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裡的新中國 張丁 978721911793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廣西人民
NT$49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家書裡的新中國
ISBN:9787219117934
出版社:廣西人民
著編譯者:張丁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888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此書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作。家書是別樣的歷史,與宏大敘事的文體相比,家書反映的是大背景下個體的真情實感。本書精選新中國成立前後30余封家書,用一個個普通人的故事,書寫各戰線人們在黨的領導下改天換地建立新中國、建設新中國的鮮活歷史。從勝利前夕許英給母親寫信說”母親,我想你”中,我們看到共產黨人的柔情似水;從宋雲亮給戀人胡玉華寫信豪邁地說道”今天北平已經是人民的城市了”中,我們看到戀人之間互相勉勵、堅守信仰;從王振乾給弟弟寫信說”要長久保持內心的火熱”中,我們看到兄弟之間棠棣情深,共同努力建設國家從這些家書中,我們看到一個個普通人的家國情懷,這些生動的故事串聯成關於新中國成立的鮮活記憶。

作者簡介
張丁,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家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國搶救民間家書項目秘書長、貴陽孔學堂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多年來致力於民間家書的搜集、整理與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民間家書的文化價值與搶救性收藏研究”,出版有《紙短情長——中國家書的文化價值與搶救策略》(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抗戰家書:我們先輩的抗戰記憶》(2015年度”中國好書”)、《圖說紅色家書》、《我心永向黨——家書裡的百年信仰》等著作,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學習時報》等公開發表家書研究文章 百余篇,曾榮獲”第四屆薪火相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貢獻獎”。

目錄

跟著紅色文物學”四史”書系
《紅色文物中黨的成長史》
《紅色文物中的長征》
《愛情的樣子:最是信仰動人心》
《五星紅旗是如何誕生的?》
《家書裡的新中國》
《人格的魅力:中國共產黨人的家與國》

目錄

兒在前方各方面都很好
1948 年 3 月、10 月牟明亮致父母親 / 1
為了母親、弟弟的永遠解放
1948 年 8 月 20 日許英致母親、弟弟 / 6
不久我們就要打進關
1948 年 9 月 8 日朱瑞致母親、哥哥 / 13
當我把蔣介石打垮後,返裡,看大人
1948 年 11 月 20 日陳鴻漢致父母親 / 18
昨日此間各報紙載我南飛消息,不確
1949 年 1 月 10 日陳垣致三子陳約 / 22
全國光明的日子就會來臨
1949 年 1 月 24 日羅士傑致父親和弟弟妹妹 / 28
今天北平已經是人民的城市了
1949 年 2 月 13 日宋雲亮致胡玉華 / 34
沒入黨也是共產黨領導的戰士
1949 年 3 月 3 日郭天棟致父母親 / 40
天亮了就宣佈我倆的關係吧
1949 年 5 月 17 日張煥光致陳素秋 / 44
把我們過江以來的許多事情講給你們聽吧
1949 年端午節 袁志超致八弟袁軍 / 54
兩個兒子都參加了人民解放軍,你是很光榮的
1949 年 6 月 19 日鐘敬之致母親 / 65
福州的解放將促使我們的迅速進軍
1949 年 8 月 21 日、27 日王昕致哥哥和爸媽 / 71
為共產主義革命事業奮鬥到底
1949 年 8 月 27 日江竹筠致譚竹安 / 79
許多地方都表現著一種翻天覆地的氣象
1949 年 9 月江隆基與妻子宋超互通家書 / 84
我們以後要在大西南見面了
1949 年 10 月成沖霄致妻子劉時芬 / 92
我們共產黨不講這種”人情”
1949 年 10 月 24 日毛岸英致表舅向三立 / 97
要長久保持內心的火熱
1950 年 1 月 6 日王振乾致弟弟振坤、振林 / 104
任何人坐車,都要買票
1950 年 1 月 21 日謝覺哉致謝子谷、謝廉伯 / 112
沒把革命進行到底,哪能回家呢
1950 年 1 月、2 月齊子瑞致父母 / 116
做一個最新式的布爾什維克
1950 年 2 月 2 日李騮先致父親和大哥 / 122
解放後第一個青年節 的前夕,我寫下這封信寄給你們
1950 年 5 月 1 日謝世基致女兒謝皙子、謝力子 / 128
幸福的一天是很快的在眼前了
1950 年 6 月 25 日竺煥新致大嫂 / 136
國家的利益是大事
1950 年 7 月10 日駱正體致哥哥駱正坤、姐姐駱正芳 / 141
我們要把悲憤化為力量,積極工作
1950 年 8 月 1 日王少勳致弟弟王少龍 / 148
最使人感到興奮的是迪化有一種欣欣向榮之氣
1950 年 11 月 25 日關群致大姐、哥哥 / 152
美軍一見到我們戰士就要跑
1951 年 1 月 13 日吳寶光致妻子劉珠玉 / 166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1 年 1 月 17 日區德濟致父母親 / 172
為了祖國,站到最光榮的崗位去了
1951 年 1 月 21 日彭養正致侄子彭正予 / 181
你望我當英雄,我望你爭取入黨
1951 年 4 月、9 月鹿鳴坤與朱錦翔互通書信 / 192
青年人要找到光明前途
1951 年 3 月 21 日李征明致父母 / 200
做一個青年團員是每一個青年進步的方向
1952 年 10 月 27 日盧冬致姐姐盧詩雅 / 204

