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美學命題論 張晶 978753369897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安徽教育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古代美學命題論
ISBN:9787533698973
出版社:安徽教育
著編譯者:張晶
頁數:54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039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這是”中國古代美學命題整理與研究”研究團隊為學界和社會傾力奉獻的首部論著,也是本項目的一個重要研究成果,傾注了本課題組全體成員的心血。我們致力於開拓”命題研究”這一重要領域,建構”命題研究”的新範式,全面推進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的實質性進展。
《中國古代美學命題論》分為上、下編,上編集中探討基礎理論,下編分別研究具體領域的美學命題。力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用真正的問題回應學術的設想,用精微的考辨鉤沉思想的理路。

作者簡介
張晶,中國傳媒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人文學院院長,中國文藝評論(中國傳媒大學)基地主任,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學術兼職有中國遼金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古代文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副會長等。出版有《美學與詩學——張晶學術文選》(六卷本)、《美學的延展》等20餘部學術專著,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學遺產》《北京大學學報》等刊發表學術論文600餘篇。自1996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精彩書評
★美學命題可以認為是中國特色美學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重要元素,也是具有蓬勃生命力的理論資源。對於現今的文藝批評,美學命題可以充分發揮其價值尺度的功能。文藝批評不應該是隨意褒貶,而應有正確的、深厚的美學理論作為基礎和標準,很多命題在其中能夠起到切中要害的作用。
——張晶

目錄

命題在中國美學研究中的建構性價值(代前言)
導言
上編 中國古代美學命題的基本理論
理論提出
從範疇到命題——從文藝美學回望中國古代文藝理論
中國古代美學命題有待於突破的空間指向
中國古代美學命題的文獻甄別與意義闡釋
中國古代美學命題之本體、結構與應用
中國古代美學命題功能的理論與方法建構
美學命題經典化研究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中國古代美學命題研究的意義何在?
基本問題
作為思想文化術語的中國美學命題
命題:中華美學的核心基因
論古代美學象喻式命題
《孟子》中的美學命題
中國思想文化術語的審美之維
命題與古代美學理論之建構
古代美學理論命題之性質、形式及功能
古代文論之”命題”與”範疇”
中國古代文論命題的思維學考察
下編 中國古代美學命題研究舉隅
六朝
入興貴閑——關於審美創造心態的一個重要命題
“自得”:創造性的審美思維命題
“如在目前”與”見於言外”——中國詩學中的內視美追求及其審美功能
情與氣偕,辭共體並——《文心雕龍 風骨》贊的美學命題意義
“凡象,皆氣也”——詩學意象觀念與氣論哲學
“鳶飛魚躍”與中國詩學中的審美理性
澄懷味象與山水有靈——宗炳《畫山水序》評析

