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變邊界條件下的熱湍流動力學和熱輸運特性的研究 王子奇 978730266978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清華大學
NT$69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相變邊界條件下的熱湍流動力學和熱輸運特性的研究
ISBN:9787302669784
出版社:清華大學
著編譯者:王子奇
叢書名:清華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叢書
頁數:16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505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針對自然對流和相變邊界條件耦合所涉及的複雜動力學演化、熱量輸運和質量在不同相態之間的再分配等複雜而又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開展實驗、數值模擬和理論建模相結合的研究,所涉及的相變邊界條件包括氣-液及液-固相變。本書首先系統地闡述了該研究的背景與意義,凝練科學問題;其次關注在含氣-液相變的熱對流系統內,如何極大限度增強傳熱、突破自然對流傳熱極限;同時關注在含液-固相變的熱對流系統內,結冰動力學特性的決定因素、決定冰水界面形貌特徵的物理機制及多平衡態問題;最後總結了全書的研究工作及創新點,並展望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本書可供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專業研究生、能源動力類本科生、相關行業的技術人員和科研人員參考閱讀。

目錄

第1章 引言
1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 2 研究現狀
1 2 1 增強自然對流傳熱效率
1 2 2 結冰或融冰動力學特性、輸運特性及固-液界面形貌特徵
1 3 研究目的與內容
1 4 研究方法
1 5 本書結構安排
第2章 兩相「類催化性顆粒」湍流對熱對流系統熱輸運特性的影響
2 1 研究目的
2 2 兩相「類催化性顆粒」湍流系統的形成
2 3 兩相熱對流沸騰-凝結實驗平台
2 3 1 圓柱形兩相熱對流沸騰-凝結對流槽
2 3 2 擴壓容器
2 3 3 工作液體
2 3 4 控制參數和響應參數
2 3 5 溫度控制系統
2 3 6 熱量損失誤差分析
2 3 7 溫度測量與採集系統
2 3 8 流場可視化技術
2 4 傳熱載體:「類催化性顆粒」
2 5 系統熱驅動力強度對系統傳熱特性的影響
2 5 1 兩相「類催化性顆粒」湍流系統的傳熱特性
2 5 2 三個特徵鮮明的區間
2 5 3 蒸氣體積分數的計算
2 6 傳熱增強的物理機制
2 6 1 兩相「類催化性顆粒」湍流系統氣泡群運動速度
2 6 2 相變潛熱對傳熱增強的貢獻
2 6 3 氣泡流導致的湍流場的摻混效應對傳熱增強的貢獻
2 7 主動調控「類催化性顆粒」的運動:兩種運動模式
2 7 1 局部摻混:跳躍模式
2 7 2 全局摻混:遷移模式
2 8 本章小結
第3章 不同工況對兩相「類催化性顆粒」湍流系統的影響
3 1 研究目的
3 2 加入不同體積分數的低沸點HFE-7000液體
3 2 1 兩種蒸氣泡形成模式
3 2 2 加入不同體積分數HFE-7000液體的流場特徵
3 3 加入不同體積分數HFE-7000液體的影響
3 3 1 傳熱特性
3 3 2 傳熱特性補償圖
3 3 3 蒸氣泡體積分數
3 4 兩相「類催化性顆粒」湍流系統的溫度脈動
3 5 上板溫度和下板溫度控制解耦
3 5 1 恆定下板(加熱)溫度改變上板(冷卻)溫度
3 5 2 恆定上板(冷卻)溫度改變下板(加熱)溫度
3 6 本章小結
第4章 自然對流與結冰過程耦合的動力學和流動結構
4 1 研究目的
4 2 研究方法
4 2 1 實驗方法:兩相熱對流結冰-融冰實驗平台
4 2 2 理論建模
4 2 3 直接數值模擬:格子玻爾茲曼演算法
4 2 4 研究方法小結
4 3 實驗、數值模擬和理論建模結果對比
4 4 冰生長與流體運動的耦合動力學:四種不同的傳熱與流動耦合機制
4 4 1 區間-1(Regime-1)
4 4 2 區間-2(Regime-2)
4 4 3 區間-3(Regime-3)
4 4 4 區間-4(Regime-4)
4 4 5 四種不同的傳熱與流動耦合機制小結
4 5 冰層生長的動力學特徵
4 6 本章小結
第5章 水相變平衡狀態冰-水界面形貌及其形成的物理機制
5 1 研究目的
5 2 研究方法
5 2 1 實驗方法:可調節傾角兩相熱對流結冰-融冰實驗平台
5 2 2 直接數值模擬方法
5 2 3 建立流體力學理論模型
5 3 影響冰形貌的物理機制1:熱浮力驅動力
5 3 1 垂直對流實驗和直接數值模擬結果對比
5 3 2 解釋垂直對流中冰的局部形貌特徵:邊界層模型
5 4 影響冰形貌的物理機制2:溫度梯度與重力方向夾角
5 4 1 不同系統傾斜角度的實驗和直接數值模擬結果對比
5 4 2 系統在不同傾角條件下的傳熱特性
5 4 3 不同傾角條件下流動和冰水界面形貌特性
5 4 4 解釋寬範圍系統傾角下的局部冰形貌特徵:推廣的邊界層模型
5 4 5 解釋冰最厚的位置信息:浮力驅動強度模型
5 5 本章小結
第6章 自然對流與固-液相變耦合系統多平衡態問題
6 1 研究目的
6 2 研究方法
6 2 1 實驗方法
6 2 2 直接數值模擬方法
6 2 3 理論建模
6 3 結冰/融冰的歷史效應對冰演化的影響
6 3 1 RB對流系統的結冰/融冰過程的冰演化特性
6 3 2 VC系統的結冰/融冰過程的冰演化特性
6 3 3 雙平衡態的物理機制
6 4 對流系統的寬高比對結冰平衡態的影響
6 4 1 RB對流系統平衡態冰水界面形貌特徵
6 4 2 VC系統平衡態冰水界面形貌特徵
6 4 3 邊界層模型的進一步推廣
6 5 本章小結
第7章 總結與展望
7 1 全書總結
7 2 研究創新點
7 3 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在學期間完成的相關學術成果
致謝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