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理學院藏中國特藏目錄提要 陳晰 978755064106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鳳凰
NT$1,06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美國文理學院藏中國特藏目錄提要
ISBN:9787550641068
出版社:鳳凰
著編譯者:陳晰
叢書名:海外中國文獻專題目錄叢刊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176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致力於本科教育的文理學院是美國高等教育體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世紀後期,眾多美國基督徒踏上了前往東方傳教的征程,這批傳教士中有很多是來自文理學院的畢業生和教 授。他們在中國居住的時間少則一兩年,多則四五十年,返回故土時帶回了大量珍貴資料。本書對美國歐柏林聯盟中的80所文理學院圖書館進行調查,整理成有利於讀者使用的目錄提要,目的是協助讀者廣泛而深入地查找美國文理學院中的中國特藏。涉及38所學院、121種中國特藏。內容包括旅行日記、信函、相冊、剪報、書刊、明信片和藝術藏品等。

作者簡介
陳晰,任職於美國高校圖書館,主要研究方向為圖書館學、近代東亞史料整理與研究、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版本學與目錄學等。

目錄
Augustana College 奧古斯塔納學院
Barnard College 巴納德學院
Bates College 貝茨學院
Beloit College 貝洛伊特學院
Berea College 伯里亞學院
Bowdoin College 鮑登學院
Bryn Mawr College 布林莫爾學院
Carleton College 卡爾頓學院
Claremont Colleges 克萊蒙特聯盟學院
Clark University 克拉克大學
Colgate University 科爾蓋特大學
Depauw University 迪堡大學
Dickinson College 迪金森學院
Drew University 德魯大學
Gettysburg College 蓋茨堡學院
Grinnell College 格林內爾學院
Hamilton College 漢密爾頓學院
Haverford College 哈弗福德學院
Hope College 霍普學院
Kenyon College 凱尼恩學院
Lafayette College 拉斐特學院
Middlebury College 明德學院
Mount Holyoke College 曼荷蓮學院
Oberlin College 歐柏林學院
Reed College 里德學院
Simmons University 西蒙斯大學
Skidmore College 斯基德莫爾學院
Smith College 史密斯學院
Swarthmore College 斯沃斯莫爾學院
Trinity College 三一學院
Trinity University 三一大學
University of Puget Sound 普吉特灣大學
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 華盛頓與李大學
Wellesley College 衛斯理學院
Wesleyan University 衛斯理安大學
Whitman College 惠特曼學院
Whittier College 惠蒂爾學院
Williams College 威廉姆斯學院

前言/序言
1925年,王國維在一次演講中指出:「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見。」王國維:《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學衡》1925年第45期。在王國維演講后的十三年,1938年8月30日,胡適在瑞士蘇黎世舉行的第八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上宣讀的英文論文Newly discovered materials for Chinese history(《新發現的有關中國歷史的材料》)中也開宗明義指出:「近三十年來,中國史研究經歷了重大的變革,這部分歸之於新的批判方法和觀點之引入,部分歸之於新的重要材料的發現新材料的發現正不斷地拓展對歷史的認知,並據此構建起新的事實。」參見胡適著,季羡林主編:《胡適全集》(第36卷:英文著述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31頁。其實早在1923年,胡適在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發刊宣言中,就把「發現古書」「發現古物」兩者與「整理古書」列為明末以來舊學取得的三大成績胡適:《〈國學季刊〉發刊宣言》,《國學季刊》1923年第1期。。回顧20世紀以來的中國現代學術史,從殷墟甲骨、敦煌文獻到清華簡、徽州文書、太行山文書等,每一次新材料的發現,都極大地推動了學術的發展以及對於歷史的認知。改革開放以降,海外收藏的與中國有關的材料逐漸進入中國學界視域並發展成學術研究的熱點,域外漢籍研究即代表性一例。