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歌辭與唐代世俗社會研究 馮家興 978754235735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甘肅教育
NT$43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5*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敦煌歌辭與唐代世俗社會研究
ISBN:9787542357359
出版社:甘肅教育
著編譯者:馮家興
頁數:26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927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通過多種方法,分析了敦煌歌辭中所反映的唐代從軍和入仕相關問題、有關唐代不同地域之間人口流動的情況、唐代世俗人物形象及其特徵、唐代城市風貌和民眾生活娛樂情況等。全書結合大量文獻資料,對敦煌歌辭進行全面梳理,旨在通過相關內容的探討,使我們能夠更加廣泛和深入地瞭解唐代世俗社會的整體面貌和時代特徵。

作者簡介
家興、黃志傑、左朋、居曉倩,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四人的研究方向分別為敦煌文學、先秦漢唐文學、古文獻學以及漢語言文字學。

目錄

目 錄
緒 論001
一、敦煌歌辭研究概述001
二、研究意義及研究思路007
三、研究的重點和難點008
第一章 敦煌歌辭中的府兵制與唐人入仕途徑011
一、敦煌歌辭所見唐代府兵制相關問題011
二、敦煌歌辭與唐人入仕途徑研究038
第二章 敦煌歌辭中的唐代民族關係068
一、唐與吐蕃之關係068
二、唐與周邊其他少數民族關係080
第三章 敦煌歌辭所涉人口地域流動085
一、星夜趕科場與辭官歸故里085
二、生存與愛戀095
三、軍事與戰亂101
第四章 敦煌歌辭中的世俗人物形象賞析113
一、敦煌歌辭中的世俗男性人物形象113
二、敦煌歌辭中的世俗女性人物形象135
第五章 敦煌歌辭與唐人日常生活159
一、敦煌歌辭的日常功用159
二、敦煌歌辭中的民間禮俗187
三、敦煌歌辭中的唐代城市生活204
附:敦煌歌辭所涉修辭手法賞析224
一、誇張 224
二、用典 227
三、比喻 233
四、擬人235
五、疊字 236
六、雙關 238
七、借代 240
八、反復 242
九、對比243
結 語 246
參考文獻 249

精彩書摘
《敦煌歌辭與唐代世俗社會研究》:
從該記載中可以看出,勳官的授予主要遵循兩個大的原則,其一是凡被動防守中所立軍功,授予的勳官等級要遠遜於主動出擊所立戰功者。被動防守所獲軍功只有三等,最多可”酬勳三轉”,也就是飛騎尉,視為從六品銜。而主動出擊所獲軍功則大為不同,根據”若破國王勝,事愈常格,或斬將搴旗,功效尤異,雖不合格,並委軍將臨時錄奏。皆審其實而授敘焉”的記載,主動出擊所獲軍功最高可達到一事一議,上不封頂的程度。比如說殲滅了一個國家,又或者擊殺了對方的重要將領並奪取其旗幟,這種情況下,可以不受到任何現有授勳規則的束縛,而是直接由軍將臨時奏報朝廷,論功行賞。其二則是授勳與立功者的身份有直接關係。不同身份的人,即使是立下了相同的戰功,其所受的獎賞也大不相同。比如同樣是”臨陣對寇,矢石未交,先鋒挺人,賊徒因而破”的”跳蕩人”,第一等身份的人可以”加兩階,即優與處分、應入三品、五品,不限官考”,即在其原有的官品上再加上兩級,而且即使加兩階之後應當達到三品或五品這種程度的高階,也可以不通過考核直接晉升,在唐代複雜的官員晉升程序下,這種獎賞的含金量可謂是巨大的;而另一方面,如果”跳蕩人”是”無資”,也就是所謂的白丁、衛士、雜色人 那麼同樣的軍功,他們所能獲得的獎賞就只能是”稍優與處分”,待遇可謂是天差地別。在這種論資授勳的情況下,軍功入仕的途徑對於原本身份地位較高的高門大族子弟等是極為有利的,他們一旦取得軍功,就可以獲得很優厚的獎賞,取得做官的資格。而對於沒有身份背景的平民來說,想要獲得較高的勳階和獎賞是極為困難的,獲得一些品級較低的勳官對於他們來說是最為普遍和符合實際的。
