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內競爭與春秋時期國際規範退化 冷鴻基 978751950578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時事
NT$477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制度內競爭與春秋時期國際規範退化
ISBN:9787519505783
出版社:時事
著編譯者:冷鴻基
頁數:17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365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以國際關係學相關概念為理論框架,結合中國儒家思想和春秋歷史的獨特因素,對華夏諸侯國合作規範退化、安全共同體瓦解等問題進行新的分析和闡釋。內容包括:梳理和分析國內外學者關於諸侯國合作規範退化、體系演變的主要研究成果;提出春秋「國際體系」中存在的主要規範,確定其內涵、作用和影響力;闡述春秋「國際制度」的主要內容,包括創建原則、各國權力和責任劃分、運行方式等內容;在無序競爭邏輯的基礎上,結合古典話語考察禮崩樂壞等經典命題,重點考察諸侯大國對禮樂儀式的錯誤闡釋和實踐是如何對合作規範產生負面影響的。其研究成果對安全共同體、國際制度、全球治理等理論問題具有很大的啟示意義。

作者簡介
冷鴻基,北京語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2013年畢業於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獲政治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國際制度、全球安全治理、古代東亞國際體系方面的研究。發表過《制度內惡性競爭與春秋時期國際合作規範退化》(2013),《多邊主義競爭與香格里拉對話會的發展戰略》(2019)等研究成果。

目錄
緒論為什麼研究春秋時期國際規範退化()
第一章如何研究春秋時期的國際體系()
第一節春秋時期的國際合作規範與生存理性()
第二節國際關係學如何研究春秋時期國際體系()
第三節本書的研究設計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研究成果梳理()
第一節春秋戰國時期體系瓦解的研究成果()
第二節國際規範退化機制研究成果()
第三節從歷史中尋找新的研究路徑()
第三章合作規範的內容與意義()
第一節春秋時期主要國際互動規範()
第二節規範的作用和影響()第四章諸侯爭霸:安全合作與無序競爭()
第一節合作制度的主要內容()
第二節合作制度的利益分析()
第三節大國之間的制度內無序競爭()
第五章合作制度中的無序競爭過程()
第一節無序競爭出現的時期與條件()
第二節無序競爭的發展過程()
第三節無序競爭造成規範退化的具體機制()
第六章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古典話語再闡釋()
第一節禮樂儀式的誤用()
第二節上行下效與名實不符()
第三節無序競爭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結語()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二、禮樂文明為何會走向生存競賽
春秋體系是以高度內化的禮(儀式)樂(情感)為本體的文化彌散型國際體系,是西周禮樂文化退化的產物。禮樂文化是春秋體系的載體,各國的執政者、參与政治決策的君子在心理和情感層面經受過禮樂的教育和熏陶,這是春秋國際體系獨有的現象。在這種情感型國際體系下,各國合作有哪些獨特性?如何化解衝突?這種深度內化的情感和文化又是如何消退的?上述問題為國際關係學,特別是國際政治社會學和國際制度理論帶來重要的研究素材。
