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間中顯現與在時間中消失的-王桂林詩歌抄讀劄記 王桂林 978753786850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嶽文藝
NT$1,25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4*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在時間中顯現與在時間中消失的-王桂林詩歌抄讀劄記
ISBN:9787537868501
出版社:北嶽文藝
著編譯者:王桂林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290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關於詩歌的抄讀札記,既有書法作品的展示又有抄讀的心得。18組現代詩歌書法作品與18篇詩歌抄讀札記,圖片與文字的結合,使本書具有一定的觀賞性。書中既有師友們的個人境況,談到了他們寫那些詩歌與作者抄那些詩歌時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寫作和筆墨訓練,而更多的,是談論的詩。有談論一部詩集的,有談論一組詩的,還有的只談論了一首詩。雖然算不上是專業的文學評論,作者也不能用專業的詩歌理論準確分類來界定這些詩歌,給出詩學意義上的闡述和評判,但可以說是作者從一個詩歌寫作者的角度給出的讀後感和閱讀體會。

作者簡介
王桂林,20世紀60年代出生,80年代開始寫作。 曾獲首屆漢城國際詩歌獎、第四屆中國長詩獎·最佳文本獎、第二屆博鰲國際詩歌獎·年度詩人獎、第五屆卡丘沃倫詩歌獎·中國詩人獎、第六屆大河詩歌雙年獎。受邀參加羅馬尼亞第 27 屆薩圖馬雷國際詩歌
第一節和第 26 屆古巴哈瓦那國際詩歌節,參加「首屆當代中國作家書畫邀請展」和 《揚子江詩刊》「詩意墨韻 全國詩人書法聯展」。著有詩集 《草葉上的海》 《變幻的河水》《內省與遠鶩》《新絕句:沙與沫》《嚶鳴集》《柏林牆與耶路撒冷,或曰詞的喜悅與困擾》
《移動的門檻》,隨筆集 《自己的池塘》,楹聯書法集《年課》等

精彩書摘
在時間中顯現與在時間中消失的
——胡弦長詩 《莫須有的臉》 抄讀札記
今年沒訂幾本雜誌,胡弦在 《十月》 第五期詩歌頭條刊出的長詩,到了 9 月我才在微信公眾號上讀到。當時一口氣讀了兩遍,說是一口氣,其實是他詩中幽冥般詭異的氛圍幾乎壓得我喘不上氣來。整首詩像一個古老的寓言,述說著過往與今世,又直指未來。他不僅徹底打破了我以往的閱讀經驗,也使我在他給出的時間長河和紛紜世象中,在猙獰面具
與變幻臉譜中,載沉載浮,東西不分,難以自拔。直至離開屏幕,我也沒有記住詩中的多少詩句,只是眼前始終浮現著一張張模糊的、被時間雕蝕的臉,那些臉五官難辨,斑駁蒙塵,滴著血。短詩給予的閱讀快感在這首詩里我幾乎沒有得到,我得到的全是被詩人刻意取捨處理過的史詩般的故事概略、情節片段和揣度引申。他用一張巨大的蛛網籠罩起了那座時間的斷崖,以及在時間斷崖上隱隱呈現出的莫須有的臉。
幾天之後,我突發奇想,如果用中國書法抄寫這首詩,我該如何處理呢?中國書法,這一傳統的筆墨形式,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它的古典趣味,我該如何做才能打破大眾的審美慣性,努力實現它的現代性,最大程度上實現書法與這首極具現代性詩歌的嚶鳴呼應呢?
