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扶元氣還天地-晚清醫隱力鈞傳 陳碧 978750776963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學苑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5*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好扶元氣還天地-晚清醫隱力鈞傳
ISBN:9787507769630
出版社:學苑
著編譯者:陳碧
頁數:36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254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力鈞(1856-1925),誕生於太平天國起義時期,歷經了洋務興起、甲午海戰、思想啟蒙、戊戌變法、晚清新政,生命的終點是軍閥混戰和革命思潮發展併發的民國。這是中華民族外患內憂日益深重、中國人民不斷奮鬥求索、努力追夢的時代。力鈞出身福建偏僻鄉間,在「歷史的三峽」穿越風雲,中舉後行醫至東南亞、創辦實業和福建多所學堂、入商部直至處身時代的漩渦中心。人生可謂傳奇,但其名不顯。近年因光緒之死,受到關注。但諸家研究多從「御醫」「醫者」的身份對他進行考察。
《好扶元氣還天地:晚清醫隱力鈞傳》作者在研究中國近代歷史和福建本土文化的基礎上,根據所採訪、收集到的豐富史料,以力鈞一人經歷而帶出對中國近代社會、國家屈辱的歷史;也帶出跨越新舊文化變革的一代知識分子的思想史、學術追求歷程;因力鈞身份和交遊,又由一人生平而帶出朝中名宦、福州鄉紳和平民等的政事活動、交遊酬酢,以及日常生活,蔚為可觀。同時也突出了他的多方面造詣和複合多元的文化貢獻。

作者簡介
陳碧,《海峽姐妹》編輯。近年來致力研究閩都文化研究,尤其是地方人物的研究。出版有專著《大時代的小愛情——近代閩都名媛》《鐵血柔情的黃花崗烈士林覺民》。合著有《長樂映像》《智者長樂》《巾幗風華:南社女社員及女眷》《林徽因與文化遺產保護》等。

目錄
引子
第一章 力氏派衍
永福望邑
力氏衍傳
迭返回芹
第二章 童蒙與少年
幼年瀕危
孝道遞傳
淡洋從師
移家陽岐
扁鵲之思
醫國無人
儒醫雙修
轉益多師
第三章 雙鏡之廬
移家南營
藥王生日
青衿廩生
雙鏡之廬
不廢舉業
第四章 馬江流亡
甲申易樞
馬江海戰
左侯化龍
第五章 致用書院
瑞華添香
西湖書院
致用規制
山長其人
初觸西醫
俶南舒東
題名鄉試
初履京師
定交孫氏
第六章 三下南洋
薦醫南洋
僑商僑領
南洋行見
海外醫悟
志略存史
醫國之隱
京師鳴技
鼠疫紓困
第七章 維新醫「隱」
第八章 「太醫」生涯
第九章 隱廬耆年
後記

精彩書摘
《好扶元氣還天地:晚清醫隱力鈞傳》:
在前線與太平軍作戰的曾氏,改變了對洋人的認識,「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救時第一要務」。在洋槍隊的幫助下,清軍收復了常州。勃也倏忽,亡也倏忽的太平天國起義,在1864年,即告消解。鎮壓起義立了大功的曾國藩等得到了朝廷能給的最高榮譽。太平軍的可怕威脅已解除警報,危機過去了,新紀元開始了——「同治中興」轉入正道。