現實主義重視無政府狀態下的安全自助邏輯和軍事霸權作用。大國為生存或物質利益展開競爭,制衡或爭霸是國家間關係的常態。在霸權國存在的情況下,中等強國對霸權應採取制衡行為;而霸權國衰退後,則會出現會多極之間相互制衡的更穩定的國際體系。關於國際體系的衰退問題,現實主義認為霸權衰退導致體系快速變化,權力消長是最重要的影響變數之一,國際規則和規範附屬於國家之間的權力關係。以制衡邏輯為假定的現實主義理論,無法解釋周王室霸權衰退之後,諸侯國之間的關係從安全互助發展為大國爭霸,再發展為霍布斯狀態的現象。這是一個長達幾百年的互助規範緩慢衰退、諸侯國關係逐步混亂的過程,也是諸侯國互動逐步演變為激烈兼并戰爭而不是穩定製衡關係的過程。
一方面,周王室衰落之後,諸侯國間仍然存在大量互助行為。春秋初期,主要大國之間並不存在嚴重的安全困境,甚至會進行利他的安全互助。這一階段,諸侯國之間的互動並不依據權力制衡邏輯。另一方面,大國採取爭霸戰略,目的不是建立經濟體系,提高邊際收益,無限制擴張自己的軍隊,而是為了爭奪話語權和領導地位,競爭的目標是觀念層面的利益。這種特殊的爭霸模式脫離了現實主義霸權穩定論的主要變數。霸權穩定論更無法解釋大國間周期性爭霸互動是如何轉變成純粹的滅國戰爭的。霸權穩定論是循環邏輯:一個霸權體系取代另一個霸權體系,而不會退化到激烈的兼并戰爭。從春秋時期的大國爭霸到戰國時期的滅國戰爭是退化邏輯,退化到霍布斯狀態。
依據霸權穩定論,挑戰國與霸主國之間的霸權戰爭是體系變化的主要方式,雖然不尋求消滅對方,但戰爭的手段趨向于無限制使用暴力,最大程度地削弱對方。霸權穩定論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雙方几乎不受規範約束地進行戰爭,戰爭結束之後,勝利者盡最大努力削弱對方的實力,以維護自身的霸權。春秋時期的爭霸行為是國際規範和「國際制度」內的競爭,加入這些變數之後,互動過程和結果就大不一樣了。春秋「國際制度」內的競爭方式包括不提供公共產品、賄賂他國等非暴力行為,即使爆發戰爭,雙方也有一定節制,即戰後有可能不做削弱對方實力的安排。對這種具有特殊性質的大國競爭進行研究非常有價值。
霸權穩定論提出,霸權國衰落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內部因素造成的,是軍事力量消沉、經濟發展過程中生產性投入低迷而消費過高造成的。參見〔美〕羅伯特·吉爾平: 《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革》(英文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而春秋體系的演化是系統性、整體性因素導致的。華夏諸侯國建立的「國際制度」內,大國之間的衝突性互動導致規範退化和國際體系演化:大國爭霸戰爭導致彼此仇恨,巨大的戰爭成本也需要轉嫁給小國,霸權國從制度中汲取小國資源。「霸」這一名位不斷失去其本來的意義,從領導者、保護者——「伯」轉化為強權和壓迫者。因此,春秋體系的演化是禮樂文化消亡、情感和信任體系消退的結果。
三、權威話語為何消退
批判理論和建構主義從規則、話語和實踐的角度揭示了國際體系的治理權威是如何被塑造的,特別是揭示了霸權國用以治理國際體系的話語是如何生產的。這些理論強調製度建設帶來治理權威,著重研究話語如何為霸權服務,對合作規則和權威話語進行了批判和解構。但是,這些理論較少分析霸權國權力衰退後,規則和話語如何維持,或者權力話語如何消退等問題。因此,對於話語在歷史中退化和消解等問題,我們還需要深入研究。
在西周體系中,周王室創造了禮樂文化的權威話語,春秋爭霸的進程中,霸主國也繼承並維護相關規範和規則。但為什麼在歷史的演化過程中,大規模兼并戰爭會成為主流話語?