後記

精彩書摘
《中國古代美學命題論》:
二、象喻式命題之功能價值
古代美學史上之所以不斷地出現象喻式命題,根本原因在於此類命題具有重要的功能與價值。對於任何命題來說,功能都是其全部價值所在,若無功能作用,命題也就沒有任何價值意義。實際上命題的功能與價值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功能決定著價值,有功能才有價值,無功能便無價值可言;另一方面價值體現著功能,價值之大小標誌著功能之大小,功能與價值實際上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兩者是不可分割的。對於象喻式命題而言,其功能主要有二:一是複雜美學思想觀點的巧妙表達,二是豐富審美效果的巧妙實現。這兩方面功能不但使象喻式命題具有了重要的美學思想之價值和藝術審美之價值,而且也使理論家獲得了相應的理論話語權,從而使他們在美學史上具有相應之地位。
(一)象喻式命題的理論表達功能及理論價值
巧妙地表達豐富複雜、深刻精闢的美學思想是象喻式命題的根本功能所在。命題作為”表達判斷的句子”,其功能就是”表達判斷”,也就是表達理論家的思想觀點。象喻式命題作為命題之一類,也是以”表達判斷”為基本功能,以表達理論家的美學思想為使命。若沒有或不能有效地表達理論家的美學思想觀點,象喻式命題則不能成立,亦不復存在。對於中國古代理論家而言,當他們產生了成熟的美學思想觀點後,通常都是通過提出命題來進行表達的,因為運用命題表達思想觀點最為便捷有效。就此而言,可以說命題凝聚著中國古代美學的思想精華。需要說明的是,古代美學史上絕大多數理論家都是運用直述式命題來表達思想觀點的,特別是在先秦兩漢時期,鮮有象喻式命題的運用。魏晉以降,隨著文學的蓬勃發展及理論家文學素養的提高,運用象喻式命題表達思想觀點的現象才逐漸增多起來。如陸機提出”謝朝華於已披,啟夕秀於未振”“理扶質以立幹,文垂條而結繁”等詩文美學命題;王羲之提出”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倘一點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畫失節,如壯士之折一肱”等書法美學命題;宗炳提出”臥游”、姚最提出”擯落蹄筌,方窮致理”等繪畫美學命題。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更是大規模地提出和運用了象喻式命題,幾乎篇篇都有,各種類型的象喻式命題多達一百餘個,可謂是象喻式美學命題大全。唐至清代,象喻式命題在詩文、書畫、小說、戲曲等美學理論領域層出不窮。如詩文美學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身歷目見是鐵門限”“詩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景媒情胚”等,書畫美學有”書必有神、氣、骨、肉、血”“胸有成竹”“賤形而貴神”“觀畫者,如口察味”等,小說美學有”寫得真情出,天地相始終”“天下之文心少而裡耳多”“其書細如牛毛,千萬根共具一體,血脈貫通”等,戲曲美學有”立主腦”“減頭緒”“密針線”等,這些都是古代美學史上思想深刻的經典性象喻式命題。
古代理論家提出和運用象喻式命題的根本目的,就在於巧妙地表達思考成熟的美學思想觀點。雖然象喻式命題的表達功能不如直述式命題那樣表達得直截了當、明晰透徹,但”表達判斷”作為象喻式命題的基本功能,使理論家仍然能夠使用此類命題巧妙地完成表達美學思想觀點的使命。如宗炳提出”臥遊”說,其本義是”凡所遊履,皆圖之於室”,從而”澄懷觀道,臥以遊之”。臥于室而游於畫,以清澄純美之胸懷觀賞山水畫之審美趣味,從而獲得”觀道”而怡情、賞畫而悅心的審美享受,實現”暢神”的審美效果。宗炳這些豐富的美學思想就通過”臥以遊之”這一形象的比喻而巧妙地表達了出來。再如蘇軾提出”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之論,此命題以人之”神、氣、骨、肉、血”比喻書法構成的基本因素:書亦如人,既要有高雅不俗的精神氣質,又要有勻稱堅挺的骨骼結構,還要有豐滿鮮活的肌膚血肉。這一象喻式命題表達了蘇軾對於書法作品構成的審美要求:書法作品亦如鮮活完整之人,精神氣質之高尚優雅美、骨骼結構之勻稱和諧美、堅挺剛韌之力量美,以及肌膚血肉形式之鮮活豐滿美,這些因素不可”闕一”。蘇軾將這些書法美學思想寓於形象化描寫中,通過形象的比喻而巧妙地表現了出來。又如王夫之提出”身之所曆,目之所見,是鐵門限”這一文學創作的美學命題,認為作家的親身經歷、目睹見聞是創作的前提條件。”鐵門限”即作家創作必須經過的門坎和關口,也就是必須恪守的創作原則。王夫之以”鐵門限”這一形象的比喻強調”身歷目見”的生活閱歷對於創作的重要性,巧妙地表達了對於文學創作的美學態度:作家必須率先”身歷目見”,有切實的生活經歷,然後才能創作出優秀之作。上述諸例表明,象喻式命題使用的雖然是形象描述性語言,卻具有”表達判斷”的基本功能,完全勝任表達美學思想觀點之使命。只不過不是像直述式命題那樣表達得簡潔明晰、直截了當,而是借助於形象的比喻,通過取象譬喻、以象喻義的方式來間接、曲折、婉轉地表達理論家的美學思想。而這種表達方式正是象喻式命題在”表達判斷”上的獨特之處。

