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研究 張同樂 張沖 978721429415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江蘇人民
NT$81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研究
ISBN:9787214294159
出版社:江蘇人民
著編譯者:張同樂 張沖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888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位於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四省邊界地區, 包括太行、太岳、冀魯豫、冀南四個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面積最大的敵後抗日根據地。本書力求深入挖掘館藏檔案文獻史料,專題性謀篇佈局,開拓創新。梳理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抗戰與根據地創建的歷史,研究中共中央的華北敵後抗戰決策、八路軍總部建設抗日根據地的方略。研究晉冀魯豫邊區的政權建設和鞏固,總結冀太聯辦及邊區政府執政經驗,分析根據地的法制建設與司法實踐、災荒治理救治特別是蝗災與社會應對。探究”九千名將士入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歷史壯舉背後的社會因素、民心向背;探究人民戰爭的無比威力和抗戰精神的凝練、民族復興力量的積蓄。聚焦專題,點位深耕,揭示根據地發展壯大、人民必勝的歷史規律。

作者簡介
張同樂,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北省中共黨史學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抗日戰爭史、中共黨史研究。在《抗日戰爭研究》《歷史評論》《當代中國史研究》等專業期刊發表論文百餘篇,出版著作30餘部,獲省部級社科優秀成果獎多項。
張沖,歷史學碩士,河北藝術職業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中共黨史、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在省級以上專業期刊發表論文十數篇,參編著作《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史料彙編》《八路軍口述實錄》《八路軍口述史》《西柏坡口述史》等。

目錄

導論
一、 研究歷程回顧
二、 研究領域及主要論題
三、 研究總結及學術展望
第一章 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的對日抗戰
第一節 工農紅軍改編與第一二九師組建
一、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二、 工農紅軍改編與第一二九師組建
三、
第一二九師開赴華北抗戰前線
第二節
第一二九師的主要抗日戰鬥
一、 夜襲陽明堡
二、 七亙村戰鬥、黃崖底戰鬥
三、 太行區反六路圍攻
四、 長生口戰鬥、神頭嶺戰鬥、響堂鋪戰鬥
五、 晉東南反”九路圍攻”
六、 香城固戰鬥、邯長戰役
七、 太嶽區1940年春季反”五路圍攻”
八、 百團大戰
九、 冀南、太行、太嶽區1941年春季反”掃蕩”
十、 沁源圍困戰、衛南戰役、林南戰役
十一、 太嶽區1943年秋季反”掃蕩”
十二、 冀魯豫邊區1943年秋季反”掃蕩”
十三、 晉冀魯豫邊區1944—1945年的局部反攻
第二章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建立
第一節 中共中央建立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決策
一、 八路軍出師華北的戰略佈局
二、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開闢
第二節 八路軍總部與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一、 八路軍總部的組建
二、 八路軍總部在晉冀魯豫指揮抗戰
三、 八路軍前總關於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建設思想
第三節
第一二九師鞏固發展抗日根據地的策略方針
一、 堅持平原遊擊戰爭
二、 擴大日軍反戰和偽軍反正
三、 組織自衛隊、遊擊隊配合基幹軍隊作戰
四、 實行主動、靈活、實效的軍事戰略戰術
五、 開展對日交通戰和反”掃蕩”作戰
六、 改善民生,動員廣大民眾參戰
七、 整理財政,實行戰時經濟政策
第三章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
第一節 改造舊政權與建立抗日民主政權
一、 中共中央的決策與部署
二、 晉冀豫邊區第一次黨代表大會
第二節 邊區抗日民主政權的建立
一、 冀南區參議會召開和冀太聯辦的成立
二、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成立
三、 抗日根據地”三三制”政權普遍建立
四、 遊擊區抗日政權建設
五、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精兵簡政政策
第四章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法制建設
第一節 鋤奸肅貪民刑法規
一、 鋤奸法規
二、 懲治貪汙腐敗法規
三、 民事調解條例
第二節 經濟法規條例
一、 土地問題法規
二、 工商貿易辦法及條例
三、 稅收制度
四、 勞工保障法規
第三節 婚姻繼承法
一、 婚姻條例
二、 子女繼承問題的規定
第四節 根據地法制建設的實踐
一、 執法實踐
二、 依法懲處漢奸
第五章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蝗災與社會應對
第一節 晉冀魯豫邊區蝗災的成因及災況
一、 蝗災暴發的原因
二、 蝗災災情
第二節 蝗災引發的經濟社會問題
一、 蝗災對邊區經濟和民眾生活的影響
二、 蝗災引發的社會問題
第三節 邊區政府對蝗災的治理及社會應對
一、 邊區政府的治蝗舉措
二、 邊區政府的社會控制與動員
三、 邊區政府和民眾的互動救濟
第四節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治蝗的反思
一、 蝗災與戰爭及生態環境的關係
二、 治蝗的成功經驗和方法
三、 治蝗救災中的問題與不足
結論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歷史貢獻
一、 敵後抗日戰場的重要戰略支點
二、 抗戰”中流砥柱”和反攻前沿陣地
三、 建立起抗日民主的堡壘
四、 積蓄了民族復興的力量
五、 凝練了抗戰精神
六、 為建立建設新中國鍛煉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七、 人民必勝是歷史大趨勢
參考文獻
收起全部

