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華文文學譜系與家國想像 ISBN:9787503976162 出版社:文化藝術 著編譯者:沈慶利 叢書名:中國現當代文學譜系研究叢書 頁數:30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626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藉助于譜系理念,聚焦海內外華人作家和文人知識分子的文化中國話語流變對華文文學研究的多重影響,試圖從「文化離散」、「鄉土守望流離」等不同維度,探討華人作家建構文化中國的鮮明特徵,同時以典型作家現象作為個案分析,探討海內外華漢語文學敘事譜系和演變規律。作者簡介 沈慶利,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著有《現代中國異域小說研究》、《啼血的行吟》、《「巫女」的眼光——中國現代文學文本細讀與史論》、《中國新詩選讀》、《二十世紀中詩歌精選》、《多維視野中的魯迅研究》(合著)、《歷史題材創作重大問題研究》(合著)等,主編或參編教材多部。目錄 第一章 文化中國情懷與華文文學概念譜系第一節 「文化中國」話語與海內外華人文化互動 一、「文化中國」話語與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台灣社會 二、「文化中國」情懷與近現代中國歷史變遷 三、全球性「文化中國」與海內外文化互動 第二節 海內外貫通下的華文文學概念譜系 一、「海內外」互動:從「台港文學」到「世界華文文學」 二、「華語語系文學」的「偏鋒」 三、「漢語新文學」的「雄心」 第三節 文化中國情懷下的華文文學觀念論爭 一、論爭中的兩個理論問題 二、論爭背後的不同文化中國面影 三、「中國現(當)代文學」能否被取代? 四、短短的餘論:「境外(跨境)華文文學」之可能 第二章 現代性求索與文化認同糾結 第一節 張愛玲:現代性求索中的美國夢與中國結 一、租界生存空間與張愛玲的「美國,西方夢」 二、亂世體驗與遊離于「家國」邊緣 三、「美國夢」的失落和「(文化)中國結,夢」的永生 四、短短的餘論:張愛玲創作與「道地的中國性」 第二節 柏楊的「中國」回溯與「現代」憧憬——以《中國人史綱》為中心 一、回溯「中國」:建構「(現代)國族」之「匠心」 二、清算「皇權」:通往現代(中國)之「道術」 第三節 周勵「走向世界」的啟示——從《曼哈頓的中國女人》到《親吻世界》 一、「曼哈頓的中國女人」與「90年代文化現象」 二、「親吻世界」與「精神現代性」探尋 三、奇?「召喚」與探險行旅——周勵創作特質 第三章 鄉土變遷與鄉土中國想象 第一節 「鄉下人進城」與兩岸文學中的鄉土變遷一20世紀30—80年代 一、當鄉土「遭遇」現代 二、20世紀30-40年代:「城市來了」與被迫進城 三、20世紀50-80年代:進城后的「懸空」或「盲流」 四、餘論:80年代后兩岸文學的合流與「后,新城市化」書寫 第二節 鄉土中國的「鎮-鄉」寫照:魯迅鄉土小說芻議 一、導言:如何以阿Q、祥林嫂為中心 二、阿Q:遊走于城鄉邊緣的遊民,流氓形象 三、祥林嫂:被「鄉土」詛咒的「進,逃城(鎮)女性」 四、「市鎮小知識分子」視角與「鄉-鎮中國」觀照 第三節 「(半)殖民現代性」批判——呂赫若《牛車》與茅盾《春蠶》之比較 一、《牛車》與「殖民現代性」批判 二、「男盜女娼」與「豐收成災」:《牛車》與《春蠶》之比較 三、現代化願景:「時代進步」與「人民幸福」 第四節 城鄉劇變與鄉土「炸裂」——以閻連科《炸裂志》為中心 一、「發展(達)」與「違法」:物慾橫流的「浪漫」神話 二、結親與復(解)仇:私慾膨脹后的虛妄癲狂 三、進城與還鄉:「叱吒風雲」的時代見證 四、唾面與下跪:國民劣根性的當代「演繹」 五、餘論:「內與外」「古與今」中的「閻連科現象」 第四章 生活藝術化與「樂感中國」想象 第一節 「一團矛盾」里的「樂感中國」——重讀林語堂《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 一、評說中國文化:批判與陶醉 二、幻想中西合璧:自知與逢迎 三、構建中國形象:虛構與真實 四、結語:「一團矛盾」的啟示 第二節 鄉土憶舊與苦難的詩意化——琦君創作論 一、被忽視的現代性:「童眼」人生與「菩薩心腸」 二、現代性的別處:鄉土憶舊與「文化反芻」 三、宗教世俗化與生活詩意化 第三節 歲月「發酵」,其味(樂)無窮——讀詹澈詩集《發酵》 一、從「吶喊」到「發酵」 二、「發酵」與體味 三、體味與反觀 四、反(返)觀與前瞻 第五章 北京(南京)書寫與中國想象 第一節 文化離散與文化本土(中心)建構——以北京為中心的考察 一、西方語境下的文化離散 二、「離散中國」與文化中心的多元變遷 三、西方(海洋)文明衝擊與北京角色變遷 四、離散視野下的文化本土想象與「文化北京」建構 第二節 海內外文人互動與「文化北京」形塑 一、古典北京形象的歷史變遷 二、謝閣蘭的「發現」與「老北京」的顯現 三、「故都」回眸與「(民國)北平」流連 四、郁達夫的「知味」與「京味」自覺 第三節 精神還鄉與林海音的「南城北京」——以《城南舊事》為例 一、回望「南城」與京華懷舊 二、回味童真與「父親的家國」 第四節 20世紀台灣文學中的南京書寫 一、《亞細亞的孤兒》里的南京:匆匆過客的「家園之城」 二、《台北人》中的南京:失落了榮華舊夢的「天堂國都」 三、《巨流河》里的南京:青春永駐的「精神之城」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