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市場經濟與公共善 華夢蓮 978756424398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財經大學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論市場經濟與公共善
ISBN:9787564243982
出版社:上海財經大學
著編譯者:華夢蓮
叢書名:匡時·人文社科文庫
頁數:35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159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市場經濟與公共善是否二律背反,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從市場經濟的歷史演進及追求的目標來看,市場經濟並非排斥公共善,以公共利益、共同價值為目標的公共善並不違背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經濟主體性價值、個人利益等原則。相反,公共善對市場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和平衡效應,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市場經濟的健康離不開共同價值的塑造,如果缺乏善的目的,不僅沒法生產出好的商品,相互信任的市場環境也難以維持。一旦偏離公共善,與公共利益背離,市場將會導致私慾的膨脹、公共利益的損壞,導致市場效率的損失和經濟秩序的破壞,市場也會在人的道德迷失和價值扭曲中走向衰敗。

作者簡介
華夢蓮,1992年出生於江西省,哲學碩士,經濟學博士,2021年赴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公派留學,2022年入職于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解放日報》《倫理學研究》《科學技術哲學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科學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過多篇論文,部分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新華文摘》轉摘。參与了多個課題項目,如參与的國家青年社科基金項目「勞動倫理與當代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已結項,另有多個橫向項目、校級項目等。曾參加多場國內外學術研討會並發表學術觀點,如第十次全國經濟倫理學學術研討會暨湖北省倫理學學會2018年會,2019年在泰國瑪希隆大學參加哲學年會等。在教學研究上,深耕于習近平經濟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等,階段性成果已形成若干課件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相關專題。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第二節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三節 創新及不足
第一章 市場經濟善觀念的演變
第一節 嵌入與脫嵌:市場經濟的演變與轉型
第二節 市場善觀念的嬗變
第三節 市場善觀念的嬗變對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
第二章 公共善:真與偽
第一節 經濟學視域中的公共善
第二節 倫理學視域中的公共善
第三節 社群主義視域中的公共善
第四節 馬克思的批判
第三章 公共善:市場經濟的內在動力與深層邏輯
第一節 市場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公共善
第二節 公共善的偏離與道德規制
第四章 自由市場經濟善觀念的局限性與反思
第一節 自由市場經濟的特點
第二節 自由市場經濟善觀念
第三節 自由市場善觀念的局限性
第五章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公共善的內在契合
第一節 社會主義的本質與公共善
第二節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與公共善
第三節 共享發展理念詮釋的公共善原則
第六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共善實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第一節 我國市場經濟建設中公共善實現的問題
第二節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共善實現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論市場經濟與公共善》:
一、目的論與公共善
目的論把追求公共利益作為目的。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期,對於柏拉圖而言,「善」是客觀的,被認為是每個靈魂都追求的,並且願意為了實現善而做一切事情。柏拉圖認為,在一個社區中獲得善的知識將創造團結,這也是一個國家最大的幸事。柏拉圖在他的《國家篇》中對共同體進行了很多論述。在他的理論中描繪了一個完美的國家,即理想國,在這個國家中,每個人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每一個成員都擁有正義、智慧、節制和勇敢四種德性或美德。在他看來,建立共同體是為了眾人的幸福得到實現和保障,共同體維護個人權利,而人們為了自己權利的實現也應該保護共同體利益或公共善,共同體利益的實現或城邦正義的實現即公共善的實現。公共善地位在個人善之上。在公共善的概念下,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不會有矛盾,因為個人被認為是通過追求公共善來獲得個人幸福。