這一場中興也是清朝的一次自救。
清廷上層以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親眼見識了西方工業革命后的器物,尤其是軍工的堅船利炮,令他們對列強的工業技術和商業模式有莫大的興趣和向學之心。這種師夷的想法得到了曾與皇帝一起逃往熱河吃過苦頭的慈禧太后,以及通過談判與洋人建立了一些良好關係的恭親王的支持。因此,他們很快戰勝了一些頑固派,利用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方式發展近代工業,以獲得強大的軍事裝備、增加國庫收入、增強國力。同時自通商以後,朝廷鑒於外交挫敗,非興學不足以圖強。之前對外交涉的重任都交給只知牟利的「通事」,此時恍然悟到:通事不可恃,要自己培養外交人才。因此,北京設立了京師同文館,此為近代教育的開端。還有一項人才也在急迫需求之中:那就是洋槍洋炮、船械的製作人才和海陸軍士人才。
維護清廷統治的洋務運動轟然開始了。
1866年6月25日,洋務派中流砥柱的人物、時任閩浙總督的左宗棠提出設立福州船政局。朝廷採納了他的建議。
提請開設船政並得到批准之後,左宗棠卻又不能留在福州了。因為,自四年前爆發的西北部陝甘回民起義聲勢又起,並開始回擊陝西。加之1865年1月趁中國內戰之際,由英國支持的浩罕國軍官阿古柏入侵新疆南部,並在烏魯木齊建立了政權。同時,北方的沙俄不斷征戰中亞各汗,對新疆虎視眈眈。朝廷臨危,左宗棠遂被任命為陝甘總督前往鎮壓和反擊。
剛被批准成立的船政局怎麼辦?左宗棠向朝廷推薦了沈葆楨。此時前江西撫臣沈葆楨的父親去世,按照禮俗,他辭職回鄉為父親守孝。左宗棠要求朝廷對沈葆楨「奪情」,並三次登門請沈出山。
沈葆楨被推到了洋務運動的第一線,出任船政大臣。沈葆楨認為船政的根本在於學堂。上任后除一手建造船廠,另一手抓緊「求是堂藝局」亦即後來的「船政學堂」的籌辦與招生。
這一年的夏天,陽岐村口的街頭有那麼一紙招錄船政學堂學生的告示,上面寫著公開招收13至16歲的少年。學費、住宿費、伙食費全免不說,每月還發放4兩銀子,另外學堂三個月一考,成績一等者可獲獎金10元。
這張告示改變了一位陽岐孩子的命運。他叫嚴傳初,14歲時改名嚴宗光,後來改名叫嚴復。
嚴傳初的父親嚴振先在南台行醫,搶救霍亂病人時,不幸染上瘟疫,撒手人寰。因平時豁達好施,常對許多前來就醫的窮人不收診費,加之後來愛上賭博、抽鴉片,所以儘管行醫多年,卻無積蓄。病逝之後,家裡窮得連殯葬費也拿不出來。還是以前那些受過恩惠的病人送些香火錢,大夥七拼八湊,好歹辦了一個葬禮。葬禮之後,祖母從南台雇了一隻船,帶著13歲的嚴傳初從台江蒼霞舉家遷回陽岐鄉下的老屋。那是一個絕望的黑夜。
沒有多少值錢的家當,只有那粗笨的傢具一起搬上船,嚴傳初因年幼未習坐船的搖簸,伏在船篷下頭暈目眩,不時嘔吐。十余里的水路,搖搖蕩蕩地進了陽岐江時,天已經完全黑了。上岸后,一步步往祖家摸索而去,在星光中,朦朧看到不遠的老屋。老屋的一半已經被質押給他人了,本來已到了該贖回的時間卻沒錢,所以被人家佔用著。
走進剩下的兩間老屋,南牆已經圮塌,頭頂上的星光爍爍晃動,而腳下只有光溜溜的黑土。祖母在星光下含淚說:「幸而你的祖宗留下了這一間百年老屋,粗略可以讓咱母子們有一個屋頂安身,要不然,我們母子可怎麼辦啊?」