從學科話語發展的角度看,規則建構主義、安全共同體理論在冷戰後獲得重大發展,而且隨著國際制度在促進全球合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部分研究對制度持理想化態度,認為規則、制度的發展一定會帶來合作,這是一個不斷積累、難以逆轉的過程,特別是安全共同體理論注重解釋「為什麼區域一體化程度會越來越高」,「怎樣積累國家間信任」等相關問題,認為國家對規範的內化程度越高,國際體系的社會化程度越高,無政府狀態就越弱,國家間合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春秋諸侯國體系的歷史為此類問題的逆向研究提供了重要案例。
四、禮崩樂壞——「國際制度」內的大國無序競爭
如何回答上述三個問題?如何對春秋時期諸侯國間的規範退化展開系統研究?春秋時期,最重大的政治現象是大國爭霸。因此,絕大多數學者的研究重點也聚焦於此。如何在前人觀點的基礎上,發展、深化大國爭霸的邏輯,並進行理論創新,是回答上述三個問題的關鍵。
本書也選擇春秋時期的大國爭霸現象作為研究起點和分析重點。以分析大國爭霸為基礎,深入發掘引起爭霸現象的深層邏輯和爭霸導致的複雜結果。本書認為,春秋時期大國爭霸的實質是以錯誤的方式進行領導權競爭、領導地位競爭,而合作規範退化的原因也在於此。
首先,安全共同體內部也存在社會地位(名位)競爭,錯誤的競爭方式會導致共同體瓦解。春秋諸侯國體系是等級性國際體系,是合作規範被高度內化的諸侯國體系。霸權國出於對威望、地位的渴望,也出於合作規範的要求,時常採取自我抑制、自我約束的態度,甚至不惜用土地、軍事權力等重要戰略資源來換取威望和地位。春秋時期的諸侯國體系(下文簡稱春秋諸侯國體系)展現了這樣一個國際關係理論問題:高度社會化的體系能產生新的稀缺利益,特別是大國追求的「國際社會」領導地位。如果大國對地位的競爭成為最主要的社會互動,那麼競爭的方式和過程是怎樣的?競爭行為又會對國際規範產生怎樣的影響?本書通過研究大國間社會地位競爭來進一步回答這些問題。
其次,通過分析春秋時期的大國競爭和制度瓦解,我們可以發現獲得國際體系領導權的幾個重要標準,也會發現「國際社會」和合作制度需要對領導權競爭進行協調與管控。
體系衰退總是伴隨著舊霸權國權威的下降和崛起國對權威的爭奪。要保持各國之間長期的合作關係,大國爭霸的過程就應當是合乎規則的、有序的,崛起國的領導權需要依據某些規則而被各國認可,因此也需要各國特別是霸主國創建提升領導地位的相關制度,至少是新的範例。新制度會依據時代的需要重新定義霸主國,以及獲取領導權需要具備哪些條件。社會地位和領導權依靠社會規範、規則來支撐,具有極強的社會性意義。通常來說,相關制度會賦予國際安全責任的承擔者、公共產品的提供者以領導地位,這是對大國競爭性互動的管理。否則,大國針對領導地位的競爭、對制度性權力的競爭就可能失控,進而引發衝突。各國的社會化程度越高,對領導權的爭奪就可能越激烈。
西方國際關係理論將公共產品與維持領導權挂鉤,提出一系列領導地位維持的標準和規則。但是,國際政治中的權力轉移問題不僅是物質權力、生產力水平的消長,也是話語權威、社會地位的轉移,需要一系列制度的改革和創建行為作為支撐。崛起國在重大的國際政治問題上提出令人信服的規則、規範,在重大國際政治場合和儀式中發揮領導作用,與其他競爭者達成彼此認可的社會地位安排等,與提供公共產品一起構成權力轉移不可或缺的制度性需求。
最後,從中國古典思想和具體文化實踐中尋找解釋路徑。國內外學者對中國古典思想和古代東亞國際體系的研究已取得重要成果,包括探索儒家思想與東亞朝貢體系下的長期和平之間的關係,Erik Ringmar,「Performing International Systems:Two East-Asian Alternatives to the Westphalian Ord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 66,No 1,2012,pp 1-25;David C Kang,「International Order in Historical East Asia:Tribute and Hierarchy Beyond Sinocentrism and Eurocentr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 74,No 1,pp 1-29 儒家思想對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的啟示意義,中國古典戰略思想與中國當代戰略理念之間的聯繫等問題。參見秦亞青: 《世界政治的關係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閻學通、徐進等: 《王霸天下思想及啟迪》,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版。
本書希望從中國古典思想和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互動歷史中發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