先,從醫學倫理出發,在與”治療”概念的對勘關係中闡述與把握”增強”概念的基本內涵;其次,基於區分個人選擇對自身實施增強和父母選擇對未出生的孩子進行增強兩種情形,結合身體財產權理論來判斷,人類增強技術的應用是否違背了個人自主原則;最後,剖析支持人類增強的超人類主義和持反對立場的生物保守主義之爭的內在本質,認為雙方爭論的關鍵在於是否認同倫理自然主義。
第八章 “尼采、超人與超人類主義運動”主要探討尼采與超人類主義運動之間的內在關係,重點回答尼采的”超人”與超人類主義者所講的”超人類”和”後人類”之間有何聯繫與區別,尼采是否是超人類主義先驅,或者說,尼采思想與超人類主義運動之間能否相互兼容等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不只在於挖掘尼采的現實影響,梳理超人類主義的思想史脈絡,更在於以此為契機,重新思考哲學與科學之間的關係。
本書的後記中注明了寫作分工情況。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我對團隊成員的積極響應和用心撰稿、對叢書責任編輯的辛勤勞動、對上海社會科學院第二輪創新工程學科建設的支持和重要學術成果的出版資助,表示誠摯的感謝!學術發展永遠在路上,我們仍將砥礪前行,歡迎學界同仁和專家學者對本書的觀點及其論證提出寶貴意見。
成素梅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