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賽先生在當代-科技升格與文學轉型 ISBN:9787807684763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著編譯者:李靜 頁數:39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562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以文學為方法,以「賽先生」(即科學技術)為人文學研究視角,聚焦「賽先生」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與2016年以來兩個時段的種種際遇,基於十則個案研究,發掘本土語境中豐富幽微的具體問題,力圖理解複雜厚重的中國經驗。 以文學為「主戰場」,打通科學、社會與歷史等多重領域,致力於從人文視角汲取與表述現代中國所蘊藏的基本經驗與思想資源,關注現代中國人如何在種種強力面前培育創造力與主動性。內容簡介 本書所關注的,是科學技術(即「賽先生」)在當代中國地位迅速升級的兩個時期:以「改革」為主旋律的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以及2016年以來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通過文本細讀和對社會文化現象的個案分析,闡釋了當代文學如何因應變化而更新自身、發揮能量。作者將科學與文學,及其背後的社會、思想、政治、文化加以有機聯繫,深入探究了當代中國人的生活世界。作者簡介 李靜,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當代文學史、當代文學與文化批評。曾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爭鳴》《文藝理論與批評》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在《文藝報》《文匯報》等報刊發表評論與訪談若干,同時也在「新京報書評周刊」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台撰寫當下文化評論。目錄 序 言賽先生:當代中國人文學研究的重要視角(錢理群) 導 論 「文學中國」遭遇「賽先生」之後 一、走出實驗室:「科學」的社會化 二、「情動于中」:科學故事在述說什麼? 三、「現代文化的不安定層」:一種文學生存論 四、賽先生升格運動與文學轉型 上篇 歷史轉軌中的「賽先生」: 文學的「遊說」與「遊離」 第一章 社會主義文化與科學話語的複雜張力 ——以蔣子龍的工業題材小說為例(1975—1982) 一、歷史與文學的轉軌:「老幹部」變身「新人」 二、三種工作法:「管理科學」「關係學」與投機主義的旋渦 三、難以同行的「賽先生」與「德先生」:過渡時期的幹群關係 小結:「老幹部」敘事的背面:「老工人」退場 第二章 「科學家英雄」的誕生及其後果 ——論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 一、「愛」與「美」的主體抒情機制 二、改寫「又紅又專」:「政治感」的變遷與「知識人」的誕生 三、從「珠峰」到「人間」:「成功學」敘述的現實危機 小結:「賽先生」升格與「知識」降格 第三章 「救救孩子」變奏曲 ——新時期初期教育題材書寫的構造與限度 一、「治病救人」的「閱讀療法」 二、葉聖陶的「救救孩子」與《中國青年》的思想討論 三、「分母」的命運:知識與道德的分離 小結:「愛的教育」如何可能:反思啟蒙進化史觀 第四章 製造「未來」 ——論歷史轉折中的科幻暢銷書《小靈通漫遊未來》 一、「未來」從何來? 二、物質還是精神:「未來」怎樣書寫? 三、用「未來」發明歷史與現實 小結:重啟科技書寫的社會性向度 第五章 當代中國語境下「科幻」概念的生成 ——以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的「科文之爭」為個案 一、三種敘述模式與再考察的必要性 二、記憶的空白:「屬科派」的觀點及其邏輯 三、如何認識「自由度」:社會主義文化轉軌中的科幻 小結:想象融合科學性與文學性的「共同文化」 下篇 從「賽先生」到賽博格: 文明轉型與文學創造 第六章 認知媒介與想象力政治 ——作為「新顯學」的中國科幻研究 一、新顯學的誕生 二、當代中國的「科技」及其文學形式 三、認知媒介與想象力政治 小結:科幻文學的文明意義 第七章 賽博時代的創造力 ——近年詩歌創作中的機器擬人與人擬機器 引言 當代語言經驗與二元論的失效 一、她們「是人類的姿態」 二、「人擬機器」的反諷:以創造的方式複製 三、在新的「創造力」面前:數據主義、超人文主義與解放潛能 小結:重啟「創造力」的現實感與政治性 第八章 當代「詩意生活」的生產原理 ——解讀微信公眾號「為你讀詩」「讀首詩再睡覺」的文化癥候 一、機器化與詩歌的美學補償 二、夜晚:場景化與生活方式的發明 三、聽覺:親密感與本真性拜物教 四、情緒:倦怠社會的語言休憩術 五、植物:當代人格的極致想象 小結:詩意之歸宿,消費或生產? 第九章 互聯網世代的文學生活與主體塑造 ——以彈幕版四大名著的接受為個案 一、捲入「信息流」的文化讀寫 二、電子社群的「口頭語言」 三、神經元趣味與創造力的「體制化」 小結:「電子人」的再生產 第十章 「互聯網魯迅」 ——現代經典的後現代命運 一、人人皆可「魯迅說」:經典的「數字化生存」 二、「閏土」的賽博分身與「故鄉」的新媒體再現 三、說唱版《野草》:文學傳統的「新感性」 小結:互聯網需要經典 注 釋 后 記 祛魅時代的人文學探索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