而隨著近年來海外中國研究的發展以及中外交流的愈發頻繁、密切,海外中國文獻研究熱度愈發增強(這從近年來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也能看出僅以近三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選題為例,就有2019年度的「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藏顧維鈞檔案整理與研究」「哈佛大學館藏近代黑龍江資源史料挖掘整理研究(1906—1945)」等。2020年度的「東亞同文書院經濟調查資料的整理與研究」「海外藏回鶻文獻整理與研究」「中韓日出土簡牘公文書資料分類整理與研究」「17—20世紀國外學者研究中國宋元數理科學的歷史考察和文獻整理」「英國藏?豐銀行涉華檔案整理與研究(1865—1949)」「抗戰時期英國駐華大使館檔案文獻整理與研究」「1912年至1937年間日本駐華使領商務報告整理與研究」「近代以來至二戰結束期間日本涉華宣傳史料的整理與研究」「日藏巴黎統籌委員會檔案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日韓所藏中國古逸文獻整理與研究」「日本天理圖書館藏漢籍調查編目、珍本複製與整理研究」「海內外所藏漢族古代小說蒙古文譯本整理與研究」等。2021年度的「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地區藏1950年前中國共產黨檔案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共產國際聯共(布)涉疆中共黨員檔案搜集整理編纂研究」「海外藏中國糖業資料搜集、整理與研究」「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考古遺存研究及相關歷史文獻整理」「韓國漢文史部文獻編年與專題研究」「外國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史料整理與研究」「東南亞藏中國南海史料文獻整理與研究」「美國對朝鮮半島政策檔案文獻整理與研究(1945—2001)」「域外藏多語種民國佛教文獻群的發掘、整理與研究」「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域外思想資源整理與研究(1907—1949)」「日本館藏中國共產黨新聞宣傳史料整理與研究(1921—1945)」等。)。隨著越來越多海外中國文獻的披露,許多傳統的歷史、文學、思想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那麼,海外中國文獻研究較之域外漢籍研究有何不同,它們主要研究什麼問題、遵循何種理路、適用何種方法等,都是值得學界探討的。
一、 從「域外漢籍」到「海外中國文獻」
域外漢籍是指「在中國之外的用漢字撰寫的各類典籍,其內容大多植根于中國的傳統學術」,具體涵蓋:(1)歷史上域外文人用漢字書寫的典籍,這些人包括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琉球、馬來半島等地的文人以及17世紀以來歐美的傳教士。(2)中國典籍的域外刊本或抄本,以及許多域外人士對中國古籍的選本、注本和評本。(3)流失在域外的中國古籍(包括殘卷)張伯偉:《域外漢籍研究入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2頁。。中國現代意義的域外漢籍研究發軔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台灣通常以台灣聯合報國學文獻館(文化基金會)1986年起與日本、韓國、美國等有關機構發起的「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會議」為標誌,該會議從1986年開始每年舉辦一次,到1995年共召開了10次。相關可參見陳捷:《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會議述略》,載《中國典籍與文化》1992年第1期,第125-127頁。,20世紀90年代開始,大陸學者奮起直追。2000年,南京大學域外漢籍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Asian Classics in Chinese, Nanjing University)的成立,標志著域外漢籍研究掀起了一個新的高潮,而大陸學者也逐漸取代台灣學者,成為中國域外漢籍研究的主力,相關研究成果不斷湧現,域外漢籍研究正成長為一門嶄新的學科王勇:《從「漢籍」到「域外漢籍」》,《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從域外漢籍的定義及中國三十余年的域外漢籍研究史可知,域外漢籍的關注焦點在於「東亞」,特別是以漢字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其內容側重於「古典(classics)」的研究(這從南京大學域外漢籍研究所的英文名也能有所反映)。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大以及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在「域外漢籍」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海外中國文獻」正逐漸成長為新的學術領域。
(一) 海外中國文獻的內涵及範圍
所謂海外中國文獻,是指在中國以外的與中國有關的各類文獻,具體而言,在以下方面與「域外漢籍」有所區別:
