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進化論-傳統鄉村人居空間演進 楊貴慶 978757651300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同濟大學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鄉村進化論-傳統鄉村人居空間演進
ISBN:9787576513004
出版社:同濟大學
著編譯者:楊貴慶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790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鄉村進化論:傳統鄉村人居空間演進》基於”生產力-空間形態”關係理論,探討我國傳統鄉村人居空間演進表像下的客觀規律,闡釋傳統鄉村人居空間形態衰敗的根本原因,揭示由於生產力變革導致鄉村社會結構巨變並深刻影響建立在社會結構基礎上的空間形態的本質特徵。農業生產力質的飛躍及其帶來的社會結構和空間形態的演進,本質上體現了鄉村進化的過程。鄉村進化論為我國傳統鄉村人居空間有機更新開拓視野和路徑,並為傳統村落保護和利用、活化再生的規劃設計和建設運營提供理論解釋和實踐指引。傳統鄉村人居空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鄉村新產業、新動能的培育提供物質載體,為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共同富裕和共同繁榮發展提供廣闊天地。
《鄉村進化論:傳統鄉村人居空間演進》理論聯繫實際,圖文並茂,通俗易懂,適用於高等學校建築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等相關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選讀,同時可作為鄉村規劃理論研究、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從業人員參考閱讀,亦可作為鄉村振興幹部培訓讀本。

作者簡介
楊貴慶,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城市規劃系原系主任(2014 6-2021 4)。兼任同濟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中德鄉村人居環境規劃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專業教學指導分委會委員;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山地城鄉規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城市規劃學刊》《國際城市規劃》《城鄉規劃》等編委;同濟 黃岩鄉村振興學院執行院長。2021年榮獲”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獲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專業學士(1988)、碩士(1991)和博士學位(2003),哈佛大學設計學碩士學位(2001)。主編和撰著《鄉村中國:農村住區調研報告2010》《農村社區:規劃標準與圖樣研究》《黃岩實踐:美麗鄉村規劃建設探索》《烏岩古村:黃岩歷史文化村落再生》《四季城鄉:一名規劃師的時空坐標》《黃岩探索:新時代鄉村振興工作法》等,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 撰寫緣起
1 2 研究問題
1 3 讀者對象
1 4 概念界定
1 5 文獻回溯
1 6 本書結構
第2章 “生產力-空間形態”關係理論及其意義
2 1 從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生產關係基本原理說起
2 2 把生產力生產關係原理應用於城鄉規劃學
2 3 “生產力-空間形態”關係理論的模型建構
2 4 以”生產力-空間形態”關係理論解釋傳統鄉村人居空間演進
2 5 小結
第3章 傳統鄉村人居空間形態早期特徵
3 1 農耕時代早期生產力水平及其人居空間形態
3 2 傳統鄉村人居空間佈局的系統性思維
3 3 傳統鄉村人居空間的整體性特徵
3 4 傳統鄉村人居空間形態表像下的社會學意義
3 5 “合院”空間形態是傳統鄉村人居社會結構的最優解
3 6 小結
第4章 傳統鄉村人居空間衰敗的根本原因
4 1 農業生產力突破性變革導致農村剩餘勞動力”離土離鄉”
4 2 傳統村落社會結構瓦解
4 3 工業化、城鎮化對鄉村傳統手工業的劇烈衝擊
4 4 交通依賴性給鄉村帶來的深刻影響
4 5 大城市生活品質和生活方式的吸引
4 6 小結
第5章 鄉村進化
5 1 從鄉村進化的視角看當代鄉村巨變
5 2 鄉村經濟社會功能與空間形態的對應性分析
5 3 重新賦能的生產力應具有鮮明時代特徵
5 4 城鄉融合視角下的傳統鄉村人居空間特徵
5 5 小結
第6章 傳統鄉村人居空間的活化再生
6 1 傳統鄉村人居空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6 2 以”文化經濟”思想指引傳統村落”雙創
6 3 “文化經濟”引領浙江省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和利用
6 4 以”文化定樁”統領村莊規劃創特色的浙江黃岩探索
6 5 小結
第7章 結論與展望
7 1 結論
7 2 展望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每當踏勘一些地處偏遠、歷史悠久但日漸式微的傳統村落,筆者不僅為房屋因年久失修而破損不堪的衰敗景象憂慮,也對人去樓空的淒涼場景感到無奈。那些昔日規模宏大的高牆深院、張燈結綵幾世同堂的繁華盛景,早已隨著歲月變遷而沉寂于歷史長河。每當在這樣的氛圍下,”空間的社會性”一詞就會激蕩於我的腦海。正是由於傳統村落空間表像下的大家族社會結構瓦解,使其物質空間表像本身成了”空殼”。也正因如此,傳統村落物質空間環境的衰敗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空間形態本質上是社會關係的表達。傳統鄉村人居空間形態是其傳統宗族大家庭聚居社會結構的物質呈現。在我國漫長的傳統農耕時代和封建社會歷史背景下,各地類型多樣、豐富多彩的傳統村落空間形態,除了遵循當地氣候條件和地形地貌之外,主要反映了宗族大家庭內部尊卑、長幼的等級秩序和倫理關係。追求穩定、長久安寧或昌盛的宗族社會理想,必定需要相應的嚴謹的、具有意義的空間形態秩序支撐,倡導或約束聚居者的日常生活行為。因此,空間形態系統及其背後的社會結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
在空間形態和社會結構這個有機整體背後,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當時生產力水平及其生產關係的特徵。傳統村落之所以有當時的輝煌當下的衰敗,究其原因,主要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生了巨變。傳統村落空間形態整體特徵,反映了傳統農耕時代、手工業生產條件下完全依靠勞動力和畜力的較為落後的生產力水平。在機械化和數字化驅動的現代農業生產力全面展開的新歷史階段,生產關係和社會結構必將發生歷史性變革,導致傳統村落空間形態的維繫如無本之木。
本書基於對生產力、生產關係、社會結構和空間形態之間關係的認識,提出”生產力一空間形態”關係理論模型,闡釋傳統鄉村人居空間衰敗的歷史必然性,揭示由於生產力的變革導致鄉村社會結構的巨變並深刻影響建立在社會結構基礎上的空間形態的本質特徵,即傳統村落空間形態的衰敗,根本原因是傳統農耕時代的生產力發生了巨變。借用”進化論”一詞提出”鄉村進化論”的觀點,即農業生產力質的飛躍及其帶來的社會結構和空間形態的演進,本質上體現了鄉村進化的過程。
鄉村進化論為我國傳統鄉村人居空間有機更新開拓了視野和路徑,並為傳統村落保護和利用、活化再生的規劃設計和建設運營提供了理論解釋和實踐指引。以”生產力一空間形態”關係理論為指導,可以發現空間形態的更新和改造,反過來對新的生產力培育和發展具有能動性。通過對傳統鄉村人居空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鄉村新產業、新動能的培育提供物質載體,從而為傳統鄉村人居空間形態重新定義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新的生產力、生產關係和社會結構,突出傳統文化”芯”動能,在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互動互促中開拓傳統鄉村人居空間再生的多元路徑,努力為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共同富裕和共同繁榮發展提供鄉村廣闊天地,為推進我國鄉村全面振興作出新時代貢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