在陽岐的日子,兩個妹妹才十一二歲,在父親去世之前為他娶的妻子王氏也只十四五歲。是母親在債主的討債圍攻中,在親族們勢利的白眼中接過了生活的重擔。白天她接來一批批針線活,然後憑著雙手十指一直勞作,從雞叫做到鬼叫,收入雖然菲薄,但糊口尚可以應付。一燈如豆,傳初常常在母親的暗暗啜泣聲中醒來,他知道母親「淚水作枕頭」的苦楚背後,是擔憂他的出路。讀書人假如考不上科舉,基本上就無從進退,沒有人生的其他選擇了。現在不要說繼續延聘塾師繼續科舉求仕之途,就是家中這嗷嗷待哺的數口人,生存都是個問題,他作為家裡唯一的男人得想法減輕母親的負擔,挑起養家的重任。
正當他茫然四顧、急欲尋找出路以擺脫艱難困境時,這一紙公告,恍若春風一縷,撩開了一縫出口,他報考了船政。從船政開始,嚴復一步步走上了啟蒙思想家之路。
但這不是力鈞走的路。那一紙招生告示,力鼎三和力鈞也曾佇立觀看過。但是,這沒有引起他們的慾望。有一個在京的同鄉曾經向力鼎三講述過早幾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屬的「同文館」,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後來是理番院的俄羅斯文館也歸併而人。同文館成立后,招不到學生。百姓心中都以為學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國。最後奉官調學生人館。但凡有人情可以請託的學生,誰也不去。而去了同文館的學生,雖然因為他是小孩沒有什麼可被鄙視,但他的家庭可就為左鄰右舍所瞧不起了。有戶人家中一位很好的兒媳婦,本來全家都對她也相當尊重,卻因為她弟弟入了同文館,全家都瞧不起這個媳婦。最後,同文館以進館「每月三兩,一兩年後洋文有成績,增為十二兩」的「利誘」才招到學生(當時小京官年俸也才40兩)。
在窘迫的家境中,力鼎三保持了他的「冷靜」。「同文館」設立,尚且被譏諷「孔門弟子,鬼谷先生」「未同而言,斯文將喪」,他需要保持對洋人、洋學的距離,不能送孩子進「火坑」。不要說力鈞年紀尚不及報考年齡,即是及齡,他看到的未來,是力鈞進舉,再不濟是力鈞行醫。

前言/序言
引子
道光二十二年(1842)夏,大暑日。土氣濕滯,天炎蒸郁。而且這種熱又不得透氣,使人自感齷齪,又使人想發一通脾氣。
不近情理的熱,已顯異樣。果然,大暑第三天傍晚起,永福縣境內,黑雲籠城,邪風驟起,隨著幾束利劍般的閃電撕開喪服式肅穆而壓抑的黑雲裙裾裂口,大雨傾盆而下。
永福縣北閩清的廣濟河,納了北山的村流,如大洋、鳳漈、東溪、蒲溪等,挾廛而南,抵永福縣北直奔永福大溪。德化西鄙的雙溪自西徂東,也攫向永福縣治。
府治上下的險灘號稱有三十五灘,此時更是驚濤駭浪。都說是暴雨不終朝,可是大雨整整持續了一夜還沒有停止的跡象。奔流的溪水大漲。民居淹沒,廬舍倒塌,良田淹浸。
一大早,「城門外的大王廟要被沖塌了!」村民驚呼。挾裹著潑天的大雨和偶爾響起的驚雷,從廟裡跑出來的乞丐挾著他的包袱和打狗棒,蓬頭垢面,躲在廟裡時他已接受過暴雨的洗禮,但那是局部的。
大水先是漫浸了縣前街的「旌善亭」「申明亭」。這是縣署大門之外公議民論的所在,原是個極熱鬧之處,此刻卻冷清無人。今天大水,各家盡在家中觀察水情,指揮搬移物品,家有年邁老人的,還試圖先把老人扶往安全之所。少數幾個淡定的人聚集在自家門口,指點、推測水勢。娃娃的