前言/序言
美學命題可以認為是中國特色美學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重要元素,也是具有蓬勃生命力的理論資源。對於現今的文藝批評,美學命題可以充分發揮其價值尺度的功能。文藝批評不應該是隨意褒貶,而應有正確的、深厚的美學理論作為基礎和標準,很多命題在其中能夠起到切中要害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美學精神的基本內涵做了這樣的說明:”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於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 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這三個”講求”,其實也是在傳統美學理論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命題。無論是對中國美學史的學術研究,對中國特色的美學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構建,還是對當代的文藝批評,命題都是”大有用武之地”的。美學命題:基於範疇的提升與轉換
從自覺的意義上來講,命題研究是近年來才興起的話題。這並不是說之前就沒有過命題研究,關於命題的個案、命題與範疇在中國美學發展中的功能、古代文論命題等,都是有成果問世的。然而時至今日,中國美學研究的現狀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需要從具體的學科角度扎實推進,命題研究的重要意義就凸顯了出來。
與命題關聯最為密切的是範疇。改革開放以來的美學領域,範疇研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學者在範疇研究上獲得了豐碩的成果,無論是文論還是美學,範疇研究都是相當深入且進入體系化的層面了。如陳良運的《中國詩學體系論》就是以”志”“情”“象”“境”“神”這五個重要範疇作為整個體系建構的支點的。難以計數的關於範疇研究的論文,見諸各種學術刊物。專著如蔡鍾翔《美在自然》、袁濟喜《和:審美理想之維》成為中國美學研究的標誌性成果。汪湧豪《範疇論》《中國文學批評範疇及體系》等著作,是範疇研究之研究,也是範疇研究的本體論研究成果。中國古代的美學範疇,舉例來說,有意境、意象、味、氣韻、賦比興、形神、虛實、勢、沖淡,等等。縱覽近三十年來的中國美學研究,可知範疇研究已是”蔚為大邦”,成績斐然。
談命題問題為什麼要談範疇?因為命題與範疇的關係實在是太密切了,很多範疇研究的成果是與命題重合在一起的。鬱沅《心物感應與情景交融》談到兩個命題,但它其中包含了心和物、情和景這兩對範疇,”心物感應”和”情景交融”這兩個命題是由範疇”生長”出來的。成複旺主編的《中國美學範疇辭典》中有為數眾多的美學命題,如”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大象無形”“知人論世”“境生於象外”“不是此詩,恰是此詩”“目擊道存”“澄懷味象”“收視反聽”“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而求音”“遷想妙得”“不平則鳴”“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意存筆先,畫盡意在”“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氣韻非師”“胸有成竹”“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舍筏登岸”“大巧若拙”“甯拙毋巧”“因情成夢,因夢成戲”“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咫尺有萬里之勢”,等等。所舉這些,都是典型的命題而非範疇。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一是如前所述,命題中包含著範疇或其由範疇擴展而來;二是當時的美學研究以範疇為主要範式而將很多命題也一視為範疇了。韓林德所著中國美學研究著作《境生象外:華夏審美與藝術特徵考察》,就以”華夏美學的主要範疇、命題和論說”為首章,並且指出:”在中國古典美學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代代美學思想家和文藝理論家,在探索審美和藝術活動的一般規律時,創造性地運用了一系列範疇和命題,如‘道’、‘氣’、‘象’、‘神’、‘妙’、‘逸’、‘意’、‘和’、‘味’、‘賦’、‘比’、‘興’、‘意象’、‘意境’、‘境界’、‘神思’、‘妙悟’、‘一畫’、‘法度’、‘美’與‘善’、‘禮’與‘樂’、‘文’與‘質’、‘有’與‘無’、‘虛’與‘實’、‘形’與‘神’、‘情’與‘景’、‘言’與‘意’、‘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立象盡意’、‘得意忘象’、‘滌除玄鑒’、‘澄懷味象’、‘傳神寫照’、‘遷想妙得’、‘氣韻生動’,等等。這些範疇和命題,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和相互轉化,彼此形成一種關係結構,共同建構起中國古典美學的宏大理論體系。一定意義上講,中國古典美學史,也就是上述一系列範疇、命題的形成、發展和轉化的歷史。”從這裡可知,韓林德對範疇與命題是有了較為明確的區分的。
著名哲學家湯一介在《文藝爭鳴》上發表的《”命題”的意義——淺說中國文學藝術理論的某些”命題”》一文提出:”中西文化的表述形式或常有不同,而這些特殊的表現形式往往包含在‘命題’(proposition)表述之中,從中西文化‘命題’表現的不同,或可有益於我們對兩種文化的某些特點有所瞭解。”王元化的《文心雕龍創作論》這部”龍學”名著,多是從命題研究入手的。葉朗的《中國美學史大綱》中關於魏晉南北朝美學部分,都是以命題如”得意忘象”“聲無哀樂”“傳神寫照”“澄懷味象”“氣韻生動”為節 目的。成複旺《神與物遊:中國傳統審美之路》一書,也是關於美學命題的個案研究的名著。吳建民的專著《中國古代文論命題研究》,從本體的意義上對古代文論的命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