後來亞里士多德作了更全面深入的研究,他的《尼各馬可倫理學》幾乎都是圍繞著「善」這一概念來寫的。亞里士多德認為,什麼是公共善呢?共同體追求的善就是公共善,城邦國家的「至善」即公共善。公共善可以被看作一種公共性的倫理價值,也可以被看作共同體追求的好的事物或使用的好的手段。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作為政治動物,通過為城邦的利益做出貢獻來過美好的生活。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提出一種公共善的願景,這種願景不能簡單歸結為私人利益的總和,更多的是有道德、有成就感的公民以及和諧的社區的總括。古希臘羅馬哲學家對於公共善的理解更多的是從政治理念或者城邦利益的角度出發。後來基督教神學家也開始借鑒古希臘、古羅馬傳統,對公共善這一概念進行探索,至少從奧古斯丁時代就開始了。在《上帝之城》中,奧古斯丁就接受了西塞羅對於共和國的定義,並從基督教的角度闡釋追求公共善就是給予上帝應有的愛和崇拜,托馬斯·阿奎那對於公共善也持有類似的觀點。但與古希臘哲學家觀點不一樣的是,基督教認為,私人利益與公共善之間有著緊張的關係。在繼承早期基督徒思想的情況下,現代基督徒把個人權利融人對公共善的理解中,認為公共善即允許人們作為全體或者是個人更充分、更容易地實現其價值的社會條件的總和。到19世紀上半期,在蘇格蘭學派的功利主義思想萌芽的基礎上,英國的法理學家、哲學家邊沁提出古典功利主義的基本原理。
功利主義作為一種效果論(即目的論)是現代西方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功利主義追求的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是公共利益的絕對維護者。賦予功利主義完備形式的人是邊沁和穆勒。邊沁在以休謨和斯密為代表的蘇格蘭學派理論的基礎上,首次對近代功利主義理論做了一個比較全面的闡述,他的倫理道德建立在以下兩方面:一是人類經驗所認可的人類的趨樂避苦;二是人類對自我利益的追求。而最大幸福的原理建立在每個人的最大幸福加總上。邊沁的善就是快樂。邊沁認為,判斷一個人行為正當或者不正當的基本標準不是其他,是功利原則,人類所有行為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善最大限度地超過惡。在這裏,邊沁所認為的善與惡不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善與惡,他所認為的善與惡分別對應的是快樂與痛苦,也就是說,功利的基礎在於苦與樂。進一步來說,邊沁認為,如果這個人的行為所帶來的快樂多於痛苦,那麼這種行為就是善的行為,如果這種行為的結果是完全只有快樂,那麼這種行為就是至善。但是,善因為具有包容性的特點,所以人們在利己的同時也會給其他人帶來好處。因此,邊沁得出功利主義的另外一個原則,就是每個人在追尋自己功利的同時,也能對全社會的功利有促進作用。個人利益是社會利益的基礎,損害個人利益就是損害公共利益。邊沁指出:「共同體是個虛構體,由那些被認為可以說構成其成員的個人組成。那麼,共同體的利益是什麼呢?是組成共同體的若干成員的利益總和。」在邊沁看來,社會利益只是個人利益的簡單加總,社會利益要服從個人利益,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實現就是社會利益最大化的實現。邊沁的公共善理論實際上還是從利己的角度出發的。
總的來說,功利主義的道德在精神上區別於西方傳統道德,西方傳統道德是以自然法為基礎,也是以上帝信仰之上的克己和利他為基礎,但功利主義的道德基本精神是人們的日常經驗對於個人利益的肯定。邊沁認為,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虛構的機體」。人類行為的準則是個人利益。「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是每個人利益的加總。邊沁在其論著《道德與立法原則導論》中通過對功利主義道德哲學的全面闡述,從人的趨樂避苦的本性中推論出應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採取措施,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是自己的功利主義的根本倫理原則。在邊沁的功利主義中,功利主義與合理的利己主義原則完全是一體的東西,因為邊沁認為,只要每個人真正追求自己的最大幸福,結果就一定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但他沒有看見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衝突是不能用「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來克服的。因此,邊沁雖然確立了功利主義的基本框架,但他的理論相對來說是比較粗糙的,很多地方隨著時間的推移經不住推敲。
與邊沁所認為的社會利益服從個人利益不一樣,穆勒完善了早期的功利主義理論,在成功地維護功利主義政治哲學地位的同時,將功利主義原則往前又推進了一步。穆勒主張幸福(至善)不僅僅是沒有痛苦的快樂,還需要更加高尚的快樂,而政府富有教育和引導公民追求高尚的快樂的責任。但自由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個人的思想、言論、行動和自由不受他人干涉。那麼,穆勒也看見了,在這種原則之下,個人利益是經常相互衝突的,如果對自由不加限制,社會利益就很難實現。因此,他認為個人的自由是有限制的,限制在不傷害他人的範圍內。此外,穆勒主張個人利益要服從社會利益,甚至有些時候為了社會利益可以犧牲個人利益。但是,他所主張的自我犧牲是以增進幸福的總量為前提的,而不是沒有意義的犧牲。「愛鄰如愛己」是功利主義的道德完美理想。穆勒指出,對於一個已經擁有成熟的社會感情的人,不會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就總是一心希望自己的對手失敗,也不會總是把自己的同胞或者身邊的人看作與自己爭奪幸福的對手。

前言/序言