啼哭和大人的叫喊不時地從各人家家中傳出,然而如同滴水入汪洋。還有未曾見過大水的一兩個半大小孩,見到家裡漫進的水裡竟然有小白魚和通體透明的小河蝦,或許此時沒有大人看管,也不知兇險,興奮地拿著小盆蹚在門外水城中,要撈魚撈蝦,被大人呵斥迴轉。天要下塌了。
大水漲得意外的快。混著浮葉、魚蝦以及飛落的破瓦、石礫塵埃泥淖的大水湧進縣南門和水門,再漫進儀門。
縣署的儀門東西兩側是寅賓館和倉獄。
大水淹進了寅賓館,西邊的倉獄中,一些犯人已經開始搖動著鐵柵,大聲嘶喊了。
縣署大小官吏乍遇這百年大水,一時無措。陰陽學的曾學術此時正一頭大汗在衙門東邊的幕署和知縣等人商議著。艱難地商議完畢,他們匆匆走出。
在縣衙前,受命的衙役在頭門架梯,然後登梯取下縣額。
穿過文昌閣、貞女祠時,明倫堂趕來了幾個學生。
一行人抱著永福縣額涉水來到縣治前左元輔里的溪港,昔日緩緩潺潺、開豁無聲的溪港當下也是洶洶巨浸。冒雨禱祝后,幾人擎起縣額,祭入汪洋之中。俄頃,有聲如雷炸開之際,雨竟漸漸收止,水勢也開始消退跟出來的學生中,17 歲的力鼎三看得目瞪口呆。
傍晚,走過縣前街,力鼎三看見「旌善亭」「申明亭」又聚起一小叢人群了,他也稍作駐足,聽見人群中紛紛議論起這兩日大雨中,誰家裡房子倒了,誰家遭災慘況災害就是一種隱喻,他們隱隱覺得,這是政府的錯誤政策破壞了自然的和諧而招致上天的警告。實際上這也並非是完全的牽強附會。就在中國東南部這個小城暴災的1842 年7 月,整個中國正陷入一個更大的災難中。
自從1840 年鴉片戰爭啟釁,英國遠征軍在中國的南方取得多次勝利,但所獲取的侵略利益還遠未滿足侵略者的胃口,因而揚言北上天津,開始了在長江下游發動一輪又一輪的進攻。進攻要點就是京口鎮江。
朝廷原來配備給南北交通大動脈至要關節——鎮江城的守軍卻只有隸屬江寧將軍下轄的將校50 餘人,兵丁與作匠共1500 餘人。沒有像樣的炮台,副都統海齡因為向朝廷申請鑄炮、募兵以及提高將士待遇,被兩江總督牛鑒彈劾而得到降級留任的處分。
清廷此時緊急調來山東、四川及湖北4000 多援兵,但於事無補。八旗守軍與進城英軍持續進行了9 天戰鬥后,鎮江失守。1000 多名八旗兵除了極少數逃跑外,其餘全部戰鬥到最後,以死殉國。
1842 年8 月,英國軍艦「康華麗」號駛抵南京下關江面。江寧城有大?百姓窺看這艘船身上布有72 炮眼。又五日,下關江面又泊了密密的歐式艦船。江寧被炮眼逼視。
兩江總督牛鑒的摺子和欽差大臣耆英的奏報被催鞭揮響的加急快遞送往京城。
患得患失的道光皇帝同意議和了。
北獅子山山麓下,在明成祖朱棣為航海家鄭和建築的靜海寺里,雙方代表經過四次議約,8 月29 日,來不及等來「憤懣之至、自恨自愧」的道光皇帝最後聖旨的欽差大臣耆英和伊裡布、牛鑒等走上了燕子磯邊的「康華麗」號,在禮炮聲中,與英方代表正式簽訂了《南京條約》。條約主要內容是: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史稱「五口通商」),准許英國派駐領事,准許英商及其家屬自由居住,以及賠款、割地等。
多年以後,力鼎三還會記得這一年的水災,在他向孩子們講述他這一段記憶時,他的腦海中總呈現那一片汪洋的汩沒。而它只是清朝歷史進入一個巨濤驚浪之中的一朵浪花。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