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視野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1931-1953 安德魯.N. 布坎南 978754732436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NT$541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全球視野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1931-1953
ISBN:9787547324363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著編譯者:安德魯.N. 布坎南
頁數:32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355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一般讀者
放大的時間框架,延伸的地域空間。當分佈在各洲的戰場被一束放眼全球的目光審視,便誕生了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新理解。
? ? 士兵、工人、軍需、原料、資金肉眼可見與不可見的事物源源不斷地在地表流動,為這一空前的全球性大事件編織了複雜精密的網絡。它們連接起了天空、陸地與海洋,而各國緊張的軍備競賽、正面對抗與技術突破參与其中,共同呈現了一段動態的、纏結的「二戰」史。
? ? 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了全球秩序的重組。戰前殖民體系崩壞,一批新的民族國家誕生,英國的領導地位被美國取代。但美國希圖建立的秩序在軸心國戰敗後面臨著嚴峻挑戰——戰爭的餘波在全球各地持續出現。這一事實也讓長期受美國主導的「二戰」史敘事需要被重新思考。

內容簡介
本書非常好地敘述了二戰的政治、軍事和經濟歷史及其全球範圍內的相互聯繫,是全面回顧、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力作。尤其令中國讀者注意的是,作者在書中討論了1931年日本對中國東北的入侵和朝鮮戰爭(1950-1953年),認為它們對於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至關重要。該書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理解為一系列相互交織和重疊的大規模地區衝突,最終隨著美國於1941年底正式參戰而成為一場真正的「世界大戰」。本書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期間和之後的歷史事件進行了動態的、全球性的描述。作者描述了戰爭的主要戰場,討論了它們之間的聯繫,還探討了戰爭對那些在一般歷史描述中經常被忽視的地區產生的影響,這些地區包括且不限於拉丁美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及大戰「中立國」。這本內容全面的著作清晰地展示了,在與軸心國的鬥爭中,美國是如何取代英國成為全球超級大國的,作者還對美國霸權作了深刻的透視。

作者簡介
安德魯·布坎南出生於英國,本科就讀於牛津大學,現任美國佛蒙特大學(University of Vermont)高級講師。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地中海大戰略》(2014年)和《從世界大戰到戰後世界:革命、冷戰、非殖民化和美國霸權的崛起(1943—1958)》(2023 年)。

精彩書評
這 [ 本書 ] 是 [ 一項 ] 相當大的成就對我們堅持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那個複雜、多面和真正全球性的時期,布坎南成功地進行了「宏大敘事」描述本書是信息管理以及簡潔明了的寫作的大師級作品。
——阿什利·傑克遜?倫敦國王學院
? ?
這本生動、綜合的著作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描述為一場全球戰爭它提供了大量引人入勝的細節,字裡行間充滿了啟示性的瞬間。本書消納了戰爭的宏觀利害關係,超越了主要大國和主要戰役,在從芬蘭到利比亞、巴西到印度、阿爾及利亞到貝爾格萊德等不同的國家和殖民地帶,展現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完整面貌,這使得它在同類著作中脫穎而出。
——安德魯·弗里德曼?哈弗福德學院

