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魯迅 黃喬生 978753136745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春風文藝
NT$14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少年魯迅
ISBN:9787531367451
出版社:春風文藝
著編譯者:黃喬生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570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11-14歲
“啟明星叢書”是一套講述時代先鋒人物故事的少年文學讀本。作品以生動細膩的文學語言描寫先鋒人物的童年軌跡、成長歷程和充盈的內心世界,他們善於思考,勤於探究,胸懷祖國,不畏艱難專注各自平凡的領域默默耕耘,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優秀的人物品格獲得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共鳴,是新時代少年的榜樣和成
長坐標。

內容簡介
《少年魯迅》記敘了魯迅從幼年、少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歷和成長道路。從樂趣無窮的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童年的天真與坦蕩鐫刻了生命的底色。讀書是魯迅小時候喜歡和專注做的事情。家庭變故帶來生活上的變化,使得魯迅在讀書的同時,承擔起家庭的事務。顛沛流離的求學經歷豐富了魯迅的人生閱歷,也顯示出他對文學的強烈愛好和創作方面的卓越才能。魯迅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所處的時代環境一一鋪展開來,讓讀者更深入地瞭解其文學世界背後的成長底色,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讀者對象:小學中、高年級學生

作者簡介
黃喬生,河南南陽人,1986年畢業于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原常務副館長、研究館員,兼中國魯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長期從事魯迅研究,著有《度盡劫波——周氏三兄弟》《魯迅像傳》《八道灣十一號》《字裡行間讀魯迅》《吾國吾民1919——時代風雲與人物畫像》《魯迅年譜》《〈阿Q 正傳〉箋注》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魯迅手稿文獻整理與研究”;主持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台靜農全集》和《中國新興版畫1931—1945》;主編或參編《回望魯迅》《魯迅藏拓本全集》《魯迅手稿全集》等。

目錄

目錄

第一章 故 裡
三 兄 弟 003
種 牛 痘 008
長 媽 媽 011
百 草 園 016
看 社 戲 020
開 蒙 023
《二十四孝圖》 027
詩 教 030
繡像小說 033
三味書屋 036
對 對 子 042
抄 書 044
第二章 台門人家
科 場 案 049
父親的病 053
“早” 057
第三章 新式學堂
水師學堂 063
礦路學堂 068
實 習 072
《天演論》 075
戎馬書生 080
第四章 留學生
弘文學院 089
剪 辮 子 092
科學小說 097
學 醫 103
藤野先生 109
棄醫從文 116
第一章 門弟子 119
結 語 122

精彩書摘
小 引
本書題為《少年魯迅》,敘述魯迅自出生(1881年)至留學歸國(1909年)的28年人生歷程。之所以延伸到青年時代部分活動,是因為要對魯迅家族敘事中促成他人生重大轉變的一個事件有所交代,即魯迅的父親周伯宜在甲午戰爭結束後有感于清王朝國勢日衰,對魯迅的母親魯瑞說:”我們有四個兒子,將來要一個去東洋留學,一個去西洋留學。”
少年魯迅飽經家國憂患,經歷祖父入獄、父親病逝等家庭變故,家道從小康墜入困頓,毅然踏上到外地求學之路,從紹興走向南京,從南京走向東京。本書即以魯迅早年求學活動為主線,以魯迅兄弟留學夢的實現為時間下限。雖然因為種種條件限制,魯迅兄弟沒有實現去西洋留學的目標,但他們通過留學,吸納外來文化,形成了開放意識和世界眼光。
留學歸國的魯迅既實現了家族的求學夢,也回歸了初心:他從小喜歡文學,歷經水師學堂、礦路學堂和醫學校的學習,他回到文藝,從事創作和翻譯,以啟蒙思想、診治精神疾苦、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為後來的文藝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魯迅終生擔負著民族變革的歷史任務,在創作中表達對理想國民與家國的構想。
第一章 故 裡
三 兄 弟
魯迅於1881年(清光緒七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他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在南京讀書時改名周樹人,魯迅是他的筆名。
紹興,古稱會稽,春秋時為越國都城,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名人,留下很多精彩的故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打敗吳王夫差;王羲之曾在這裡寫作《蘭亭集序》,書法精美,流傳千古;南宋詩人陸游一生志在反金複宋,收復失地,詩篇氣壯山河,有”亙古男兒一放翁”之譽。
“仕宦人家”子弟在當地稱”台門貨”。周家的台門就很氣派,門楣上掛著”翰林”匾,說明這是讀書人家。魯迅的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進士,經殿試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後外放江西金溪知縣。周福清恃才傲物,脾氣不好,言語刻薄,在知縣任上得罪了上司,受到參劾,回京候補。後來花錢捐了個內閣中書的閒職。
周福清在北京得到長孫出生的消息時,正在接待一位張姓官員,於是便給長孫取乳名阿張,學名樟壽,字豫山。後來因為豫山與”雨傘”諧音,改為豫才。
紹興習俗,孩子吃奶以前,先嘗五種東西:第一是醋(酸味),第二是鹽(鹹味),第三是黃連(苦味),第四是鉤藤(荊棘),第五是糖(甜味)。在嘗遍了五種人生況味以後,才能吃奶。
魯迅出生時是蓑衣胞(即胎盤薄),民間以為嬌貴不好養活,於是被送到東昌坊口塔子橋頭長慶寺拜和尚為師,算是出家人。其實只是一種儀式,並非真到寺廟當和尚。
長慶寺在紹興東昌坊口塔子橋頭,寺裡的住持龍師父給魯迅取法名”長根”,後來曾以其諧音”長庚”作為筆名。除了法名,長慶寺住持龍師父還贈送給魯迅兩件”法寶”:一是非喜慶大事不給穿的”百衲衣”,用各色的橄欖形的小綢片縫綴而成;一是每逢出門必掛在身上的”牛繩”,上掛零星小件,如曆本、鏡子、銀篩之類,據說是可以避邪的。銀篩圓徑一寸多,中央一個太極圖,上面一本書,下面一卷畫,左右綴著很小的尺子、剪刀、算盤、天平之類。
1885年初,魯迅有了第一個弟弟,祖父為他取名”櫆壽”,後改名”作人”。隨後又有一個妹妹,小名端姑,因是家中唯一女孩,很受疼愛,不幸的是,不滿周歲就出天花夭折了。1888年11月,魯迅又有一個弟弟降生,祖父為其取名”松壽”,後改名”建人”。此後,魯迅還有四弟椿壽,但六歲時患病死去。
留下來的是兄弟三個,人稱”周氏三兄弟”。
繼祖母蔣老太太對兒孫很慈愛。魯迅小時候也從她那裡聽到不少民間傳說,如”貓是老虎的師父”,被魯迅寫進《狗 貓 鼠》一文:
小孩子怎麼會知道呢,貓是老虎的師父。老虎本來是什麼也不會的,就投到貓的門下來。貓就教給它撲的方法,捉的方法,吃的方法,像自己的捉老鼠一樣。這些教完了;老虎想,本領都學到了,誰也比不過它了,只有老師的貓還比自己強,要是殺掉貓,自己便是最強的腳色了。它打定主意,就上前去撲貓。貓是早知道它的來意的,一跳,便上了樹,老虎卻只能眼睜睜地在樹下蹲著。它還沒有將一切本領傳授完,還沒有教給它上樹。
父親周伯宜科考之途起步順利,結婚第二年便當了秀才。但隨後多次參加鄉試,均名落孫山。
母親魯瑞是紹興城外鄉下人,性情和易,待人溫厚。她沒有讀過書,但靠自修到能看書的程度,喜歡讀張恨水的小說。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