1 語種。除了漢文文獻,還包含英語、日語、法語、德語、俄語等語種書寫的與中國有關的文獻。
2 文獻類型。相較於域外漢籍側重於圖書(或古籍),海外中國文獻所涵蓋的文獻類型更為廣泛。如按照出版形式劃分,除了圖書,還包括檔案、期刊、報紙、輿圖、學位論文等各類文獻;按照文獻加工程度劃分,除了圖書、期刊、報紙等一次文獻,還有很多關於中國的書目、索引等二次文獻;按照文獻存儲介質劃分,可分為紙質文獻、視聽文獻(如哥倫比亞大學收藏的近代中國人物口述檔案),而隨著信息化、數字化浪潮的加劇,在不久的將來,各種電子文獻必將成為海外中國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
3 年限。現有的域外漢籍界定通常都是以20世紀為限,對於20世紀以後的文獻基本不予關注,而海外中國文獻的年限範圍則較長,時間跨度可以從馬可·波羅—利瑪竇時代即西方開始相對有系統地關注中國以來,一直到當下,這一時期產生的文獻都屬於海外中國文獻的研究範圍。
4 學科覆蓋。海外中國文獻的學科範圍較之域外漢籍更為寬廣,在傳統人文科學的基礎上,延伸至各類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
(二) 海外中國文獻的特點
從上述對於海外中國文獻的定義及範圍的界定可知,海外中國文獻具有四個特點:
其一,以中國為核心。海外中國文獻範圍廣、類型多、時間跨度長,但是其核心特徵必須是與中國有關。何為「中國」?這是近年來學界的一個熱點話題。從主權歸屬來看,「中國」是包括34個省級行政區的獨立主權國家;從文化來看,通常而言,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中國」。而海外中國文獻中的「中國」,更多的是從文化角度來定義的,凡是內容涉及中國的歷史、地理交通、風土人情、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學藝術、制度法律、語言文字等,都屬於海外中國文獻範疇。
其二,跨文化性。文獻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與表現形式,而海外中國文獻,尤其是那些西人撰寫的或者中國人用外文書寫的文獻,不僅是中國文化的延伸,更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融合的結晶,具有跨文化的屬性。即使是那些純粹的中文古籍,身處海外圖書館、檔案館,被用西方的方式進行收藏、分類、編目,其身上早也具備了所在區域的文化特徵。
其三,多樣性。從上述對於海外中國文獻的語種、類型、年限的界定可知,海外中國文獻具有多樣性的特點,這一點自20世紀中後期以來尤為明顯。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中國問題專家沈大偉(David Shambaugh)2010年在接受採訪時曾指出,到2010年左右,美國大學和智庫大概有3000人在研究中國問題梁怡、王愛雲:《西方學者視野中的國外中國問題研究——訪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偉》,《中共黨史研究》2010年第4期。,這些人研究範圍涉及中國的方方面面,其產生的文獻在類型、涵蓋範圍等方面非常多樣化,而這僅僅是美國在2010年左右的數據。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發展,海外中國文獻多樣性的特徵將會愈發明顯。
其四,零散性。伴隨著多樣性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零散性,從上文對於海外中國文獻文種、類型等的界定來看,海外中國文獻範圍是非常廣泛的,尤其是檔案、輿圖等,分佈較為零散。除了明確以中國為主題的文獻,還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分散在各種文獻類型中的,如圖書章節、期刊文章、報紙文章等。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報紙為例,在二戰期間刊發了大量和中國有關的報道,這些新聞報道對於研究中國抗戰以及二戰時期的中美關係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是這些新聞報道由於分佈零散,給系統整理、研究帶來了不小的困難。
(三) 「域外漢籍」與「海外中國文獻」的關係
從上文對於域外漢籍和海外中國文獻的定義來看,域外漢籍無疑是海外中國文獻的一部分,而域外漢籍研究同樣也屬於海外中國文獻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兩者還是有所不同。域外漢籍研究,其研究對象主要為漢文典籍,更確切地說是東亞漢籍,屬於傳統漢學(Sinology)研究範疇,其重點在於探討中國文化對於東亞文化圈的影響,其本質反映的是學術研究從「中國之中國」走向「亞洲之中國」。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中外各種交流的愈發頻繁、緊密,傳統漢學研究逐漸被更為廣泛的「中國研究(Chinese Studies)」所取代,海外中國文獻研究在域外漢籍研究的基礎上更加註重檔案、期刊、報紙、輿圖等資料,關注的重心也從「古典的」「單向式」的研究發展為「古今結合」「中外雙向互動式」的研究。從某種程度而言,海外中國文獻研究興起的背後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