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犯罪 李玫瑾 978756533549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NT$49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19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誰在犯罪
ISBN:9787565335495
出版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著編譯者:李玫瑾
頁數:28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074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以「誰在犯罪」為主題,以犯罪防控為目的,通過對已經犯罪的人員展開調查,結合典型個案的調查訪談,尋找犯罪人的可辨析特徵及處於犯罪危險臨界狀態的心理徵象;同時探尋犯罪人及犯罪心理發生的路徑,為犯罪防控提供更為具體的犯罪心理畫像。 全書共有13章。 第一章「犯罪防控」,回顧了人類對於犯罪防控的種種努力和各種思路; 第二章「誰在犯罪」,探討了「危險人格」與「危險心結」這兩類人的犯罪比例及特徵; 第三章「簡論心理」,以心理為視角探究人犯罪的原因和分類,本章對心理現象的概述,既以諸多心理學科為基礎,又與本書研究的犯罪人分類、犯罪心理分類相互對; 第四章「危險心結」,分析了「危險心結」的內涵與外延,犯罪人與危險人格的犯罪人有所不同。危險心結有三個特點,起因於失敗、心結於不甘,危險在彌補。危險心結與缺陷人格還密切相關,有人格缺陷的人更容易出現危險心結。對於這類犯罪心理現象的認識和防控需要更多的心理學知識; 第五章解析「知結」引起的犯罪心理現象。「知結」是危險心結中最多見的一類,危險的知結引起的犯罪多見於有針對性的報復; 第六章解析「情結」「所致的犯罪心理現象。危險情結引發的犯罪多為嚴重暴力行為,犯罪目標出現泛化,表現為濫殺無辜; 第七章解析「意結」所致的犯罪心理現象。意結多發生在意識層面之間。如:意識與前意識、意識與潛意識之間。具象為「上堵下突」。當內在潛伏的心理動力內容強烈到衝破意識的束縛、已經顯現於外在表現時;或個體不能面對具有隱私性、需要遮掩的心理內容被暴露於外時,個體會出現有意、也可能出現下意識地舉動予以壓制,甚至通過犯罪行為來達到遮掩和壓制的目的,這種心理現象就為危險意結; 第八章概述「危險人格」的內涵與外延。這類人一旦開始犯罪,其後的犯罪不再需要外部刺激誘發,犯罪成為他們的一種習慣、享受和生存方式。危險人格大致有三類:反社會人格、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 第九章解析「反社會人格」的犯罪心理現象。反社會人格屬於變態心理學的術語。這類人若犯罪,可以毫無顧忌,善於謀劃,冷酷至極。早期犯罪學家將反社會人格犯罪人稱為「悖德狂」或「道德白癡」。這類人格的危險性顯現時間較早,容易觀察識別; 第十章解析「犯罪人格」的犯罪心理現象。這類人格大多因養育中缺乏情感造成。他們過早脫離家庭、脫離學校教育,基本社會化有嚴重缺失。初期犯罪只為生存,最後卻無惡不作。成年後犯罪已經成為滿足基本生存的手段。這類人格的顯現特徵以家庭為觀察焦點。在社會中容易被發現,如果社會力量及早干預可以減少這種危險人格的發生; 第十一章解析「缺陷人格」的犯罪心理現象。這類人格在危險人格中所佔比例最高,而且還與危險心結有相當多的交叉。人格缺陷往往源於早年家庭的寵溺撫養和驕縱。他們有正常生活的背景,能與人正常交際,唯獨在處理生活難題、尤其遇到困難和阻礙時,他們表現得更為任性、自私和不擇手段。犯罪是他們排除障礙、滿足慾望的常用手段。當他們將犯罪不斷地用於達到目的、滿足慾望時,就具有人格缺陷導致的持續或重複犯罪的模式。人格缺陷也容易導致危險心結的發生。這類人員的危險性識別比前兩類要相對困難些; 第十二章辨析「異常犯罪的能力判斷」。異常犯罪與危險心結非常接近,但又在專業上有明顯區別。危險心結重在解析不同於危險人格的犯罪心因。而異常犯罪則重點解析作案人的刑事責任能力。危險心結是理解異常犯罪的重要基礎。同時,異常犯罪心理辨析還涉及心理學另一個重要的基礎概念「能力」。針對近年司法實踐中多起嚴重刑事犯罪涉及作案人的司法鑒定,原本需要鑒定的是能力,結果變成鑒定的是有無精神病。精神病與能力是絕對不能替代的概念,更不是同一客觀現象。辨析異常犯罪需要遵守這三個原則:行為異常不等於人的異常;人的異常不等於精神病人;精神有病不等於無責任能力。作者期待這一觀點能夠引起刑事法學家與司法實務領域的重視; 第十三章探討「犯罪防控策略」是本書的應用價值所在。本章提出,對於初犯年齡小、出現二次犯罪、具有與興趣、嗜好有關的犯罪一定要進行人格有無危險性的評估與辨別。對於「有機會就犯罪」的傾向需要有防控意識的專業識別與監控,這部分工作如果落實,可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和迅速制止某些危險的犯罪危害。本章還論述了「犯罪心理問題大多源於早年,早年塑造人格」的重要性。就此而言,社會開展預防犯罪應該從「重視未成年人的保護和教育」的努力開始,這是減少危險人格和危險心結的重中之重。最後,提出建議:如同普及養生知識,要以各種方式向公眾普及心理學的養心知識,這種努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突發、變態等犯罪心理現象。 總之,研究犯罪心理現象和瞭解這一學科知識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瞭解人性的弱點,瞭解我們自己的內心,從而知道如何修身養心,如何教育子女,如何防止犯罪侵害。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