起初,我曾設想使用長卷。長卷的好處是不懼長篇,再多的文字也可以一直寫下去。另一個好處是,觀看者站在案前,邊展開邊閱讀,讀過的部分右手捲起,左手再展開另一部分,如是往複,直至最終。這種觀看方式是長卷的優勢,同時也是它的劣勢。觀看者自始至終永遠只是看到展開的那一部分,幾乎不可能在同一時間觀看到作品的全貌。這種觀看和書寫一樣,都是極具時間性特質的。在時間中顯現的——展開的部分,在時間中消失的——捲起的部分,同時被觀看者的手所把握,他可以反覆修改、重複這種把握,讓那些他試圖再度顯現的重新復活,也可以讓已經復活的再一次消失。這在某種程度上似乎也暗合 《莫須有的臉》 的構成方式。但是最大的問題是,這種書寫形式不符合我閱讀這首詩時的第一感受,無法實現一下子撲入眼帘的瞬間震撼效果。所以我放棄了,決定還是要用掛在牆上的方式。長卷是 河流,掛起來的才是斷崖。對,用斗方,斗方矩陣。
斗方是六尺整張的橫向對開。我下意識地認為,斗方是一張臉,許多斗方就是許多張臉,許多斗方組成的矩陣就是一張張臉的矩陣,或者又是重新構成的一張大臉。但在這個層面上我並沒有想得更深,只是在觀賞效果和技術如何實現上進行了粗略的考量。一個斗方能寫多少字我大致清楚,最終能寫多少張並沒有仔細計算。我當時猜想,胡弦在開始寫作這部長詩的時候,肯定也沒有給自己規定一共寫多少節,全部寫多少行,肯定也是隨著寫作的不斷展開和深入,那整體的結構和氣象才慢慢呈現出來的。於是我就大?地落筆,在第一張斗方的右側頂格寫出了這首詩的標題部分,算是奠定了整件作品的筆墨格調。
長詩的第一部分 《面具》 寫了三張,在第三張還留有一小部分空白,我用小字恰好寫完這一部分的副歌 《假面之舞》。這是在開始書寫之前就預設好的,即主歌用稍大些的字,副歌用稍小些的。第二部分 《臉譜》 的主歌部分正好寫滿了兩張,副歌 《鏡面》 只好從第六張重新開始,由於我沒有預測這一部分能佔多大空間,這支副歌沒有寫完整張,而是僅留出了大字的兩行位置,這是一個尷尬的局面,如果只寫第三部分主歌 《裂變或穿越的臉》 的標題,肯定不行,必須在標題后再寫出一行正文才算有所交代,於是放棄了前兩個主歌標題的篆書,改用與正文一樣的行書進行,只是標題寫得又略微大了一些。這也算因禍得福,如果第二部分副歌寫滿了整張,第三部分主歌標題勢必要從第七張上重新開始,整體排列時肯定與長詩主標題產生視覺上的順位衝突。這一部分寫得最為順利,一是因為前兩部分為了打破平衡,都在塊面設置上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留白;二是為了呼應詩中所寫到的,「面具後面,有個空缺無法填補」。第三部分主歌乾脆就全部寫滿,這也和這一部分詩歌的急促語感以及「博物館」的意象相吻合。「整個博物館,則像一張面具張開了它黑洞洞的口」。直到寫完三個滿張,三個「黑洞洞的大口」,在第九張上用五行寫完。寫到這裏我鬆了一口氣,全詩就只剩下兩個副歌了。如果 《副歌一:看見的臉和虛空的臉》 能在第九張剩餘部分寫完,《副歌二:鬼臉》 單佔一張,同時落款,正好十個斗方。按橫向二縱向五的形式排列,總高不超過三百六十厘米,恰好是一個普通展廳可以懸挂的展覽樣式。也正是由於這「鬆了一口氣」,最後一支副歌寫得像強弩之末,鋒芒盡失,給整件作品留下了遺憾。(是否可以說我寫到最後像玩面具的孩子一樣「玩壞了」,也做了一個「鬼臉」?) 因為我最初定的這件作品的筆法是以拙取媚,甚至寧拙勿巧。盡量摻雜碑法用筆,以再現那「莫須有的臉」被時間和風雨的刀劈斧鑿與雕刻腐蝕之象,但在最後一張卻露出了狐狸尾巴,糊裡糊塗、輕輕鬆鬆地完成了事了。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