目錄
目 錄
中文版序言 1
致 謝 1
原版書序言 1
第一章 世界舊秩序的危機 7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後安排 9
美國的崛起 12
20世紀20年代的歐洲 14
俄國革命 18
日本、中國和亞洲不斷加深的衝突 20
第二章 大蕭條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軔 23
美國新政 25
日本大蕭條與軍國主義 26
納粹德國的崛起 29
走向「軸心」聯盟 34
蘇聯對集體安全的追尋 36
法國人民陣線聯盟與西班牙內戰 38
德奧合併、綏靖主義與軍備重整 41
亞洲走向戰爭之路 43
歐洲走向戰爭之路 46
第三章 1940年:軸心國的勝利與新的戰略抉擇 51
芬蘭冬季戰爭 52
德國在波蘭的「生存空間」 53
德國對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控制 56
英法計劃和「帝國動員」 57
1940年夏:法國淪陷 60
不列顛空戰 63
新的戰略抉擇 65
《三國同盟條約》 69
柏林轉向東方 70
東京轉向南方 72
羅馬的「平行戰爭」 74
第四章 1941—1942年:軸心狂潮 79
義大利將德國拖下地中海 79
中東的戰爭與民族主義 82
巴巴羅薩行動 85
大屠殺 88
巴巴羅薩行動與即將到來的世界大戰 91
珍珠港事件與世界大戰 94
日本的離心攻勢 97
阿卡迪亞會議 101
第五章 1942—1943年:大戰轉折點 105
一場世界大戰 105
海道、航線和全球互通網絡 106
空中高速公路 111
軍事轉折點:太平洋戰役 113
中國戰場的僵局 116
軍事轉折點:蘇德戰場 118
軍事轉折點:地中海戰場 123
第六章 戰時經濟 129
蘇聯:社會主義經濟的戰時規劃 130
美英的戰爭與商業 132
軸心國的戰爭規劃 134
中國:戰時生產與資本主義的現代性 138
生產之戰 139
勞工動員 144
技術之戰 152
第七章 1943年:全面戰爭與戰後世界的新輪廓 159
盟軍聯合轟炸攻勢 160
德國東線的危機 163
太平洋戰略選擇和東南亞民族解放戰爭 166
英屬印度的轉型 170
中國與開羅會議 172
義大利的戰爭、民眾起義和盟國政治 175
南斯拉夫切特尼克和游擊隊 179
德黑蘭會議 181
第八章 1944年:盟國走向勝利 185
世界大戰與拉丁美洲 185
中立國 190
盟軍前進:紅軍摧枯拉朽 193
盟軍前進:義大利和法國 197
戴高樂將軍與法國的光復 202
義大利和希臘的戰爭與政治 206
美國在太平洋上的進軍和日本在中國的一號作戰 210
第九章 1945年:戰爭結束了,鬥爭仍在繼續 217
一個世界經濟新秩序 217
雅爾塔會議 221
歐洲戰事的結束 223
的里雅斯特危機和波茨坦會議 227
盟軍戰略轟炸與太平洋戰爭 229
亞洲的地緣政治和原子彈轟炸日本 231
亞洲戰事止而不休 235
第十章 從戰爭到戰後,1945—1953年 239
人口損失 239
盟國因何而勝 242
美國的有限勝利 244
華盛頓組織其霸權 246
帝國在東南亞的終結 250
印度獨立和非洲的反殖主義 254
中東民族主義、石油和帝國主義 256
歐洲的分裂 259
亞洲的軍事佔領、戰爭和革命 263
一個短暫而有限的美國世紀 267
尾 聲 269
註釋、參考書目與拓展閱讀 272
索 引 286
譯後記 322