精彩書摘
前言
新中國的成立是開天闢地的大事件,4億多中國人開啟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時期。這場巨大的社會變革,帶給中國和世界的影響延續至今,黨史、國史均有詳細的闡述。本書選取寫於 1949年前後的三十余封家書,從個人視角回望這場關係中國人命運的大變革,具有獨特的意義。
本書所選家書的作者以普通黨員、軍人為主,有在一線衝鋒陷陣的解放軍官兵,有鞏固新生政權、保家衛國的戰士,還有積極投身新中國建設的知識分子、青年學生、進步群眾等。他們聚集在黨的旗幟下,為了新中國的成立、鞏固、建設付出了鮮血和汗水,他們為黨旗、國旗增添了光彩,共和國的史冊上應該留下他們的名字。
在那個翻天覆地的大時代,幾乎每個人都面臨著選擇:是走出家庭,走向社會,投身革命大潮,還是在風雨飄搖中固守小家庭?無疑,這些家書的作者們選擇了前者。他們含淚辭別家人,加入革命隊伍,即便前途未蔔,也義無反顧。然而,他們怎麼能夠忘記家鄉的親人呢?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戀人無一不讓他們牽腸掛肚,朝思暮想。收入本書的三十余封家書即是明證。
家書是寫給最親近的人的,本來就是私密的文字,作者當時沒有想到會被公開,所以在信中與家人敞開心扉,把無盡的思念和真摯的情感傾訴於筆端。數十年過去了,當我們捧讀這些從內心流淌出來的文字時,仿佛回到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字裡行間濃烈的情感撲面而來。
總有一種情感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精神讓我們心潮澎湃,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砥礪前行。
在家書裡,我們讀到了他們信仰堅定、勇於犧牲的精神。1948年9月27日在塔山阻擊戰前大東山戰鬥中犧牲的許英烈士,在戰前寫給母親、還沒有來得及寄出的家書中說:”為著母親的幸福,為著全人類的自由解放我情願以死殺敵,我的光榮正是母親的光榮、全家的光榮。”在渡江戰役中犧牲的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 25 師 75 團偵查員牟明亮烈士,于 1948 年 10 月 21 日給父母寫信說:”我們日前攻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殲敵十余萬人,勝利品很多,但我在戰鬥中,右背負傷,現已痊癒。我又回到本單位工作,各方面也特別的快樂,希大人勿念。”1949年 6月 13日在咸陽阻擊戰鬥中犧牲的郭天棟烈士,在寫給父母、尚沒有寄出的家書中說:”兒為祖國不能敬 〔盡〕孝,兒為人民不顧己事。兒雖沒入黨,而 〔但〕 也是共產黨領導的戰士。今日站在革命隊〈伍〉裡,一定非把敵人消滅完,犧牲到底才回去侍奉大人。”許英、牟明亮、郭天棟,都是在人民軍隊裡鍛煉成長起來的堅強戰士,他們認清了革命的前途和方向,堅定跟黨走,用自己的犧牲換來了革命的勝利。
在家書裡,我們讀到了他們主動作為、追求崇高的品格。1949年1月24日,參與接管天津的第四野戰軍戰士羅士傑給父親寫信說:”只要再有一年,這個全國光明的日子就會來臨,希望您保重身體,努力生產,支援前線,以助我們早日完成全國解放的勝利。”1950 年 1 月 6 日,即將赴長沙就任第 53軍政委,參與改造長沙起義部隊的王振乾將軍給兩位弟弟寫信,鼓勵他們努力學習新知識,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不要從自滿保守情緒出發,計較個人的鬥爭果實,因而產生鬆勁享樂退休等現象,革命鬥爭日久的同志固然不應如此,初步獻身革命的青年更要長久保持內心的火熱。”1951年3月21日,解放軍戰士李征明給父母寫信,同時寄書回家,希望姐姐、弟弟、妹妹思想上進步,工作上努力,認為”青年人要找到光明前途,惟 〔唯〕 一〈的辦法是〉 參加革命工作和各種建設上去,和參加組織更是重要的政治生命”。參軍、入黨,為了新中國的成立浴血奮戰,然後激情滿懷地投身新中國的建設,個人利益服從於集體利益,是那個時代進步青年所追求的主流價值觀。