市場經濟與公共善是否二律背反,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從市場經濟的歷史演進及追求的目標來看,市場經濟並非排斥公共善,以公共利益、共同價值為目標的公共善並不違背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經濟主體性價值、個人利益等原則。相反,公共善對市場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和平衡效應,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市場經濟的健康離不開共同價值的塑造,如果缺乏善的目的,不僅沒法生產出好的商品,相互信任的市場環境也難以維持。一旦偏離公共善,與公共利益背離,市場將會導致私慾的膨脹、公共利益的損壞,導致市場效率的損失和經濟秩序的破壞,市場也會在人的道德迷失和價值扭曲中走向衰敗。
市場既可以有效促進繁榮,也能傳播貪婪。市場是一種工具,如果讓市場肆意發展,不用公共善加以引導,那麼就會出現為個體利益而破壞公共利益。並且,市場本身具有侵略性、滲透性,任其發展,將會滲透到社會的諸多領域。從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市場的任意發展使經濟逐漸脫嵌社會,使原有的「社會市場」形態逐步轉變為「市場社會」形態,導致整個社會成為大市場,追求個人利益不再是「溫和」的,「異化」了的經濟關係佔據主導地位,它使得社會共同體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遭到破壞。波蘭尼認為,在市場從「嵌入」社會到「脫嵌」社會的轉變過程中,人們經濟活動起主導作用的動機也從更加側重「社會地位、社會權利和資產」向單純「獲利」轉變,市場的原則被應用到社會的各個領域,而不僅僅是經濟領域。桑德爾對這種轉變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作了評價,認為人即使通過市場在物質方面得到了很多的滿足,但是市場也使得人們「道德迷失」、「價值失衡」、「情感冷漠」,市場對人們生活空間和道德領域不斷侵佔而引發道德危機問題也成為當下倫理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尤其是在以自由主義為主導的社會文化中,周期性發生的經濟危機、集體非理性、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拉大、合法性套利、極端個人主義泛濫、道德缺失、人們越來越孤立、精神空虛,以及生態保護等公共物品嚴重供給不足等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同時,政府為維護個人自由的目的而形成的弱政府使得人們參与公共生活的熱情也大幅度降低,公民對於社會的責任感和義務缺失,人們的奉獻精神、犧牲精神等美德也在慢慢消失。真正完美的市場經濟,是既精緻又脆弱的。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社會公共善越來越背道而馳。面對這些問題的出現,我們應該如何辯證地看待?市場經濟將會把我們以及這個社會推向哪裡?這些都是我們當前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其實對公共善的認同在經濟學中一直都是存在的。經濟學領域一直有個結論被人們廣泛接受,即斯密在《國富論》中所提出的,自由市場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在這隻看不見手的作用下,人們在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同時也會實現最大的公共利益。此後的經濟學家便遵循斯密這一思路,力圖發現斯密理論的必要條件並予以形式化。比如,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提出,通過實施政治學意義上的公平競爭來消除市場主體的機會主義行為,以此使得每個人所付出的和得到的呈正相關。在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以後,西方主流經濟學家受科學實證主義的影響,更多的是選擇將一些會導致價值判斷有衝突的理論排除在經濟理論之外,追求簡潔和數學化。同時,為了能夠論證每個人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時候也能自然而然地實現社會最大善的經濟規律,自馬歇爾之後的新古典經濟學也在古典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運用完全理性和完全競爭等技術上的人為約束條件,簡化公平競爭原則。再到後來以科斯、諾思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家,引入有限理性和交易費用等概念,直接運用經濟學的成本一收益法來闡明公平競爭的原則。以庇古為代表的舊福利經濟學認為,整個社會的福利是所有個人效用的簡單加總;新福利經濟學利用無差異曲線和契約曲線等邊際分析工具,提出了帕累托最優狀態所必須具備的條件。還有以布坎南等為代表創立的公共選擇理論,旨在克服政府對市場干預過程的局限性和缺陷以及應當如何選擇一種能夠改善公共決策效率的憲章。雖然他們提出各種不同的辦法,但辦法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就是堅持公平競爭的原則,也就是說,用經濟效率來解決這個矛盾。就此而言,無論是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還是其他西方主流經濟學派,在基於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前提下,實現公共善的辦法本質都是一樣的,就是都認為只要實現了無欺詐、無壟斷的公平競爭,即規則公平,將經濟增長視為經濟活動的目的,那麼,理性的經濟人的經濟行為就能導致社會福利最大化。也就是說,用經濟效率來解決個人權利與公共善之間的衝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