但是即使獲得了勳階,也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一般情況下還不能直接入仕為官。按照流程,勳官要通過繼續上番來獲取散官頭銜,得散官之後,還要通過上番才有資格進入銓選,銓選合格方可授予職事官,也就是有實際權力的官職。按《新唐書》記載:”上柱國以下番上四年,驍騎尉以下番上五年,簡於兵部,授散官;不第者,五品以上複番上四年,六品以下五年,簡如初;再不中者,十二年則番上六年,八年則番上四年。”換言之,自上柱國以下的勳官,想要得散官,最少也要繼續番上四年,而如果番上時間達標,但沒有通過兵部的考核,還要繼續上番以待重考,如此周而復始,無法確定需要多少年才能得散官,勳官終身不得授散官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因軍功得散官的一般為武散官,按照唐制,武散官”自四品以下,皆番上於兵部,以遠近為八番,三月一上;三千裡外者免番,輸資如文散官,唯追集乃上”?,而後才能進入銓選,銓選合格後才能授職事官。這種軍功入仕的程序相當複雜,而且每一個環節 都要經過篩選,任何一個環節 未能通過選拔都將失去入仕做官的機會。即便如此,這種由軍功得勳官繼而得散官然後通過銓選得職事官正式人仕的機會,也僅止于唐前期。
高宗以後,隨著勳官的濫授,這種由軍功入仕的機會變得更加渺茫。由於戰士以軍功授勳者動輒以萬計,在這種龐大的授勳規模下,按照法令應當給予勳官的各種優待自然難以保證。比如按照法令勳官雖無實權,但社會地位很高,具有官品,人數多了之後其社會地位陡然下降,甚至不如衙門裡的胥吏,只能像僮僕一樣做一些差役應該幹的事。又比如朝廷在承擔賦役、課稅等方面給予勳官的優待減免也形同空文,他們仍然要像普通人一樣承擔賦役等。第二,勳官濫授後,對白丁等普通民眾得勳者的利益損害要遠高於那些有身份的得勳者。因為對那些本身就有身份的得勳者,如上文所述的”見任、前資、常選”等上資,”文、武散官、衛官、勳官五品以上”等次資來說,由於他們本身或出於豪門大族,或本來就有官員身份,通過軍功所獲得的勳階對他們來講只不過是一種錦上添花的榮譽。即使是勳官過多導致待遇不能兌現,對他們來說無非就是得到的獎賞少一些,提拔得慢一些,並不能從根本上阻擋他們的晉升之路,更何況在凡事講究出身的唐代,他們這些人獲得勳階後所應有的優待肯定會被優先予以保障。但對於”無資”的普通人來說,情況則大不相同。他們中絕大多數人是想要通過建立軍功獲得勳階來改變自己命運的,勳階及所應享受的待遇比如提升政治地位、獲得勳田、減免賦役等對他們來說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一旦這些東西變得難以保障,就將很多下層民眾想通過軍功實現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路堵死了,他們仍然要在社會底層掙扎,因此勳官的濫授對他們來說傷害極大。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想要通過獲得勳官然後入仕,在唐前期有一定可能性,但也要經過勳官、上番、散官、再上番,然後銓選等一系列複雜的流程才能夠實現,而且每一個環節 都歷時長久且有很大的可能性不能通過考核。高宗以後,由於得勳者實在過多,待遇很難保證,而且由於其中很多人都是”無資”的底層民眾出身,朝廷也不願意給予他們相應的待遇,因此尤其是底層民眾想要通過勳官逐步走入仕途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前言/序言