在家書裡,我們讀到了他們思親戀家、愧對家人的柔情。在淮海戰役中犧牲的陳鴻漢烈士在戰鬥間隙給父母寫信,對於自己 11 年沒有跟家裡聯繫深表歉疚,報告工作和生活情況,表示”當我把蔣介石打垮後,返裡,看大人,請大人原諒吧”。早年參加革命的鐘敬之也是 12 年沒跟母親聯繫了。1949年6月上海解放後,他擔任軍事管制委員會 (簡稱軍管會) 文藝處副處長,抽暇給在老家嵊縣 (今浙江省嵊州市) 的母親寫信,暢敘別情:”和母親是一定要見面的,那時候,或者是我回家去,或者是請母親來上海。”1950年 8月 1日,新中國第一個建軍節,王少勳收到弟弟的來信,得知母親去世的噩耗,趕緊給弟弟回信:”您想,我心中是多麼的難過呀!回想十三年前的分別,我為了抗日救國民族解放事業,奔赴民族解放的疆場。這一分別,竟然成為永別了。”共產黨員和革命戰士並非沒有感情的人,他們也想家、想念親人,期盼與親人團聚。可是為了大多數人的解放,很多人沒有回到他們魂牽夢縈的家鄉,再也沒有見到自己的親人。
在家書裡,我們讀到了他們著眼大局、自我革命的勇氣。1948年10月1日在遼沈戰役中犧牲的東北軍區炮兵司令員朱瑞將軍,在戰前寫給母親和哥哥的信中說:”我家有地出租,這就是地主,應做模範,把地自動讓給農民,這才算名符 〔副〕 其實的革命家庭。”1949年10月24日毛岸英在寫給表舅向三立的信中說:”我愛我的外祖母,我對她有深厚的描寫不出的感情,但她也許現在在罵我‘不孝’,罵我不照顧楊家,不照顧向家;我得忍受這種罵,我決不能也決不願違背原則做事。”新中國成立之初,謝覺哉擔任內務部部長。1950年1月21日他給湖南老家的兩個兒子寫信,明確拒絕了他們來京的請求,表示即使以後要來,也要自己買票,”因為任何人坐車,都要買票”。1950年 2月 2日正在四川省納溪縣政府擔任秘書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軍事政治大學畢業生李騮先,寫信勸父親”換腦筋,學習新社會的理論,使思想不會落人之後”,希望大哥”去 〔取〕 消舊意識、舊作風,努力工作,爭取入黨,做一個最新式的布爾什維克”。新中國成立前後,新舊交替,黨中央注重自身建設,提出了”兩個務必”的要求,全黨上下對標黨章 黨紀,領導幹部堅持原則,不徇私情,每個人從自身找問題、找差距,教育家人跟上時代,這是一場觸及靈魂的自我革命。
家書紙短,家國情長。捧讀這一封封浸滿歲月滄桑的家書,使我們更加真切地體會到新中國的來之不易,新中國成立 75 年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是一代代人前赴後繼、犧牲奉獻的結果。他們篳路藍縷的開創之功將永載史冊,值得後代銘記。
新時代,新征程,年輕一代承擔著接力奮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站在新的歷史節 點,他們不禁要問:75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怎麼來的?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打敗國民黨?參與這場變革的人,多數已經作古,在世者也已進入耄耋之年,歷史離我們越來越遠,記憶逐漸模糊。所幸,他們留下的家書還在,使我們能夠通過家書,觸摸當年的歷史,感受那份熾熱的家國情懷。更為重要的是,在革命先輩的紅色家書中,我們找到了中國共產黨成功的密碼,那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信仰如磐,無畏犧牲,無私奉獻。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一紙家書,藏曆史風雲,集萬千情懷。先輩們當年無意中留下的文字,如今成為我們認識歷史、理解現在、感知未來的獨特路徑。走近家書,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在收穫滿滿感動的同時,我們能照見自己的影子,內心積聚起昂揚向上的力量,奔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張丁
二?二四年七月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