精彩書摘
松下一利(Matsushita Kazutoshi)經歷了一場漫長的戰爭。1923年,松下出生於日本九州的一個漁村,1944年應徵加入日本關東軍。他參加了一號作戰行動(Operation Ichigo),這是日本在中國發動的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陸上攻勢。該作戰行動沉重打擊了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但也使日軍疲憊不堪。松下臨陣脫逃,結果被俘虜並被編入國民黨軍隊。1946年,中國國民黨和共產黨爆發內戰,松下再次被俘。這一次,他加入了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共產黨戰士對待平民的方式給松下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後他便一直跟隨解放軍作戰,直到1949年解放軍打敗國民黨。即便如此,他的戰爭仍未結束。1950年,松下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冰封的鴨綠江,加入朝鮮一方,參与抗美援朝戰爭。他參加了(朝鮮)長津湖周圍殘酷的冬季戰鬥,最終於1951年8月被美軍俘虜。在1953年停戰之前,他一直是戰俘。次年,他終於回到了家鄉,而此時他的家人以為他早已作古。
松下的奧德賽之旅確屬非同尋常。他在外漂泊了10年,先後在三支不同的軍隊服役,最後向第四支軍隊投降。他參加了絕望的戰鬥,目睹了大規模的破壞,並參与了一場改變世界的革命。松下的經歷是獨特的,但也集中反映了全世界千百萬人的經歷。在我們所熟知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來自英屬西非的「緬甸男孩」與英帝國軍(British-Imperial Army)一起在東南亞作戰,其中一些人由波蘭軍官領導。來自英屬印度的旁遮普人在北非和義大利服役。西班牙志願者穿越歐洲,參加了德國對蘇作戰,在那裡他們與數以萬計的羅馬尼亞人、匈牙利人和義大利人會師。巴西人在義大利與美國人並肩作戰,一支墨西哥戰鬥機中隊在菲律賓與美國陸軍航空隊並肩作戰。從柏林到東京,來自美國中西部的農家女在女子軍團服役。來自法屬北非和西非殖民地的非洲人、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在法國南部的戰役中發揮了盟軍先鋒的作用,但隨著抵抗運動戰士的加入,法國軍隊被「白化」(whitened),他們被毫不客氣地擠到了一邊。1939年被蘇聯俘虜的波蘭人,一部分後來離開,在義大利與英國人並肩作戰,一部分則留下與紅軍共同發起對柏林的總攻;一些人在巴勒斯坦定居,許多人則在英國安家。一名美國士兵喬· 貝勒(Joe Beyrle)被德軍俘虜,后被蘇聯紅軍從監獄中救出。他加入了一支蘇聯坦克部隊,在一位他只知道叫「少校」的女人的指揮下,從東部打進德國。
這場全球衝突的結構就是由如此這般延伸和糾纏的個人歷史編織而成的。在世界各地,像我父親這樣的孩子們通過翻閱報紙上的地圖來研究軍隊的動向,想象著他們也是其中的一員。即使在德國佔領下的波蘭猶太人聚居區,在遭受可怕迫害的情況下,像18歲的達維德· 西拉科維亞克(Dawid Sierakowiak)這樣的猶太人也盡其所能地關注著戰爭的進程,他們從英國廣播公司的秘密廣播、想方設法搜羅來的報紙以及偷聽到的德國士兵談話中拼湊出一些信息。他們研究開赴前線的士兵的士氣,統計返回的傷員數量。盟軍在斯大林格勒和阿拉曼取得勝利后沒幾天,消息就傳到了西拉科維亞克在羅茲的猶太人區,引發了當地的秘密慶祝活動。1942年8月,當游擊隊挺進南斯拉夫的消息傳來時,西拉科維亞克報告說「精神振奮得令人難以置信」,但他也報告說,他擔心德國將「在輸掉戰爭之前徹底消滅歐洲的猶太人」。猶太人聚居區的命運與遠方的戰爭緊密相連,猶太人們盤算著盟軍遙遠的勝利對其生存機會意味著什麼。
這些敘事激發我們去思考空間上的相互聯繫,以及一個地方發生的事件對遙遠的和看似毫無聯繫的人們的意義。但是,松下的奧德賽之旅也促使我們思考時間。當他在1944年參加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時,這場戰爭自東京於1931年入侵中國東北以來就一直在進行。松下發現,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正式結束並沒有給亞洲大部分地區帶來和平。印度、荷屬東印度群島、緬甸、越南等地的民族解放運動繼續為爭奪政治權力而戰,而在中國,一個短命的聯合政府讓位於內戰、革命和朝鮮半島的新戰火。1953年7月朝鮮停戰後,局勢終於有所穩定,但東亞的一些地區從1931年到1953年一直戰亂不斷。在印度支那,越南民族主義者陸續與日本、法國和美國佔領者作戰:他們的戰爭直到1975年才宣告結束。
歐洲的時間框架同樣具有彈性。在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間通常是指英法對德宣戰的日子,即1939年9月3日,但這是一種過於以盟國為中心的觀點。德國軍隊於1936年3月重新佔領萊茵蘭地區,並於1938年吞併奧地利和捷克蘇台德地區。法西斯義大利於1935年入侵衣索比亞,1939年入侵阿爾巴尼亞,而在西班牙,民選共和政府與德國和義大利支持的保守軍官之間的內戰從1936年7月持續到1939年4月。1945年春德國的投降結束了歐洲的主要軍事行動,但政治穩定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才得以實現,此時歐洲大陸的冷戰分裂局面已經成型。在北非,戰爭使得法國對其殖民帝國的控制有所放鬆,引發了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這些戰爭於1962年在阿爾及利亞結束。
上述這一簡短的概覽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戰」既是全球相互聯結的一個站點,也是20世紀中葉二十多年間混亂蔓延的一個事件,或者說是一系列相互交織的事件。它不是一場雙方界限分明的單一戰爭,也不能被強行納入傳統的1939—1945年的時間框架。即使是被廣泛接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名稱本身也是美國領導人精心推廣的產物,在問鼎全球領袖地位的背景下,他們熱衷於將自己的敘事強加于戰後世界。納粹領導人也曾對世界大戰(Weltkrieg)有過幻想,但只有美國才擁有將其變為現實的經濟實力、軍事力量和政治遠見。但也有其他的說法,戰爭繼續以不同的名稱反映不同的現實。在俄國,它是「偉大衛國戰爭」,在中國是「抗日戰爭」。日本從「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開始,到「大東亞戰爭」,最後在太平洋戰爭中失敗。英國人在 1948年追隨美國的領導之前,曾玩弄過許多名稱。英國著名學者盧埃林· 伍德沃德(Llewellyn Woodward)a酸溜溜地指出,掌控命名權是「美國的又一次勝利」。
伍德沃德說得有道理。從全球視角來看,這場戰爭最具意義的單一後果便是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確立了主導地位。美國幫助摧毀了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爭奪地區霸權的行動,同時也讓作為全球大國的英國黯然失色。當美國參戰時,它早已是世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