“歌辭的概念,一般指托於曲調、倚聲定辭、可以發聲歌唱的辭。”“歌辭”一詞起源較早,早在《隋書 經籍志》中就有相關文獻記載,記載了如《樂府歌辭鈔》《吳聲歌辭曲》《樂府歌辭》《歌辭》《魏宴樂歌辭》《晉宴樂歌辭》《宋太始祭高禖歌辭》《三調相和歌辭》《歌辭舞錄》《陳郊廟歌辭》等歌辭;至宋代,由郭茂倩編撰的《樂府詩集》就將輯錄的部分漢魏至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定義為”歌辭”。敦煌歌辭是指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在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的那部分流傳於西北地區的寫本歌辭。過去又有人稱其為敦煌曲子詞、敦煌曲、佛曲、俗曲、小曲、詞等,名目繁多,難以統一,且容易混淆同後代詞曲的界限,引起了一些誤解和爭論。1987年,隨著任半塘先生編著的《敦煌歌辭總編》問世,敦煌歌辭這一稱法被人們所熟知並接受,由此形成了一股敦煌歌辭的研究熱潮。張錫厚先生對敦煌歌辭這一稱法也表示了認可,他指出:”這種稱法堅持了倚聲定文、由樂定辭的原則,因此凡是能夠歌唱的辭,不論是民間作品、文人創制還是廟堂佛曲,也不究其文采如何,都屬?敦煌歌辭之列。”
關於敦煌歌辭的創作年代,由於絕大多數歌辭沒有明確紀年,因此只能通過題記以及歌辭本身的內容、時代特徵等進行考證。目前學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以任半塘等人為代表的”盛唐意識”。此派學者”既持詞之起源于隋代之說,複受盛唐文化氣象之感染,故於教煌曲子詞之時代、作者、內容諸方面的考證中往往趨向于盛唐時代,以印證民間詞在盛唐之社會文化高峰及音樂文化繁榮的背景下,呈相應發展興盛的態勢”。一是以王重民、饒宗頤等人為代表的”晚唐五代意識”。此派學者于詞的起源及詞體成立多持中晚唐之說,故于敦煌曲子詞諸方面的考證中多趨向于中晚唐、五代乃至北宋。另外,張錫厚先生曾指出:”目前收錄的歌辭,其中僅有一首是隋代作品,余皆唐、五代期間(618-959)創作的,沒有遲入北宋的歌辭。顯而易見我們討論的敦煌歌辭實際上是唐代歌辭的一部分。”可見,對於敦煌歌辭的創作年代 雖然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爭論頗多,但是仍有一個明顯的共識,那就是都認可敦煌歌辭的創作年代主要是以唐代為主。
關於敦煌歌辭的分類,研究者們根據歌辭調名所從屬的音樂範疇的不同,一般傾向於將其分為三大類:一是附著于隋唐宴樂曲律的歌辭;二是附著於宗教音樂曲式的宗教歌辭;三是附著於民間音樂曲式的民間歌辭。按照歌辭所詠唱的具體內容,又可將其分為政治辭、怨婦辭、愛情辭、邊塞辭、頌諛辭、詠物辭、應用辭、民間風俗辭等。
毋庸置疑的是,敦煌歌辭是敦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作為敦煌歌辭的主體,創作于唐代的敦煌歌辭是其中數量最為龐大、內容最為豐富,同時也是最具研究價值的一部分。然而從以往的研究成果來看,敦煌歌辭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於歌辭的整理校釋、文學價值以及語言音韻方面。但是要知道,藝術往往來源於現實,敦煌歌辭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和時代背景,它不僅僅是文學作品,更是當時社會生活的折射和反映。因此,對於敦煌歌辭背後所反映出的歷史信息和時代特徵進行全面的關注和考察是十分有必要的。有鑑於此,本書以敦煌歌辭與唐代世俗社會的密切聯繫為切入點,深入探究敦煌歌辭背後所反映的唐代城市生活、社會制度、人口流動、民族關係等世俗社會各方面情況,旨在通過對敦煌歌辭的探析,使我們能夠更加廣泛和深入地瞭解唐代世俗社會的整體面貌和時代特徵。同時,也希望通過本書對敦煌歌辭的介紹,使得大家能夠更多地瞭解敦煌歌辭這一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更加深入地認識敦煌文學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