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法學 (第四版) 顧理平 978756573703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
NT$381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新聞傳播法學 (第四版)
ISBN:9787565737039
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
著編譯者:顧理平
頁數:25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019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法看新聞」,這是本書寫作的學術視角,也是作者始終堅守的研究理念。全書以權利和義務兩個核心概念為統領,探討了新聞傳播過程中諸主體間權利和義務的平衡問題,探尋傳媒業有序、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路徑。 本書是國內最早從學科建設的基本要求出發,從宏觀的學科框架構想,到微觀的核心概念確立,建構起新聞傳播法學學科框架的教材。最初版本於1999年出版,本書(第四版)主要框架結構未作大的改動,修訂的主要內容如下:大量刪除了與新媒體傳播不相適應的表述和陳舊案例;進一步強化了全書的理論性;重點關注數字化社會到來對新聞傳播法學的影響。

作者簡介

顧理平,江蘇江陰人,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授委員會主任;中國新聞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新聞史學會媒介法規與倫理研究委員會會長,兼任教育部新聞卓越人才培養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2003—2016年先後任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已出版《新聞侵權與法律責任》《新聞權利與新聞義務》《隱性採訪論》《社會新聞采寫藝術》等獨著作品12部,在《新聞與傳播研究》等一流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作為中國新聞傳播法學領域的拓荒者,1999年出版了第一部專著《新聞法學》,初步框定了該學科領域的邏輯框架與核心概念。先後主持《人工智慧時代公民隱私保護研究》等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2項,一般項目1項,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 2016年,聯合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南京大學等13所高校的專家學者發起成立中國新聞史學會媒介法規與倫理研究委員會並被選為首任會長,2021年連任會長。

目錄

第一章 依法治國與新聞法治
第一節 新聞的時代價值
第二節 新聞法治的現實困境
第三節 新聞法治困境的成因
第四節 新聞法治的必要性
第五節 新聞法治的可能性
第六節 推進新聞法治的路徑思考
第二章 新聞法治的歷史發展
第一節 西方新聞法治概述
第二節 西方國家的主要新聞法規
第三節 中國新聞傳播史上的新聞法治
第四節 新中國的新聞法治
第五節 作為新聞法治必要補充的新聞自律
第三章 新聞傳播法律關係
第一節 法律關係和新聞傳播法律關係
第二節 新聞傳播法律關係的主體
第三節 新聞傳播法律關係的客體
第四節 新聞傳播法律關係的內容
第四章 新聞權利的享受
第一節 新聞權利及其憲法規定
第二節 新聞記者的社會權利
第三節 新聞記者的職業權利
第四節 新聞記者的個體權利
第五章 新聞義務的履行
第一節 新聞義務及其憲法規定
第二節 新聞記者的社會義務
第三節 新聞記者的職業義務
第四節 第四節新聞記者的個體義務
第六章 輿論監督權利的保障
第一節 輿論監督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
第二節 現代社會的輿論監督權
第三節 網路時代的輿論監督
第四節 防止濫用輿論監督權
第七章 隱性採訪中的權利和義務
第一節 隱性採訪及其意義
第二節 隱性採訪的適用範圍
第三節 隱性採訪中的道德困惑及原則
第四節 隱性採訪的法律困惑及底線
第八章 新聞侵害名譽權
第一節 名譽和名譽權
第二節 新聞侵害名譽權的構成要件
第三節 新聞侵害名譽權的抗辯事由及責任承擔
第九章 新聞侵害隱私權
第一節 隱私和隱私權
第二節 新聞侵害隱私權的構成要件
第三節 新聞侵害隱私權的抗辯事由及責任承擔
第十章 新聞侵害著作權和肖像權
第一節 新聞侵害著作權
第二節 新聞侵害肖像權
第三節 新聞侵權的預防
第十一章 法治社會建設中的新聞法治
第一節 法治社會建設中的公平和正義
第二節 法治社會建設與新聞法治
第三節 新聞媒體對社會公平和正義的追求
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