前言/序言
晉冀魯豫邊區是中國共產黨開闢的敵後抗日戰場的重要戰略支點的組成部分。這塊敵後戰場上面積最大的敵後抗日根據地,為作戰指揮方便,在軍事上劃分為晉冀豫(包括太行區、太岳區)、冀魯豫(包括原來的冀魯豫區和冀南區)兩個戰略區。
“晉冀豫戰略範圍,包括山西的東南部,河北的西南部,河南黃河以北之一小部。其東至平漢路,與我冀魯豫區相接;西抵同蒲路;西北面與我晉綏邊區相接;南迄黃河;北迄正太路與我晉察冀區相接。”該區”除平漢路西6至30公里之狹窄平原外,餘均為山嶽地帶,即太行、太嶽兩大山脈。太行山脈,縱列晉冀豫三省之邊界,高山連綿,為我國西部高原與東部平原之天然分界線。太嶽山在晉省之中南部,亦稱霍山。其山脈縱列南北,為汾水與漳河、沁水之分水嶺。由於晉冀豫區有太行、太嶽之險要地勢,它不僅在軍事上利於我軍活動與長期堅持,使該區在抗戰中成為堅持華北抗戰戰略要地之一,而在戰略反攻時,又成為我強固有力的基地”。它不僅能夠隨時截斷侵華日軍控制的平漢、正太、同蒲三條主要交通線,而且也時刻威脅到臨汾、新鄉、安陽、邢臺、石家莊、榆次等侵華日軍的戰略要點。
“冀魯豫區的範圍,包括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河南北部,此外還包括江蘇隴海路以北之一小部。”其東至津浦路,西至平漢路;北至德石路,南迄隴海路,並有一部在隴海路南豫東之太康、柘城、睢縣地區,並建立了遊擊區。”該區除平阿山區、泰肥山區及大峰山等形成了魯西周圍200裡的山區外餘大都為一望無際之大平原。”在戰略形勢上,”東有泰山、西有太行山兩大山區作為依託;同時它是華北、華中兩大敵後戰場聯繫之要道”,它在軍事上直接威脅著平漢、津浦路南段,隴海路中段,德石路東段,”而華北敵之戰略要點如德州、濟南、濟寧、開封、徐州均在該區我軍直接威脅之下”。
在中國整個抗日戰場上,晉冀魯豫邊區處於華北平原的西部,既是侵華日軍的側背,又是保衛中國西北和西南的屏障,八路軍進行戰略展開,不僅在晉冀魯豫發揮地利優勢,對侵略華北的日軍造成掣肘之勢,而且還能夠有效保護中共中央所在地——陝甘寧邊區。1937年11月,張聞天在中共中央機關刊物《解放》週刊撰文,提出”把山西成為北方遊擊戰爭的戰略支點”。張聞天在文章 中明確提出:”共產黨在山西的方針,是把山西成為整個北方遊擊戰爭的戰略支點,用以抵禦日寇對西北與中原的前進。共產黨要在北方做出一個模範的例子,證明給全國人民看:不論日寇軍隊的飛機大炮怎樣厲害,不論怎樣佔領了我們的中心城市與交通要道,我們仍然有辦法同敵人作戰,消耗他,疲憊他,瓦解他,打擊他,最後完全驅逐與消滅他。”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華北地區以國民黨軍為主體的正規戰宣告結束,以共產黨為主體的敵後抗日遊擊戰,取代國民黨軍隊的正規戰爭進入主要地位。根據洛川會議決定,八路軍挺進華北日軍後方,以山西為支點開闢敵後戰場。其中在晉東南地區,劉伯承、張浩(後為鄧小平)率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及第一一五師三四四旅,依託太行、太嶽山脈與李菁玉(後為李雪峰)為書記的中共冀豫晉省委共同創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在晉西南地區,羅榮桓、陳光率第一一五師師部和第三四三旅,依託呂梁山脈,與中共山西省委及其後的中共晉西省委、中共晉西南省委,共同創建晉西南抗日根據地。”八路軍在山西四角戰略展開和四個山區抗日根據地的建立,使華北敵後主戰場逐步形成,山西作為敵後戰場戰略支點的地位得以確立。”地處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四省邊界地帶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是華北敵後抗戰的戰略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就是支撐籌劃全國抗戰的關鍵點,”反攻前進的戰略陣地”。支點十分重要,如阿基米德所言:”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
收起全部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